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徐州 管明君
2020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21 年是“七五普法”的验收之年,也是“八五普法”的开启之年。在这一关键时刻,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倡导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价值定位在于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要求,检察机关带头做好新时代的普法宣传责无旁贷。
普法工作要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为新时代普法宣传指明了方向。目前,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已经迈进了媒体融合的新时代。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检察机关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普法手段,努力让普法落到实处。在此以检察日报社主办的第二届“新时代·新检察·新影像”检察视频作品大赛为例,谈如何运用融媒体手段做好新时代的普法宣传。
做好新形势下的普法宣传,必须打破传统宣传模式与思维模式。过去,政法机关习惯借用传统媒体实施宣传,同时辅以各种线下普法活动,将法搬运、传播、渗透到宽泛的社会和具体的社区、机关、学校,以及其他更微观的场域,曾经很好地满足了民众对法的需求,取得了不错的普法效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推动的社会媒介化程度日渐加深,人群被重新结构化、圈层化、趣缘化,且人们对法的需求也日益个性化、专门化、差异化,传统的普法宣传模式、样态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普法实践,特别是一些形式和理念已完全不能契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偏好。
在此背景之下,必须改变旧的、生硬的宣传方式,用跨界、整合、迭代等互联网思维进行各种宣传创新。融媒体时代的普法要体现“融”的特点,借用“全息媒体”的方式,着眼于链接、对接、激活、调动更多资源,包括主体资源、渠道资源、技术资源、内容资源、注意力资源,把各个层次、类型、旨趣的普法内容投送下沉到社会的各个层级和空间,这是实现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此次检察视频作品大赛用“融合”的眼光,精准把握“视频化表达”这一时代方向,以全国检察机关为主场,调动各级各地检察院普法宣传内容生产能动性,激发、盘活和释放全国检察系统宣传力量视频叙事与视频表达能力,客观上让全国检察机关在普法作品制作与竞争之中深刻体会媒体生态之变、舆论生态之变、网民心态之变、普法宣传之变,进而增强提升政治引领的感召力、政法话题的原创力、平台合作的影响力、“引关圈粉”的吸引力、克难攻坚的创新力、网宣铁军的战斗力“六大能力”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并成为检察机关新媒体能力建设、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这种“一箭双雕”式的做法,正是思维转变的体现。
本次大赛用鲜活生动的检察视角、检察故事、检察元素观照普法宣传,传播了检察声音、塑造了检察形象、设置了检察议题,既为全社会认识检察工作、理解检察工作、认同检察工作有所助益,更是普及了法治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提升了法治信仰,展示了全国普法大合唱中特有的检察声部,为新时代的普法宣传提供了检察方案,丰富拓展了全国普法宣传的面貌和样态,是实现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普法宣传同样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群众的期待、群众的需求、群众的问题、群众的关切来做足文章,以让群众有更好的获得感,让群众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法治的实质、理念、路径,从而认同法律是解决自己问题、维护自己权益的最好最有力的手段,进而崇尚法律、信仰法律、使用法律,进而获得安全感、幸福感。
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宣传的中介,特别是借助视频,通过演绎一个个故事、传递一段段情感、塑造一个个形象来实现。当下,视频也越来越“红海化”,这里的视频一定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其艺术气质、审美诉求、视听风格也要以受众偏好为根本,讲究内在的“召唤结构”、叙事的互文性策略、视点视角的社交话题品质、符号话语的网感度以及文本的利益诱惑、情感共鸣和激发好奇。
此次检察视频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悟空说法之民法典》,将民法典的新规以动漫的形式为大家解说出来,既增添了趣味性,又让人们在欢乐中学习法律知识。站在受众的角度普法,还要积极回应当前公民面临的新问题,为群众的社会生活提供解决方案。此次检察视频大赛展出的作品中,有放贷问题、夫妻共同财产问题、家暴问题、个人信息保护问题、遗产继承问题等,涉及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们最需要、最不可或缺的法律知识,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到尽可能多的普通民众。另外,层级思维也非常重要,普法宣传应进行圈层化、分众化传播,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运用不同的宣传方式,把各类内容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给不同的受众。
融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消费日渐碎片化、娱乐化、多元化。为此,融媒体时代的普法宣传要摆脱传统普法视频制作的禁锢,未必一定都要拉开架势、一本正经地往打磨“精品”上用劲、往“大制作”上发力。在这个趋势越来越“往下短、往下碎、往下演”的视频表达时代,普法宣传视频为确保其传播效果,不能停留在自赏自嗨,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必须把作品摆在井喷的“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洪流中去策划和审视,必须把普法宣传摆进与各类模因、意见、鸡汤、新闻和八卦短视频竞争的大氛围中,必须把普法作品到底能赢得网民多少分享、评论和点赞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非唯一标准)。
为此,在很多情形下,特别是注意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形下,文本上向流行借力,向爆款取经,向多元网感的“同款”看齐。也就是说,普法宣传要赢得更广泛的喜爱,不仅需要传播媒介形态紧贴主流,更需要在内容制作上下功夫,按照网民喜闻乐见的需求重塑内容生产。
此情此景下,普法宣传应从生活这个富矿中搜寻灵感,紧跟时代潮流挖掘创作线索,打捞锚定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和样态,尤其是年轻人偏好的呈现方式和叙事模式,作为内容生产的逻辑和旨归,才能真正使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地。此次检察视频大赛展出的优秀作品《人民的法典》,改编自脍炙人口的歌曲《情非得已》,让受众在轻松欢快的歌曲中了解到民法典的最新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皇位继承的那些事儿》,用众皇子争皇位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各种遗嘱之间的优先效力;《都很好——苏老强的房子》用旁白叙事加沙画的形式,向人们解释了民法典中居住权的核心概念;《欠钱的不再是大爷》用RAP 说唱告诉人们遇到欠钱不还时的解决方法。另外,一些微电影站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让人们的感觉更加真切,在共情中增进对法的认知。以上作品都产生了很好的普法效果,其相关实践经验值得专题梳理和总结。
观点速递
互联网平台汇聚了庞大的用户、资讯以及资金,应该更积极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更好体现社会效益。一是加强内容的人工审核过滤,主动向传统媒体学习,做优平台内容,培育优质账号,在合理控制内容供给总量的情况下,选取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优质信息分发给用户。二是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合理提升公共新闻信息的赋值权重,优化新闻评价标准,改变以转发数、点赞数为指标的新闻推送规则,嵌入事件的新闻价值等多维指标。三是尊重用户选择权和知情权,让用户充分了解平台算法推荐的机制,给予用户给信息打标签的选项,可以屏蔽不感兴趣的信息以及某一信源,借此区分优质内容和虚假信息。
——马立德、程怡、李韬,《青年记者》2021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