岳炜
关键词:红楼梦;成长;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4-0080-01
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许多角度的不同解读。一部说不尽的《红楼梦》,绝不仅仅是男女情爱、家族兴衰。尽管我们今天再难看到这部经典真正的完整面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去品读、领悟生命成长的万般滋味。蒋勋先生说,他是把《红楼梦》当作佛经来读的,认为书里处处是慈悲和觉悟。深以为然。
《红楼梦》的主角们是一群年轻人,或者可以说是青少年吧。书中所有的情节起落,所有的人情世故,其实都是在讲这些“红楼梦中人”的生命成长,当然也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
原著第二回的后半回,贾雨村外出闲逛,偶遇老友冷子兴。两人在小酒馆里有一段闲聊。这段文字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前,不太显眼,常被读者忽略。但仔细品读,这是作者在借此机会表达对贾宝玉的评价,进而发表对生命成长的看法。在这里,冷子兴提到荣国府时,随口说起贾宝玉“抓周”的事。
宝玉抓的不是诗书,也不是刀枪,而是些“脂粉钗环”女孩子喜欢的玩意儿。书上说贾政“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又说,宝玉长到七八岁时,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聊到这里,冷子興对贾雨村说:“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
贾雨村连用了五十多位古人的例子,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虽不完全可取,但亦有可令人深思之处。他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人性善恶,先看后半句——“馀者皆无大异”。芸芸众生本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往往来自日后成长环境的不同。同样的环境里,不同的孩子也会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很多差异,每一个孩子本质上“并无大异”,但不代表没有性格上的差异。从每一个生命的特点入手,为他提供适合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帮助其发掘内在潜力,实现自主发展。而教育质量的优劣,是可以决定一个生命走向“大仁”或“大恶”的。这是贾雨村没有想到的。
贾雨村又说,有一种人“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这就是普通人。“万万人之上”的“聪俊灵秀之气”和“万万人之下”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不同的成长环境,让每个人身上的这两种“能量”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贾雨村认为,宝玉这样的孩子“若生于富贵公侯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相似性格、天分的人,在不同的家庭里成长,呈现出的人生状态固然不同,但似乎又有一些共通之处,如许由、陶潜、阮籍、嵇康、陈后主等。所以他说,“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生命的本质都差不多。不同的生命状态,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
“同”与“不同”之间,尽是成长之道。在以后的故事中,那些少男少女的成长经历、人生结局,都是一场修行。而参与这一场场修行的,除了每个主角自己,还有他周围的人与事,甚至他生命里遇到的一切。我们从中读到的,都是成长的领悟。
编辑/卫 虹 终校/张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