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清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摄影作为重要的艺术媒介见证了中国城市的不断变化,同时城市的千变万化也为摄影者提供了丰富的拍摄资源。城市在变化的同时,摄影也在不断变化,从能储存记忆的图片摄影到现在的多媒体摄影,改变着城市影像的表现形式。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上抖音、快手、美拍、秒拍等短视频应用软件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学习、参与、运用。不满足于单一的图片摄影,而是结合各种媒体元素生成摄影的多媒体形态,促进了摄影的多媒体形态在短视频平台上的长足进步,为城市影像提供了多维度的表现形式。
摄影的多媒体形态是城市影像基于短视频平台的新表现方式,集合摄影、视频、文字、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介元素。影像中的城市是解构的、偶然的、暂时的。城市影像的创作者依据不同年龄、城市、兴趣、习惯分布在不同的短视频平台,创作的作品明显两极化:媒体以及专门运营号有更多的图文资料佐证和思考成份,有着更加系统、层次的表现;普通民众的作品元素单一,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城市影像的作用更多在于转发分享、再次传播。
城市影像是通过光学摄录设备,用摄影与摄像的方式将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文化、宗教、民俗等相互融合形成共同记忆的集合体,是城市档案最形象易懂、最立体的记录方式,也是城市品牌塑造、传播的通用语言。城市影像是广义的,从内容上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从创作意图上分为主观创作的观念摄影和纯粹纪录的纪实摄影;也有摆拍为主、抓拍为辅的环境肖像摄影。通过摄影者的观察和影像化的表达,表现城市社会历史文化面貎,揭露空间的事实与真相,突显城市特质,还能表现出拍摄者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联。
短视频平台上的城市影像有三个创造主体,分别是城市的官方、居民和游客。城市的官方宣传片从城市规划者的角度,无人机俯瞰现实元素,描绘城市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城市躯干。延时摄影再赋予城市历史线索和空间概念,在时空的变化中缔造一个影像介质中的城市。城市的居民是本雅明笔下波德莱尔式的都市漫游者,身体力行地用微观的方式透视城市的毛细血管铸就城市的血肉,影像记录下城市大街小巷独具一格的烟火味,用集体的记忆建构多重城市叙事,叠加生成城市的独有气质。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游客,在行摄一座城市的过程中,历史名胜古迹、地标建筑、特色饮食、民俗景观、宗教文化、产业观光景观、自身的文化观念和行走空间产生碰撞,从而形成了差异化的城市观感。三种不同身份、不同的观看方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由远即近、全面立体的城市影像。
在摄影领域,融媒体域下摄影的形态形成了多媒体融合,得益于科技进步以及世界报业的低迷,迫使静态新闻摄影记者转型为多媒体摄影记者,带动静态摄影的多媒体转化,开启了多媒体摄影的大门。2011年,作为新闻摄影时尚风向标的“荷赛”设立独立的多媒体评选,将多媒体摄影推向世界舞台。第 24 届“国展”所界定的“多媒体类”为“将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结合,并配以音效、特技等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影像作品。注重叙事性、观赏性、创新性及静态影像技巧的运用”①。多媒体摄影中静态摄影充当主要角色,与动态视频、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元素相融合,并借声音和影像特效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于是就产生了既能听又能看的影像作品。
短视频平台关于城市影像的形态大多是摄影的多媒体形态,是静态摄影发展到多媒体摄影进程当中的一种形态。相较于多媒体摄影,摄影的多媒体化中静态摄影在叙事上所起的作用较弱。短视频平台的创作模块运用学习—拍摄—剪辑—分享—教学的闭环模式,音乐卡点和静态摄影的结合由于难度不高、容易学习制作,给平台用户制作这类摄影的多媒体形态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随着难度的加大,创作作品中静态摄影的作用逐渐减弱,成为融合作品中一个部分,和视频、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元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根据作品的创作意图选择媒介形态的分布以及融合的方式。摄影的多媒体形态在城市影像的传播中成为一种大众语言,在技术上打破了专业的壁垒,在内容上消除了官方与民众的隔阂,在城市公共事务、城市发展与历史传承的矛盾与冲突等方面与民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建筑和不同历史印记的城市景观。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③,在城市影像的表现中,也要从细微处入手,进行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个性化的城市展示。摄影是与城市现实有亲和力的视觉媒介,是城市影像的一个部分,正如王伟强教授所言:“摄影作为媒介与修辞,己成为干预社会,表达观念的有效手段。”[1]然而以这样的形态出现在城市影像中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静态摄影的快速凝固在记录城市影像的拍摄技巧上没有特别高的难度,大部分网民都可以掌握。短视频平台的风靡,其间教学模块中流行的音乐卡点和静态摄影的融合方式,促进了摄影集合形态的学习热潮。
