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原则与构建策略研究

2021-12-06 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外语

吴 斐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 410005)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包括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的理念,对我国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其机遇和挑战并存。

而“课程思政”是其重要的目标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在2017年正式提出“课程思政建设”,2018年颁布《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思政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2019年发布《质量二十二条》,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2020年5月出炉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已然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者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但当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存在诸多问题,如和专业结合不紧密,课程思政原则不清晰等。由此,本研究以新文科为背景,对接新《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高校课程思政纲要》,探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原则和构建策略,旨在提升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理念与可行性

首先,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是新文科发展的必然产物,具体而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新文科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相融合的结果。将两者联系的纽带是“立德树人”,英语专业和思想政治作为人文学科,都包含了人生哲学、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等内容。相似的学科内容让“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可行性和价值性。

此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价值观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推动“立德树人”目标在教育课程中的落实与发展。大学外语课程既要向学生传递外语知识与技能,更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促使学生继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构建就是为了有效实现上述目标,将外语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完成思政教育,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态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实现思想品德、个人情操、精神境界、专业能力的协同成长,在完成个人进步的同时带动他人共同进步。

再者,从实施机制而言,“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可行。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之中,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展开思政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通过间接方式向学生传递道德规范、思想认知、政治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并实现自我成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全面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坚持反省课程知识传递是否清晰、学生能力提升是否显著、德育功能是否落实[2]。“课程思政”的教育观念是整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的德育课程,而外语课程思政则是隐形的德育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依托各类课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课程思政既是教育课程、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认知,在全过程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立德树人战略要求的落实。“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及课程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需要逐步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入手,重点关注价值观念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教育重能力而轻德育的状态。全新《英语专业教学指南》对外语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外语教育要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服务,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教学之中,将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全面整合,真正将外语课程引入思政教育体系,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3]。语言、文学及文化的诞生与发展,根植于肥沃的历史与社会土壤之中,经济、科技、文明的兴衰均会对语言产生深远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以语言为载体传播,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教育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到英语课程在德育渗透方面与生俱来的优势,将智育和德育完美融合形成更富有亲和力与影响力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 “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构建原则

(一) 融合性

它指的是文史哲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外语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加,在原有课程内容中生硬插入思政教育内容会导致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的思政教育很难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可,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并成为重要构成部分才能够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作用。思政教育要与英语专业课程自然融合并实现整体性发展,教师需要从整体层面展开教学设计,推动“才”与“人”培育的系统发展,将能力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渗透于英语专业课程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环节推动两者融合,实现学生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融合成长。

(二) 潜隐性

外语“课程思政”是一种隐形思政教育,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够展开整体教学筹划,把握教学重点和设计方向。英语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时要深入挖掘英语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精心整理、巧妙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知识技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渗入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并影响学生思想,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使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思想熏陶、价值引领、素质教育的目标均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潜隐性能够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

(三)自然性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在课程实践环节主动尝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思政教育并不是一种强制性教育,它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自然性,通过教育唤醒学生内心的思想认同,进而实现教育目标。课程思政的自然性更加显著,人为干预不利于课程思政效果的呈现,自然状态对“课程思政”实施意义非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设计的自然性、内容呈现的自然性、学生发展的自然性、教育渗透的自然性将最终整合成为教育效果的自然而然,不显形、不发生、不留痕的教育状态能够获得更为显著的教育成效[4]。学生在自然教育状态下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成长,“言思合一”的教育状态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更加灵活生动,因此,自然养成对课程思政践行而言至关重要。

(四)暗示性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隐形的思政教育,教育方式的暗示性是课程思政的典型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暗示性教育元素的有效应用,发挥外语学科的“思政”育人基因。语言与经济、社会、历史、思维、文化、行为等存在密切关联,课程思政中思政养分元素的传递以语言为主要载体,思政渗透能够在最大程度沁润学生的心灵,他们更容易接受语言,进而触碰语言背后承载的思政教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时,借助语言的暗示性向学生表达思想、描述行为、构建情境,这能够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生内心留下深刻印象,继而持续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影响作用。

