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琳 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国内施工行业的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施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房屋建筑项目因规模日益增大、管理过程日益复杂、建设过程中需处理的信息日益增多,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建筑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全行业中仅略高于农牧业和矿业;原始、粗放、传统的管理方式仍在房建项目施工中大量存在,造成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基于此,项目施工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技术革新,将信息化技术融入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促进项目施工向精细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房建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涉及施工质量、技术、安全、进度、文明施工、商务合约、结算管理等环节,内容较多;且影响因素众多,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就会影响施工效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目前在项目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项目管理主体多,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较多,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等,由于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各自职责不同,信息提供和获取方式不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存在信息壁垒和冲突,出现各方管理脱节、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加大施工管理难度。
(2)项目施工日益复杂,但施工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难到位。当前房建项目普遍规模较大,需采用多种技术,既有较高的技术科技含量,又有较高的技术操作要求,管理日益复杂。如果采用传统施工方式,不但信息更新不能同步,参与方不能很好相互协调,施工过程无法可视化模拟,同时,方案设计与现场施工有冲突,技术方案二维交底出现理解分歧,依靠人工工程算量工作量大、易出错且效率低等问题都将存在。如,混凝土、模板、屋面防水等施工中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使施工得到一定便利、施工质量有所提高,但可能由于施工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到位,施工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
(3)项目施工方式原始、粗放,信息化应用程度低。传统建筑施工方式在房建项目中大量存在,信息化程度低造成效率偏低下,虽近年来施工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信息化施工还没有质的飞跃。BIM、广联达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信息化施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没有普及应用。
2011年,住建部在发布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2015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BIM在建筑业的发展目标和各参与方的重要工作。2017年7月1日实施的GB/T 51212—2016建筑统一模型应用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工程建设标准,提出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基本要求,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基础标准,可作为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及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依据。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GB/T 51235—2017《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BIM应用标准,填补了我国BIM技术应用标准的空白,与行业BIM技术政策《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建质函〔2015〕159号)和《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建质函〔2016〕183号)等相呼应。2020年7月,《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形成建筑全产业链智能建造体系。
房屋建筑工程具有的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不确定性大等特点,决定了项目施工管理困难而复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能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各方主体搭建一个信息数据共享的平台,不仅能使烦琐的工作简单化,还有利于实现对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大数据的对比分析,实时有效地开展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以BIM技术的运用为例,可提前对施工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等进行模拟(图1),提前预判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可视化施工交底,达到优化工程工序、合理调配资源及优化工期的目的;同时对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危险因素识别、危险区域划分、施工空间冲突管理,制定安全措施,实时安全监控及基于BIM的安全教育培训。
某房建项目,为多层民用建筑,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0亩,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工期节点要求严格,场地交通条件便利,各专业协同、交叉作业特别多。主体封顶后,内部装修、外墙装饰、机电设备安装、弱电智能化、园林绿化等多专业同步交替施工,协调施工管理难度大。
为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互联网+BIM”技术,策划初期制定BIM应用目标及实施方案,项目团队筹建时成立BIM工作站,按前期介入、技术互融、协同工作的理念,全面参与项目管理,计划达到降低造价、缩短工期、管线成型美观的建设目标。
4.2.1 深化设计
进一步细化、优化、完善设计单位的图纸,打通设计与施工阶段的信息壁垒,形成各专业详细施工图纸,反复推敲调整,确定最终方案。通过应用“互联网+BIM”技术,将各项施工内容全部汇总到一个平台集中管理,建设三维可视化模型,虚拟场地布置,确保临建、塔吊布置合理,对施工工艺、进度、现场施工重点难点提前在模型中进行模拟,使不同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设计协调模式,实现深化设计各个层次的全过程可视化交流,避免将设计问题遗留到施工中,解决了施工交叉碰撞、频繁发生返工的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和影响施工进度。
4.2.2 施工安全管理
应用“互联网+BIM”技术提前模拟分析,实现施工风险预警,及时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完善施工安全管理缺陷,保证各道工序高效、安全、有序开展。应用技术自带管理功能,实现现场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妥善管理和全天候检测;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提高施工方案合理性,实现技术方案可视化交底,避免二维交底的理解分岐和施工误操作,更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4.2.3 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是衡量建筑工程施工好坏的主要标准。传统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施工人员、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是控制质量的关键,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易出现纰漏。应用“互联网+BIM”技术,创建独立的质量管理模块,通过建模精准提取工程量,对施工机械设备、材料、进度等进行系统检查,直观、准确完成可视化和模拟化的技术交底(图2),确保施工质量平衡可控。
如:本工程施工中很多数据和信息都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为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实时性,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全面采集,使用“互联网+BIM”技术和云平台,建立智慧工地系统,将不同施工阶段连接到一起,实现对施工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存储等,便于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利用碰撞检查生成开洞报告避免后期开凿、模型深化幕墙设计等应用大大提升了施工成品质量,确保工程优良。
4.2.4 施工进度管理
项目施工计划通常是在相对理想状态下制定的,虽考虑了一些不稳定性因素,但在工程量大、施工环境复杂、范围广等情况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天气情况、市场变化等。传统的进度管理多采用制定进度图表的方式,但效果不够理想。应用“互联网+BIM”技术,管理人员可将工程按区分块划分,编制网络计划,将构件模型和网络计划相互关联,实现施工的虚拟化处理,促使施工计划和进度直观、清楚的展示出来,及时开展沟通交流,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同时,利用二维码、虚拟现实交底、方案、模板用量生成等软件,节省工作时间,保证工作成果质量,提升工作效益。
以BIM、云平台、大数字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施工技术,作为房建项目施工发展的必然需求和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其推广应用势在必行。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管理模式,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管理水平,确保打造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