泉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入选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多角度的摄影方式更有利于古城形象的建构和“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④的身份认同。泉州广播电视台于2017年在厦门金砖会议之际制作了新版城市宣传片,官方的摄影角度,明确泉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词, 主要从海上丝绸之路、晋江经验、地理位置、宗教、文化、旅游、艺术来展现城市设计和城市品牌,将其分解并可视化。原版的城市宣传片9分45秒,共367个镜头,其中97个俯拍镜头,时长3分31秒,从规划者的角度捕捉林立高层所构成的城市轮廓线条,从城市的记忆、文化、民俗、消费进程都进行了思考,反映城市的宏观发展,意象形成最初的认识。俯拍镜头中有17个使用了延时摄影技术,另外还有30个延时摄影镜头对光影变化下标志性城市建筑进行记录,给予城市时空性,来展示城市的消费进程。之后,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被拆分且出现热播潮,重新编辑后的画面大部分是俯拍镜头,穿插城市生活场景、民俗活动、宗教建筑的即时定格。例如泉州电视台在抖音上的官号@无限泉州“你好,泉州”,在25秒的短视频中有30个镜头,其中就有20个俯视镜头,再加上1个延时摄影镜头和9个平视镜头,将城市空间的感知内化为对空间事物、人物的感知,建构富有情感意蕴的客体化城市意象。再加上文字语言对城市历史、文化在空间中的思考,提供了泉州古早味鲜活的样本,缔造影像介质中的城市意象。
泉州历史悠久,起源于周秦时代,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泉州并没有失去古老城市的基因和样态,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独特的印记逐渐被边缘化,除却保留完整的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文化和历史传承隐藏在人的思想观念中。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说:“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2]1从这一方面进行影像表达,城市居民关于城市的记录才最具有代表,有血有肉,完整而有内涵。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能最早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异化,能够第一时间记录城市的变化。城市的变迁让居民拍摄的摄影作品承载个人主观感受,通过摄影、摄像镜头故事化的讲述、戏剧化的呈现、细节化的解读,形成了依赖自身经历的城市影像,填补了官方地图式观看的局部空白。摄影能够被作为主创媒介,源于摄影的观看方式,凝视能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静态摄影上表现尤其明显。在摄影的表达过程中,镜头的表现与拍摄主体的关系被重构了。镜头的表现不仅体现了作为主体的城市居民对城市景观的观看方式,更是对城市景观个性化的注释与说明。
短视频平台上关于泉州的话题涉及泉州景点、泉州人、泉州美食、泉州县市、泉州文化、泉州新闻、闽南语言、闽南音乐等,平视的角度、不同的景别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寻找古城记忆的角度、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进行拍摄,充满了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思考。传播内容从精神领域着眼,大处有文化的传承、民俗的展示、各种活动的举行,小处有公示语、闽南民谣等;从物质领域着眼,有公共空间、城市地标建筑、地图等。最具泉州“烟火味”的是普通人居住的空间,人物与空间在影像上的交流,补足城市的人性化维度,更为细节地展示城市肖像。2018年泉州在抖音上有不俗的表现,1.8万人参与发布“泉州”短视频,总点赞数破千万,众多泉州元素亮相成了“网红城市”。泉州的景点,特别是有泉州特色的海景、古城夜景等都呈刷屏之势,完成了泉州美食、民俗活动、建筑、服饰、闽南音乐等内容的融合。民众的集体狂欢提供了更为全面、多维的城市影像,皆因民众传递的真实性。
短视频平台的摄影运用具有双刃效应,一方面使城市文化实现了快速跨时空传播,另一方面使得城市意象物化、碎片化、模糊化,引起更多城市游客影像消费的可能。短视频内容在社交层面上的点赞、转发、评论,促成了更大公共空间的传播,成为城市意义生产和意象建构的主体。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游客有了更多的身份。在新旧媒介不断更替、融合的网络环境下,城市形象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微博的议程设置到微信公众号,再到抖音、快手、bilibili、美拍、秒拍、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短视频平台的城市影像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方式。游客对一座城市进行摄影记录,很少有人会选择普通居民楼和大型商业购物中心,而是会选择这座城市有代表性的空间,如泉州地标性建筑“飞天迎宾”城雕、开元寺东西塔、天后宫、清净寺、洛阳桥、老君岩等等。近距离的拍摄,让这些城市符号以特写的方式表现符号的细节。比如说泉州建筑的“出砖入石,燕尾脊”就成了标识性的城市符号,辨别外部空间的地方性文化身份,传递神圣的历史意义。对于在网络上流传的固有意象,在摄影记录阶段,一部分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会自动与个人的认知范围相重合,不断肯定,认定是真实的;另外一部分游客会有意识地去寻找与众不同之处,富有批判性。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游客在实际的记录、传播过程中仍然受制于初始意象,通过稳定或反复的文化认同,城市意象由想象转化为感知,达到对城市文化身份的深度认同。
