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专题导语

2021-12-06 12:58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编委会
关键词:非裔族裔共同体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编委会

2020年,应《外国语言文学》之邀,组了一个专栏——“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专栏”,提出“研究美国文学肯定无法避开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从具体文本出发探讨了美国族裔文学中各具特色的主题。一年来,经与同行不断交流讨论,决定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组一个专栏——“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深入探究美国族裔文学。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社会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转向到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而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各个族裔不断构建其文化共同体思想。这种构建过程在美国族裔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再现。因此,通过研究美国族裔文学可以洞见美国族裔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轨迹。几经讨论,专栏组成员认为,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包含五大要素:文化记忆、文化空间、文化性别、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需要从文化记忆追溯其根源,从文化空间与文化性别阐释其嬗变,从文化身份呈现其指涉,从文化精神探求其内涵。

文化植根于传统,因此,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首先需要挖掘文化传统,从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作为切入点。文化记忆原指借助文字、图画、纪念碑、博物馆、节日、仪式等形式创建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对至关重要事件的集体记忆。比如,美国非裔作家的巫术叙事、西裔作家的神话书写、华裔作家的英雄人物重构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各个族群的传统思想与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尽管在某种程度经历过“扬弃”,但永远是各族裔文化共同体得以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可以追溯族裔文化的泉源,厘清族裔文化形成的脉络,为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找到切入点。

文化空间共同体在文化穿梭延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因各种符码而互相影响的同时,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时空的转变会导致符码交叉的移位,符码接收者与解码语境都会因此发生改变。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空间,既是真实空间,也是想象空间。从真实的空间而言,是作家在文本创作时所处的文化空间,也是影响作家创作思想与读者解读的真实的文化空间。就想象的空间而言,是研究者和读者解读的文化、政治、社会含义。因此,文化空间共同体思想可以多个层面呈现文化意义的迁徙,可以在历时与共时语境中理解族群文化的重要意义,这对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的产生与传承依赖不同性别个体的参与,所以,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尤为必要。就文学本质来说,它是人类生存状态书写,聚焦受不同文化熏染下的社会个体间的互动,借此探讨生活意义及构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无论文学的折射方式如何,不管文学家对现状的态度如何,文学总是指向对现存状态的思考。文化性别研究聚焦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如何表现不同性别对现实社会做出的回应及性别之间的互动模式。性别角色因文化传统和文化空间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不同性别间平等与融合始是族裔文学中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的中心议题。

文化身份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通行证,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身份则是社会身份的抽象呈现。社会个体获得稳定而公认的社会身份后才有可能与某个群体融为一体。就文学书写而言,社会个体因为奉行群体遵从的价值观才被群体接纳。文化身份取决于传统、空间、性别等多种因素,随社会语境的变化而改变。美国族裔由他国移居美国,其固有的社会阶层在随之变化的同时,又不断与美国主流社会结构发生碰撞,变动结果必然会体现在作为精神产品之一的美国族裔文学中。因此,在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中,作为美国族裔文学书写的重要母体,个体如何建构和获取文化身份、如何以特定文化身份融合为社会共同体,是美国族裔文学研究重要课题。

文化精神共同体思想是文化共同体思想的灵魂。习近平对此曾有明确的指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所说的“信仰”“自信”“希望”“灵魂”是精神的不同侧面,也是文化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文学书写而言,文化精神则是个体与群体生存状态的反映,文学作品刻画的文化精神是文化记忆、文化空间、文化性别与文化身份的集中体现。因此,只有深入研究文化精神共同体思想,才能把握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丰富内涵。

