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探析

2021-12-06 15:17姚祥燕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防控制度政治

姚祥燕 应 琛 贾 铮

(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23)

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力抗“疫”的生动实践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活教材”和“新文本”,启示了新途径。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意蕴,辩证看待疫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下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对策,是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应有之义。

一、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意蕴

(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国家长治久兴的现实之需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公民高度的政治认同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度、归属感,提升公民政治素质、坚定公民政治信仰的需要”[1]。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态度和情感,直接预示我国未来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度,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前景和前途命运。因此,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党团组织的政治活动、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效能,促使学生在政治情感和行为上与国家制度和文化保持高度统一,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国家长治久兴意义重大。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所在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保驾护航,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使命。“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意识个性化特征明显,对一切新事物、新思想充满好奇,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理想信念缺失、政治认知困惑、政治立场不坚定、崇尚精致利己主义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加强对青年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这一重要指示为大学生点明了通过集体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也为高校指明了引导学生将政治认同转化为在实践中奋进的动力方向。

(三)大学生实现自身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主体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政治要求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实践的过程”[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培养对人民、政党、国家、制度、政策等方面的正向情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和对参与公共事务、投身社会发展、弥补社会不足的积极态度。大学生的优良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国家制度和执政党的认同,既是衡量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妥善应对现实困境的重要能力基础。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代青年“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深化爱国情怀,增强政治定力,为实现自身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次重要的人生大考,也是一段充满爱的记忆、一场升华家国情怀的互动仪式。它给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战“疫”深化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

新冠疫情爆发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全国上下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中国抗击疫情的行动之快、力度之大、动员之广世所罕见,中国奇迹、中国速度再一次让世界瞩目,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些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激活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疫情期间党的执政效能满意度普遍较高,“98.5%的赞同全民抗疫‘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98.3%的赞同抗疫‘使我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4]。

(二)战“疫”深化了大学生对党的执政理念的认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核心执政理念。疫情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遏制疫情蔓延,各地纷纷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集中资源进行救治,在必要时刻,断然采取包括局部阻隔、延长假期等防疫举措,同时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需求。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调查显示,91.7%的青年认为“抗疫提高了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效果的认可度”[5]。究其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自幼丰衣足食,受基本人权、人道主义观念影响较深,在疫情之前,或多或少受西方抨击中国人权现象的影响,对党保护人权的能力有所质疑,而在疫情中又切实感受到“生存权和发展权才是最基本的人权”的含义,看到党对人权的坚定守护,从而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效果的认同。

(三)战“疫”给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带来新挑战

抗“疫”之战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事件的防御战,也是一场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之战。随着全球疫情蔓延,西方某些国家借此大做文章,将原本普通的病毒感染疫情政治化,试图把隔离疫情变成隔离中国,以丑化中国制度、遏制中国发展。鉴于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不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理性认识涉“疫”言论,提高舆论甄辨能力,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增强爱国情怀。另外,针对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的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不足,大学生们也是颇有微词。调查显示,85.6%的青年认为“此次疫情政府应该尽早公开信息”“当代青年对政府信息权威性认同的比例略低”[6]。这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疫情初期出现的治理短板问题,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当中,弥补社会发展的不足,促进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疫情视角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如何利用疫情防控的特殊场域,深挖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因子,把政治认同教育的触角伸向学生现实生活,使其往深里走、往学生心理走,这是当前高校利用疫情开展政治认同教育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用好战“疫”素材,增强政治认同的说服力

一是讲好抗“疫”故事。抗“疫”故事是对“四个正确认识”的生动诠释和鲜活例证。教育者在讲述抗“疫”故事时应注意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尤其要注重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如,将抗“疫”故事作为“鲜活教材”融入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融入第二三四课堂,围绕“从疫情防控看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抗击疫情彰显出的制度优势”等专题开展教学,鼓励学生以微视频、战“疫”文艺作品创作、“我身边的抗疫人”微演讲等形式开展抗“疫”故事宣传,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使其在校园文娱活动中升华政治情感,坚定政治信仰。

二是弘扬抗“疫”精神。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抗“疫”实践及由此凝结而成的“抗疫精神”,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最好的“活教材”。高校要充分把握这一重大教育契机,充分汲取营养,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说服力。疫情防控中彰显出的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等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力量的真实写照,这种精神力量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政治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可以为政治制度或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和道义上的诠释,为公民政治认同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和情感归属”[7]。在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时,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凝练抗“疫”精神并使之深植于学生内心,引导学生增强爱国心、立下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三是传递抗“疫”经验。疫情不仅是对党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的检验,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华民族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检验。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疫情是制度优劣的“透视镜”,“相较于某些西方国家抗击疫情效率低下、应对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和资源调配力”[8]。利用疫情这本“活教材”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就要向学生讲清楚疫情防控中彰显出的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清楚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的领导力量、思想力量、国家力量、人民力量、道德力量,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中国力量”,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同和信心。

(二)丰富实践体验,增强政治认同的现实性

政治认同需要依附一定的社会活动来形成,且具有一定动态性。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需要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在实践锻炼和现实体验中,将政治认同由内在情感升华为理性自觉,从而深化政治认同。疫情之下的政治认同教育更应鼓励大学生立足校园、走进社区、服务社会,一方面,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防疫志愿服务等途径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从而规范其政治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如,“选配大学生参与校园政治、社区管理、城市建设等,鼓励大学生为学校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建言献策”[9]。

(三)发挥朋辈效应,增强政治认同的感染力

朋辈群体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度最直接的因素。疫情发生以来,广大青年积极“请战”,活跃在疫情防控一线,彰显了青年的先锋力量与有生力量。在这支青年服务队中,大学生作为疫情防控的生力军,他们有的通过微平台及时准确地传递疫情防控消息,有的利用所学专业优势制作战“疫”主题视频、漫画或创作诗歌作品,有的在家乡社区防控一线用“逆行”诠释奉献。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党员带头示范、冲锋在前,非党员一边参与防疫志愿服务一边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这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朋辈典型事迹是高校开展朋辈教育,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宝贵教育资源。高校要积极营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同辈群体环境,充分发挥优秀校友、大学生防疫志愿者先进典型以及学生党员的引导作用,借助这些“魅力型”核心人物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带动周围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的政治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时代意义,辩证看待疫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从危机中寻找契机,为增强政治认同教育实效性创造新途径。

猜你喜欢
防控制度政治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