四、“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构建策略

外语和思政都属于典型的人文学科,外语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优势,外语“课程思政”的构建能够将外语基因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英语专业学生展开思政教育,为新文科背景下“大思政”体系构建提供有效支持。“课程思政”最终要落于实处,所采用的策略要确保“课程思政”全过程得到充分展现并形成教育闭环,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一)顶层设计,实现目标协同发展

“课程思政”闭环设计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发挥英语专业教师及教学院部的协同合作机制,围绕“立德树人”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通过系统化和细化的设计挖掘思政元素并重构课程体系,推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有序形成。“语言”与“思想”在教育设计过程中逐渐融合,语言教学和思政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浸润,最终在语言输入过程中传递思想,同步实现语言、思想、价值、素养等教育目标协同发展。在顶层设计环节,教师首先要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和不同教学阶段的小目标,依托外语语言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将“课程思政”有效渗透于教育目标之中;其次,教师要制定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总体设计、阶段设计、章节设计必不可少,始终将语言与思想教育融合,作为教育引领,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最后,教师要保持开放式的设计态度,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效果灵活调整,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为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二)挖掘素材,推动新文科跨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外语课程教学活动需要以多样化的素材作为主要载体,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在素材中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对素材挖掘保持高度重视,进而推动学生多维能力的有序形成,使得课程思政目标能够顺利实现[5]。教材是英语课程素材的主要来源,在教材选用和编写过程中要注重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与逻辑性,确保教材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其次,教师要围绕教材展开素材深度挖掘,注重资源的拓展延伸,依托关键词寻找合适的元素,例如人物、文化、历史、时政等,以教材为出发点展开进一步搜索,学生往往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在素材挖掘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英语教育相关素材,更要注重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引申,例如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名人轶事、历史事件、科学发展、社会时事等,全面引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发展,使得外语课程思政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细化过程,有效落实全程育人

缜密的顶层设计和充分的素材挖掘均需要落实于具体教学过程,否则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闭环要细化过程,积极推动设计方案落于实处,实现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全过程育人提供支持。在外语课程思政细化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引领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在英语语言实践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德育情感导向,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检验自己的行为,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此外,要以全程育人为发展方向,将挖掘获取的思政元素与资源用于英语专业课程,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带给学习者更加直观的感受[6]。例如在讲解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的“健康与医疗”主题时,在准备阶段,教师可让学生了解中医发展历程,特别是屠呦呦、陈薇、钟南山等人在医学领域及防疫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学生可以从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准备课堂分享材料;教学阶段,在完成知识技能教学后,教师安排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借助课程中涉及话题引入思政元素,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中国在世界卫生防疫医疗事业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借助时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最后,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学生参与体验才能够获得最佳感受,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为此,英语专业教师要积极探索体验式课堂教学法,调动学生深度参与和全程融入的积极性。

(四)创新评价,完成课程思政闭环

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结束后,教师只有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改善教学效果。评价创新是外语课程思政闭环的最后一环,也是检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依托教学评价反馈将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带给学生更好的感受。不同于传统评价模式,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创新的内容是多元化和全面性的。首先,要关注顶层设计是否能够满足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教学设计完善提供有益支撑,在此基础上丰富教材课程素材挖掘并调整细化过程;其次,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语语言能力,更要对外语语言的思想、内容、价值与态度等保持高度关注,从思想和语言两个角度切入,全面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此外,教育者要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倡导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以教师为评价主导的现状,借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甚至是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全面检验“立德树人”实效,为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五、结语

英语专业课程同时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生通过外语学习既要熟练掌握外语知识与技能,更要实现人文精神、理性思维、批判态度、理想气质的全面提升。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在一流大学建设及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元文化的碰撞冲击使得外语课程思政肩负了更加沉重的使命,教师应该不懈地探索。本研究以新文科为背景,探讨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原则和构建策略,对推动我国课程思政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值得学术界关注的是:新文科打破了学科界限,课程思政也是其主要倡导的内容之一,“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外语课程思政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素养,树立外语课程思政理念、明确课程重构原则并探究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有效发挥外语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 。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外语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