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文化对白纻舞形态风格的塑造和影响*

2021-12-06 16:14王元翠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乐舞长江流域宫廷

王元翠

一、长江流域文化

长江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艺术文化繁衍场地的天然处所,拥有丰富艳丽的自然风光、悠远深邃的文化积淀。追溯源头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构建源远流长的长江流域文化,用“以水孕育人类,人类创造艺术,艺术融入江河”的角度展现长江流域的文明历史与艺术代表作品。

(一)长江流域文化分区

长江两岸中华儿女繁衍生息几千年,别具匠心的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长江流域文明。通过对长江流域舞蹈宏观格局把握,依据流域划分,分别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文化分区。

(二)长江流域代表性舞蹈

舞蹈是地理环境的产物,立足于舞蹈本身,联系流域特征,揭示流域文化中的代表舞蹈与舞蹈中对应的流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长江流域不同文化地理滋养出的舞蹈风貌。

长江上游舞蹈种类繁多,各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舞蹈风格:云南汉族广为流传的云南花灯,历史上是民间“社火”中的组成部分,表演时执彩扇绸巾载歌载舞,腰胯膝协调配合基本动律。音乐柔和勤快富有动感,舞蹈松弛富有生活气息,令人轻松愉快。长江中游的代表舞蹈皆发源与楚国疆界内的古代乐舞:楚舞是以长袖、细腰为基本形态特征,以折腰、舞袖为动作词汇,以轻盈、飘逸为风格基调的战国时期荆楚舞蹈。长江下游舞蹈历史悠久:史料记载著名的白纻舞则是长江下游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有三大特征:一是舞者的身体轻盈,舞蹈起来如“轻风”似“云行”。二是动作流畅,富于变化,如蛟龙般忽高忽低,似流波绵延起伏,欲去还留。三是舞袖飞扬,动作优雅,如仙女飘落人间。

二、白纻舞的风格特点

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女子表演的民间舞蹈,白纻是一种洁白的夏布,因跳舞时舞者身穿这种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三国归晋后白纻舞便流传到了南北各地,并归属到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代民间乐舞“清商乐”之中。白纻舞多为女子独舞或群舞的表演形式,由民间吸收到宫廷舞蹈。它的风格轻盈飘逸,舞姿绰约闲靡,突出了江南女子秀美娴雅的魅力。

(一)魏晋时期淳朴热情

白纻舞在魏晋时期从民间走入了宫廷,其淳朴热情的舞蹈风格,为宫廷乐舞带来了新的生命气息。白纻舞出自民间,源于劳动,是织造白纻的女工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来为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

由于刚从民间乡土进入皇宫庭院,白纻舞仍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乐舞的特点,质朴的思想感情、热情的舞姿风格、清新的调式调性。尚未被宫廷风气影响太深,保留着较为清新质朴的格调。

(二)南北朝时期艳丽奢靡

到了魏晋南北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快速发展起来,白纻舞受到统治者以及宫廷贵族的感化诱导,向宫廷贵族用作饮酒设宴的享乐歌舞发展,在这个社会风气下白纻舞的发展到达了高峰的时期,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享乐需求,逐渐朝着浓情艳逸的方向发展。与刚进入宫廷时还保留的清新质朴不同,魏晋南北朝的白纻舞已经逐渐步入正轨,有了固定的要求与形式,舞蹈风格也从淳朴热情转变为艳丽奢靡。

(三)隋唐时期从容雅致

隋唐盛世为舞蹈艺术营造了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各种艺术百家争鸣,急速发展。白纻舞也从隋代开始被统治者所重视,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在唐代逐渐融入其他乐舞当中。历史变迁导致唐代的白纻舞从妩媚哀怨的舞姿舞容转变成为古士之遗风,音调曲式也转向从容雅致的君子之乐。出自江南的奢靡艳丽的白纻舞由于历代宫廷雅化,逐渐丧失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俨然成为了古士君子之遗风的雅乐舞蹈。

三、长江流域文化对白纻舞形态风格的塑造和影响

长江流域先天的人文环境,富饶的历史资源,使该区域的艺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吴地由纻麻织布的女工,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汉代的民族大融合,使多个地区的乐舞艺术相互传播和交流。在这样的交流融汇中,长江下游的传统乐舞与各地民间艺术相互吸收,形成了飘逸柔美、轻盈曼妙的白纻舞。这其中,长江流域的历史地理塑造出白纻舞的舞容乐貌、文化资源影响其发展轨迹、并且对白纻舞的发展与后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文化资源影响发展轨迹

不同文化的冲撞,丰富了舞蹈的发展历程和内在意蕴。每一次改变与保留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民间向宫廷转变,从纯粹表演到加入娱神的功能......这些因素使得白纻舞在当时那个战乱不断的动荡世界下得以流传下来并保存发展至今。

