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俊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确保政治站位与正确价值引领的前提下,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支撑,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与科学性,使政治教育与学术教育相辅相成,这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改善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迫切需要。“用学术讲政治”本是对各级党校教师提出的教学理念与业务要求,但笔者认为这一理念对普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也极富启益。
“用学术讲政治”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于2017年1月18日在中央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给广大党校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即党校教师讲政治,不是就政治讲政治,用政策解政策,而是要用学术讲政治,用深厚学理讲透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背后的理论与实践依据[1]。那么,何谓“用学术讲政治”?对此理念的全面理解将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学术”二字,“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泛指一切系统专门的学问。用学术首先意味着对学问精神的运用。所谓“学问精神”,就是要多问多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入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用学术其次意味着对学问原理的运用。学问原理就是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按照事理本身的逻辑,系统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与联系。用学术再次意味着对科学方法的运用。新媒体时代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关注教学媒介的变化与发展,此外还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以生为本,科学施教。
一般而言,政治是共同体生活的基本秩序与规范,讲政治就是对这些基本规范与秩序的服从与恪守。具体而言,第一,讲政治就是要讲政治原则与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讲政治原则与立场,就是要拥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特别要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第二,讲政治就是要讲政治理论与主张。要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成果与最新成果,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分析中国国情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第三,讲政治就是要讲政治纪律与党的意志。
“学术”为用,“政治”为体。学术是手段,是方式与方法;政治是目标,是理想与追求。处在新时代,正确理解“学术”与“政治”的体用关系,我们首先要破除马克斯·韦伯所谓“学术”与“政治”二分的陈腐观念,认识到此一观念背后是“真理”与“价值”的人为割裂,而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观点,真理与价值统一于人的历史性实践。“政治”为体,是人群共同体历史性实践的实体本身,它对共同体历史性实践的方方面面提供根本性的价值遵循与方向指引;“学术”为用,它对这一价值遵循与方向指引进行学理建构与理论论证,以深度服务于政治实践。“政治”与“学术”体用不二,须臾不离;“用学术讲政治”,只用“学术”不讲“政治”,“学术”浮游无根,高校思政课往往变质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单纯学术讨论课;只讲“政治”不用“学术”,“政治”不明就里,高校思政课往往沦为“用文件解文件,用事实解事实”的“注水课堂”。
澄清“用学术讲政治”的内涵,特别是指明“政治为体、学术为用,用为显体,体用不二”之关系,破除将学术与政治、真理与价值相割裂的惯常主张,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的教学实践扫除了观念障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过去相比,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形式更趋多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且贴近生活。然而,这些改变虽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很大程度上也存在学理性弱化甚至阙无的问题,学生有关社会世界的很多认识得不到系统梳理与引导。某些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娱乐需求,致使严肃的思政课课堂沦为“故事会”或“相声舞台”。在教学中因缺乏学理性而导致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某些思政课教师在讲述一个主题时仅满足于举例子,说故事,从头到尾,都是生动案例,而没有从与教学主题与内容的关联上进行深入剖析引导。诚然,讲故事固然必要,学生亦喜闻乐见,但不能为故事而故事,故事案例都是为了阐述思想道理。例如在讲思修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某些老师一味举“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案例,但没有向学生细致阐述,为什么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只有讲清楚了这一点,高尚的人生追求就不纯是一个个故事里的“榜样”或“应当”,而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使然与存在需要。
所谓“从书本到书本”是指,某些教师在讲述某个理论命题时只是照本宣科,几乎不对书本内容作任何解读引申。有教师对书本内容进行裁剪,然后再粘贴复制到PPT课件上,以考试要点的名义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会使思想政治理论变为教条,非但不能益人心智,甚至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反作用。例如讲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仅仅告诉学生书上的知识要点是远远不够的,相反而应当讲清楚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展开系统深入的理论阐述与辨析,才能使思政课知识原理既进学生脑,也入学生心,更见学生行。
“从文件到文件”的情况较多见于概论课的教学活动中,一些老师疏于自身的理论学习与提升,在讲到党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时只顾引用、宣读文件报告,而对这些政策、文件出台的时代背景、实践依据、理论内涵一概不作深入解释,自己不明就里,学生也听得云里雾里。整个教学过程往往呆板无趣,师生互动只是空对空。例如在讲授新型国际关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一些老师只是照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原话。对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如不首先从当今世界结构关系的变迁、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角度,对其背景、针对问题、涵义目的等进行系统阐发,学生就难以对此一理念产生强烈共鸣,进而认识其独创性、必要性与深刻性。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改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能仅仅用“故事”“书本”“文件”讲政治,同时还应增强授课的学理性与思想性。在此意义上,将“用学术讲政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就显得极有必要了。
将“用学术讲政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其策略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展开:
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讨。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在于其历史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亦是如此[2]。一是要加强经典原著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的研究与学习,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深学透学精学,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二是多开展学院内部的学习交流活动,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支持教师们相互探讨,在学术研讨中共同成长;三是积极参与相关理论培训班或讲座,聆听大专家大学者的报告。一来可以吸收新知,增进学养;二来也可以感沐名家名师的授课风范与风采。另外在人员配备比较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减少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注重加强对学生受教育心理与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反哺科研,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在教学设计中可将“用学术”的原理方法与问题精神融入其中,以核心问题以及由分解核心问题而来的小问题为启发点,逐层引导学生思考,将理论探讨引向深入,深入现象背后的原理。只有在课堂中加强问题设计,才能把学生引入课堂内容的深处与精彩处。一个好的知识传授过程,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把学生带进某个专题问题的过程,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这是大学思政课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中学教育或者说应试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不同。加强教学设计还意味着将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纳入课堂,对之进行精心设计与安排,灵活运用,使其较好地辅助教学。新媒体教学不是对传统课堂的革命,而是对传统课堂的完善。新媒体技术强调现代技术手段尤其是智能科技在课堂的应用。这个应用可以增强师生互动,可以促进学理知识的传授与反馈,因此是传统课堂的可靠小帮手。此外也应注重学术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设计运用,如实证调查、专题讨论、文献综述、读书汇报等。
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政课评教往往过于强调课堂气氛、让学生喜闻乐见等指标,导致很多老师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与科学性。为大力促进“用学术讲政治”理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改变这一不尽合理的评教方式。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教务部门要优先安排那些教学针对性强的科研课题进课堂,要切实改进教学评估,形成重视教学科研含量的导向[3]。评教具体指标上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统一,把授课内容的专业性、条理性、逻辑性、思想启发性等因素吸收纳入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验收与评估之中。通过课程评价方式的改进,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畸轻理论,倚偏形式”的弊端才能得到切实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