摄影的多媒体形态在短视频平台展示多种媒介对城市的感知与认同,静态照片的观看方式是静止、停顿、沉浸、联想,容易形成形象的符号,用符号的方式认知空间、传递信息、叙述故事、传情达意。摄影的多媒体形态是摄影与各种媒介不同组合的拼贴,通过摄影对城市化进程获得一种视觉认知和文献积累的同时,也进一步获得多种媒介对这个城市影像表达的全新理解。
摄影的多媒体形态最简单的方式是摄影与文字结合,影像需要感受,文字需要理解。文字承载历史的记录和个体化的思考。与影像的客观性、精确性相比,文字保留了城市的特色和习性,拓展了城市的想象空间。静态摄影是城市记忆的影像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意义,抖音平台@厉害了,我的泉州将早期泉州的宗教、学校、县市、地标建筑的旧照片与现在的摄影图片作对比,文字标注拍摄年份说明拍摄时间,见证了泉州城市变迁带来的局部景观变化。
摄影当中另一种技法——延时摄影也是短视频平台经常出现的主要方式,正如巴舍拉尔说:“空间包含着被压缩的时间。这就是空间之目的。”[3]217再次在短视频平台引起关注的泉州城市宣传片,在对2017版城市宣传片进行再次剪辑后采用了延时摄影和文字叠加的方式,在@无限泉州、@东南早报、@泉州网、@泉州晚报、@海丝泉州文旅之声等官方号中广泛宣传,并被个人号转载再次传播。文字叙述主要集中在泉州的面积、人口、文化传承、宗教等方面,形成了泉州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意象。
摄影与声音的融合,最常见的是摄影与音乐,以音乐的卡点为切换静态摄影图片的节点,比如抖音号@泉州府的“鲤好,世界!我是泉州”就是将泉州人文景观的图片依据音乐节奏所形成的节点进行切换,15秒里泉州映象初具规模。除了短视频平台经常使用的音乐,声音还包括语言、音响。语言又表现为解说、对白、旁白、内心独白、群声等几种形态。音响表现为自然音响和环境音响。音响缘于声音频率、幅度的不同,以及在传播空间中受到不同的折射、反射和绕射现象,表现出不同的音调、响度、音色。城市影像中声音基于空间的立体状态,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间的表现力,塑造了影像的立体形态。
泉州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家”之一。源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传承、民俗的衍化以及语言的共通性,泉州与台湾的关系丝丝入扣。声音存在指认地域空间,声音造型勾勒民间文化样态,在民俗与日常生活中真实地表现地域特征,还原了闽南地区的民间文化特征。南音、梨园、拍胸舞、木偶戏充斥在城市一隅,泉州沿街的叫卖吆喝声,在街头巷尾余音环绕,与闽南群音交织在一起,画面有了沉浸式的视听觉感受。声音传递情感,摄影基础上的声音有明显的致幻性,带着拍摄主体在拍摄过程中的真实主观体验,极大地延伸画内空间的情感表现力。个人记忆在网络公共空间的共享,就成了台海两岸集体和公共的记忆。闽南元素的音乐在摄影多媒体形态后期的运用,更是架接了两地人民情感传递的桥梁。
摄影与视频同样是影像方式,但视觉表现还是有区别的。视频是流动的影像,时空艺术形态;摄影捕捉瞬间,将瞬间凝固成永恒,拓展视频的空间艺术的表达。在影像的表现过程中,摄影的静态能够引领观者通过凝视进入城市的公共空间,参与动态视频的影像内容。动态视频在传递空间生活的过程中,定格成静态摄影能够突显细节,强化观看效果。视频的存在延伸阅读,与静态画面相衔接,流畅地表达事件进展的同时达到高潮的瞬间。静与动的结合,能够激发静止符号产生动态联想。例如抖音号@广土主任的“泉州开元寺”在介绍建筑历史的时候,就用了摄影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将泉州地标建筑开元寺的历史、现状与建筑的细节特征全面铺陈开来,历史的变化呈现在石刻雕像上。
在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上摄影的多媒体形态让泉州这一座古城的城市化进程获得一种视觉认知与文献积累。相较于在新闻领域运用比较成熟的多媒体摄影,短视频平台上摄影的多媒体形态还不够完整,民众的狂欢缺乏专业的引领,一些媒介元素暂时没有办法融合,但不影响城市形象借由这样的方式给网民用户作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身份的全新体验。随着媒介形态融合方式的变革,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媒体会带来多元的解读。泉州城市影像在新媒体平台上已经有了不俗的表现,对于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泉州而言,短暂的网络狂欢需要不断巩固与延续,进一步获得对这个城市全新的媒介理解。
注释:
① 第24届“国展”增设“多媒体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宋靖关于“多媒体类”的定义。
② “三位一体”是三种角度的拍摄画面组成城市影象的整体。三种角度分别是官方的俯视、居民的多景别平视、游客的城市符号特写。
③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
④ 泉州开元寺大殿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说的是宋朝时泉州当地寺院众多、民风虔诚、人文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