1.表演与娱神

吴地民间歌舞在孙吴时期得到重视。在当时的乐舞文化氛围下,白纻舞在宫廷中兼具歌舞表演和娱神的多重作用。《晋白纻舞歌辞》中“舞以尽神安可忘,晋世方昌乐未央”描述出白纻舞有双手高举如白鹤、鸾凤飞翔的飘逸,由此可以窥见,舞者表演的是模拟鸟类的舞蹈动作,这些模仿白鹤、鸾凤的舞姿就是吴越文化中鸟图腾崇拜的艺术表现。

作为表演和娱神的舞蹈,白纻舞会作为表演节目出现在场合。“以舞娱神”是中国原始舞蹈的特点,也是他们表演时会选择突出的亮点。这样的转变使白纻舞从秦汉时期的外在表演转变成为注重心灵和审美的内在意蕴。

2.民间向宫廷演变

白纻舞的演变历程丰富,经过了多次的变迁改革。从隋朝开始作为华夏正音,得到重视与改进。唐朝之后因为胡戎乐融入其他乐舞,白纻舞正式完成了由民间向宫廷转化的变化。进入宫廷之后,对白纻舞的队形有了规定。从而表演的人数也有了相应的要求,逐渐减少为五人群舞,这也是由民间淳朴向宫廷抒情的转变之一。在表达民间乐舞淳朴色彩的同时也迎合宫廷享乐的观赏性。

(二)舞蹈发展与后世影响分析

白纻舞在长江流域中以独特的艺术价值融入人民的生活空间里,承载着地方文化特点。长江流域作为社会生活系统,承载着地方的历史与社会空间,白纻舞把长江流域的人文通过舞蹈凝聚起来,其历史文化的价值在于一种艺术风格的转变、一种舞袖技艺的传承、一种丰富的乐舞史观的展现。

1.民间歌舞艺术风格的转变

南北朝时期的白纻舞作为《清商乐》中的“保留节目”,被精心加工创作后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形式。南朝时代的乐舞充满了宫廷贵族的浮华情调,逐渐失去热情清新的朴实格调,舞态舞姿也将随之变化。唐代的“清商乐”也从朴实的民间歌舞转变为艳美缠绵、带有浓厚的贵族文化色彩的宫廷舞蹈。清商乐主要是南北朝以来长期流传于民间,后被宫廷采纳的中原地区传统舞蹈,像白纻舞等民间乐舞,因久入宫廷,几经变化,逐渐失去他们原本的生活风格特色。

2.后世软舞舞袖技艺的传承

宋末到元代,戏曲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它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融入自己的表演技巧中。其中舞蹈艺术也被戏曲借鉴吸收运用,并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戏曲舞蹈更加优美传神,更具有欣赏美感。《打神告庙》一折中,敖桂英的舞袖动作千姿百态,倾泻了她满腹悲愤之情,看了动人心弦,引人入胜。舞袖技艺随着文化传承流传至今,戏曲舞蹈中精湛的舞袖技艺,已成为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表现手段。因此,可以说长江下游文化催生的白纻舞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乐舞中优秀的作品之一,是因为它不仅承袭秦汉袖技,同时,也成为后世软舞舞袖技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诗乐舞三位一体乐舞史观的展现

“歌以述志,舞以宣情,乐以言韵”。通过对现存文献中白纻舞辞对白纻舞形态风格的记载,舞辞的创作对舞蹈的描写从单纯的舞姿风格中加入情感的表述,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慨,对生命的领悟,为之后的作辞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角度和基础。晋代的白纻舞可以说开创了新的乐舞史观,以舞蹈为主要描述对象,但不限制于舞蹈形象的再现与机械复制,而是加入诗人的审美感受和音乐的协调配合,将白纻舞转换成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展现。白纻舞辞作为诗舞良性互动的成功典范,真实再现了古代乐舞表演的盛世,丰富了舞辞文曲的历史内涵,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有深远意义。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以丰饶的自然禀赋、悠久深邃的文化积淀理所应当成为江河文明中的翘楚,其中,舞蹈艺术以独有的魅力向世人展示长江流域的旖旎风光和璀璨文化都代表着朝代人文的传递。在历史基架中,舞蹈与长江文化是存在时空中的精神力量。通过从长江流域文化的宏观角度出发,对其文化来源、嬗变轨迹、形态风格进行展开论述。梳理其脉络轨迹,了解长江流域文化对白纻舞形态风格的塑造和影响,发掘白纻舞的研究空间,领会独具匠心的时代风韵,感受河流文化的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乐舞长江流域宫廷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龟兹乐舞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明代宫廷队舞考论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宫廷珍品——孔府一品锅
宫廷古法白米饭
黄帝战蚩尤
论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及作用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