美国族裔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以非裔、亚裔、犹太裔(如与其它词语一起使用,简化为“犹太”,如“美国犹太文学”)、西裔(又称“西语裔”或“拉美裔”)和本土裔(又称“印第安裔”)为主。这些族裔群体在美国主流社会中都不同程度经历过种族歧视、追求身份认同之路,并通过不断抗争、借鉴和融通实际参与了美国国家共同体建构。与此相对应,美国族裔文学与主流白人文学间呈现出既包容又排斥、既吸收又贬抑的矛盾态度,为建构多元化美国文化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文学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美国族裔文学也成为包容开放、尊重差异的人类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究美国各族裔间文化共同体思想及族裔与主流社会文学和文化互动范式,挖掘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外延及内涵,剖析美国族裔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共同体的有机互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专栏组成员主要包括:张琼、林元富、石平萍、刘文松。其中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张琼博士,主要研究美国族裔文学、英美小说与诗歌、莎士比亚及其改编等领域,已出版专著七部,文学译著四百五十余万字,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八十余篇。福建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博士点带头人、教授、博导林元富博士,主要研究美国非裔文学与美国后现代理论,近十年来在相关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二篇,国家社科结项成果是以“涉奴题材”为思路的涉及近三十余部美国非裔当代小说的研究,相继获《中国社会科学报》《外国语言文学》等专栏的展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石平萍教授,长期研究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出版《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等三部专著和十三部译著,主编、参编或录制教材二十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五项。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刘文松博士,主要从事美国犹太、非裔小说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相关领域论文二十多篇。这些专家带领他们的课题组成员,克服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琐碎的行政管理事务等困难,抽出宝贵时间为专栏写稿。我在此专门对这些专家和他们的团队、闽南师范大学唐梅花博士和王羽清博士,以及我指导的博士生特表谢意。

第一篇《试论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为契入点,对美国本土裔、亚裔、犹太裔、非裔、西裔等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进行梳理与概述,提出了族裔共同体思想是勾连族裔文化记忆的独特脉络,由此可探讨各族裔文学内部,族裔之间形成文化记忆共同体的潜能,并进一步展望各个族裔与主流文化协商互动成为一个更高层面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可能性。

第二篇《美国非裔文学中的文化空间共同体思想初探》根据文化、文化空间和文化共同体等内涵的梳理,探讨非裔非裔文学中的文化空间共同体思想。非裔文化空间的鲜明特点就是对“可知共同体”和“理想共同体”的追求,抗拒美国“例外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空间隔离和种族主义压迫。“黑人文艺运动”压倒性的“理想共同体”美学规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与非裔美国文学“异见共同体”思想产生了最为激烈的交锋。随着各种“后”思潮和所谓“后种族时代”的到来,非裔美国共同体思想建构传统中的异质性和开放性将更加凸显。

第三篇《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刍议》通过梳理美国非裔、亚裔、犹太裔、本土裔和西裔的相关文学创作,探究和比较其中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并以西方主流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为参照,辨析其与各族裔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之间的异同,指出:由于影响不可避免,西方主流思想在美国族裔文学中有一定的体现,但后者对文化性别共同体的想象和建构大多基于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维度的交迭,而非西方主流的单一性别维度,究其根源,在于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宰制下美国族裔被多重边缘化的生存处境;而受其独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影响,不同族裔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在共性之外,也呈现出独特的景观。

第四篇《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共同体思想研究》探讨美国几大少数族裔在移民或迁徙过程中经历的旧身份解构和新身份建构。他们从原有的族裔文化中走出来,慢慢适应美国白人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新的共同体与旧的社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结美国族裔文学在文化共同体中构建民族身份的模式,探索作品人物平衡传统族裔身份与同化后的美国身份、并进一步形成杂糅文化身份的方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

第五篇《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精神共同体思想探究》考察美国族裔文学中文化精神书写所呈现的各个层面,如民族情感、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等,剖析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精神所呈现的共同体特征,提出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精神共同体思想是美国族裔文化共同体思想的灵魂,促成美国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向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转变。

(本专题导语由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张龙海教授执笔)

2021年9月19日

猜你喜欢
非裔族裔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散居族裔的生存困境:浅析《砖巷》中的男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