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报道:精选细节,开掘背景

2021-12-06 12:49姜德锋
法治新闻传播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闻奖生动新闻报道

■姜德锋

2020年,我国各级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认真履职尽责,在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科学立法、强化监督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聚焦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实践,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创新开展新闻报道和人大工作宣传。入选第3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的271件作品是其中涌现的优秀代表。许多作品着力于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代表的日常工作,讲述人大故事,倾情展开现场报道,其中亮点纷呈、惹人关注。它们既得益于采编人员强烈的精品意识,也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俱佳的体现。

呈现语言情节 引人入胜

《“这位代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这两篇通讯之所以能摘得本届人大新闻奖特别奖,除因为题材重大、分别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论述人民至上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外,还在于新华社记者对现场报道技巧的娴熟运用。

两篇报道对语言情节的生动运用,使新闻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位代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讨论现场讲故事为开头,故事内容就是总书记当天上午观看两会“代表通道”的现场直播。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更何况是总书记的亲身经历与最新感受。这样的写法自然引人入胜,吸引人继续读下去。

《“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一开始便呈现总书记与电视上见过的罗杰代表现场对话:“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这多像普通人表达日常见面的惊喜,故事性和戏剧性十足,所以就使人情不自禁地关注和阅读。而且,接下来报道进一步运用对话体,呈现总书记与来自战疫一线的湖北团医生代表的现场互动,生动、具体而且信息满满。

这样的语言情节,是对新闻事件现场细节的着力描写,属于新闻报道中的再现型的感性材料,是通讯报道生动出彩,令人感动回味的关键所在。因为此类细节材料不是一般地叙写新闻事实,而是将现场及细节“再现”到你的眼前,直接触动读者的感官,让你“如临见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以至达到言犹在耳、感同身受的传播效果。本次获得一等奖的《拉住百姓的手》和《“代表通道”走来内蒙古林海守护人》等通讯报道,也都因细节材料的运用而令人经久不忘。

密织细节背景 深化意蕴

生动的语言情节以及现场细节描写,能使新闻报道鲜活起来。但这些获奖作品又超越了简单的“新闻花絮”,实现了“重大主题”报道。之所以能够让“有意思的新闻变得有意义”,原因还在于对新闻背景材料的成功开掘和灵活穿插,在于密织细节与背景而实现的点与面的完美结合。

《“这位代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十几名医生精心呵护几十天、终于使一位87 岁的患者转危为安,湖北成功救治了3000 多位80 多岁的患者——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现场讲述的这个故事之所以令人回味,是因为这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一致的,是与报道的主题遥相呼应的。也正是有了这个逻辑上紧密相通的背景事实,新闻开头的细节才更具分量。

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背景材料具有突出事实自身意义的功能。如果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人民至上”这一背景,“这位代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的开篇故事,其价值就会降低,而如果不在开头再现生动故事,后面关于“人民至上”理念层层深入的论述,又难免失之于严肃和生硬。

背景材料不仅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意义,而且能够强化感染力,增强新闻事实的内涵和意蕴。另一篇获一等奖的电视报道《总书记的牵挂暖人心》,在报道总书记到湖北代表团的新闻时,就恰到好处地穿插了“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中央领导下团组次数减少,而总书记坚持要看望6000 万湖北人民的代表”等背景,从而凸显了总书记心系人民和疫区这一主题。

美国媒体在严肃、专业的新闻题材报道中,探索出了一种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模式,即华尔街日报体。它从叙述及描写新闻人物的代表性言行开始,再通过进一步的解释和恰当的背景分析,进而显示全局、点明主题并引出结论。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的一些作品,也体现了同样的新闻报道理念,将生动细节和抽象道理相结合,自然而然地就将细节材料的内在价值释放出来了。

拓展时空纵深 凸显价值

放眼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精心提炼、穿插背景材料,以背景和事实“说话”,也是第3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中一些消息类报道的“出彩”之道。

获得特别奖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获得通过》是发自人民大会堂的现场报道。2020年的全国两会,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推迟,其召开时间的重新确立当然是一条极具冲击力的新闻。但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这条获奖消息,却因在新闻事实后累加了多条背景材料而倍加丰满:武汉解封和患者清零、北上广深学校普遍开学、全国各地经济重启,这些大范围、大跨度的背景材料烘托之下,人大会议召开时间的确立,已经超出了新闻自身的意义,而是举国同心、勠力战疫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标志。背景材料的自如运用,不仅凸显了事件的新闻价值,更传递了丰沛的正能量。

背景材料的添加,不仅能突显事件的价值和意义,也是记者践行“四力”和心系受众的专业精神的体现。新华社的报道《新证券法来了!欺诈发行者可能倾家荡产!》因为在导语之后设置了背景段,不仅实现了新闻的通俗化,也使新证券法的现实针对性一目了然。而事实上,证券方面的新闻往往是一个偏小众、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显然,这条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匠心获得了评委会的认可。

猜你喜欢
新闻奖生动新闻报道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