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丁
(曲阜市石门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曲阜 273115)
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生产技术,其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其中,通过智能化技术准确地掌握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肥料、水的需求,有效提升了水肥的利用率。这项技术的利用,有助于提升农作物产量、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运用的还是传统意义的农业技术,不仅用水过度,而且肥料利用率也不高。有关数据统计显示,传统施肥过程中,氮肥的利用率低于30%,钾肥的利用率只能维持在40%左右,磷肥的利用率仅6%。
设施农业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才渐渐为人所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农业工作者不断的学习与借鉴中,设施农业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设施农业设备单一,主要发展方向局限于日光温室与单体大棚,无法做到有效控制环境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其次,整体管理意识较现代农业有差距,呈现粗放化管理特点;最后,虽然我国很多地区实施了设施农业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但缺少节约水肥和成本的理念,仍然采用大水大肥的模式,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多,水肥浪费严重,长期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板结、病虫害频发、农作物品质下降等。
在设施农业中,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将肥料融入水中,有利于农作物迅速吸收营养,增强肥料的时效性。
在设施农业中采用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得农作物直接吸收营养,减少损失浪费,提升肥料利用率,利用率可达70%左右。
在设施农业中采用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制定相应的配方,定时定量进行供给;可以根据农作物需要,定时定量输送养分,具有可控性,精准把握肥效,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在设施农业中应用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电脑程序控制系统,简单有效地将营养物质输送给农作物,进而节省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在设施农业中,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实施需要涉及到灌溉、农作物种植、土肥及植保等多个层面,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需掌握下列几个要领。
在设施农业中采用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时,一定要保证水源条件满足浇灌要求;水质达标,无污染;水温均衡,变化幅度较小。
在设施农业中,关于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中所采用的滴灌装置,主要包含水源、施肥器、水泵、过滤器、控制装置等,其中最重要的部件是过滤器,过滤器可以防止管道堵塞,在滴灌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滴灌装置维护过程中,应重点维护过滤器。滴灌装置常用的输水管为50~60mm直径的PE管;滴灌带的直径常采用20~25mm。采用南北向种植,东西向铺设管道,沿着种植垄铺设滴灌水带,长度保证与垄长一致,将输水管与滴灌水带用旁通连接,将植物幼苗定植在滴灌带两侧,确定滴水孔。
在打好滴孔后,将其连接到主管道,其支管长度要保证比垄长15 cm。对于种植面较宽的农作物,可采用双管道。
在设施农业中采用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时,一定要选取水溶性好、无杂质的肥料,如小块肥料、水剂肥料或者粉状肥料。在进行滴灌时,一定要检查过滤器的好坏,防止堵塞管道。在进行滴灌时,要注意肥水的浓度,一般是浇灌量的千分之一。例如:40 m³/667 m²的浇灌量,则需40 L/667 m²的肥水;在进行灌溉时,应先采用清水将管网沁润,再进行水肥滴灌,在滴灌完成后,注意清洗冲刷管道,做好维护工作。
在设施农业中采用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工作者首先要全面了解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原理,深入研究其不同生长过程中水和肥料的需求量以及不同阶段所需肥料的种类,进行定时定量施肥;也可根据植物生长的整体规律,制定相应的灌溉计划,从而保证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良好应用。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技术与观测监控技术在实际生活以及工作中应用广泛。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在未来,设施农业低压水肥一体化技术将会重点发展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准确了解到植物生长特性以及生长规律,进而更好地实施定时定量灌溉技术。除此之外,也可灵活运用于农作物诊断、病虫害处理、数据分析等多方面。
农业设备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大农业设备发展研究。在我国,获取生产设备的主要渠道无非2种,一种自主研发,另一种引进国外先进器械。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发的生产设备效率较低,而引进的国外先进器械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想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设施农业,需要根据我国地理特点以及作物种类进行设备研发,以适应多种地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
在我国,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技术产业,其将灌溉技术与施肥技术有效结合,不仅可以完成基本工作,还可以有效控制水肥使用,提升利用率,节约人力物力,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力成本。因此,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应逐步得到推广与应用,有效提升生产质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