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12-06 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观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王 玲 李 强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02)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记载,是前人的知识实践和智慧史书。以史为鉴是中国史学的基本特点,历代国家领导人的历史思维都继承、发扬了这一特点,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方式来治国理政,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治久安的思想武器和最大法宝。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兴风作浪,恶意歪曲污蔑中国共产党历史,企图霸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指导地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期,最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和毒害。基于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形式严峻、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价值功效

历史观是人类对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观点总的看法。是在社会与人这一基本问题上的关键认知,是一个人的社会态度特别是政治态度的基础。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要想了解今天的中国,就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需要系统总结、探索中国治国理政的方略和精髓,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观思维来看待中国。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引下,深刻探析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精髓。新时代大学生唯有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一)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石

古人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衰落的真实记载,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也是前人各种经验和智慧的汇编。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毒害就是“刨祖坟”“挖地基”,从根本上否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袭的秘密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来辨别历史的客观事实。客观、理性地学习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党史、国史对于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尤为重要,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更为重要。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历史虚无主义一旦侵蚀青年大学生的灵魂,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培育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是“人生第一粒扣子工程” ,需要全社会精心教育和栽培。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将有助于他们自觉增强历史虚无主义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抵御能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的昂扬斗志、精神力量和不竭动力。

(二)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习近平总书记 “四个服务”的论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民立场和政治属性,“如何培养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大学的永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当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历史观教育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问题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输历史知识过于陈旧化、碎片化、理论化,传输方式过于灌输化、教条化、僵硬化,导致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程度锐减,难以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二三百人的大班授课犹如开大会,缺少小班授课的浓厚学术氛围,教师很难把控课堂节奏,学生很难专心听讲,师生互动基本为零,导致课堂呈现大片低头族,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教学效果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培养对象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如何切实改进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效和历史功效,如何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如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三)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

当前受多元文化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特别是多元文化思潮裹挟下对历史史实的歪曲污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与评价,进而削弱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影响力。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和科技优势来抢夺文化话语权,这对于青年大学生历史认知和历史观形成造成很大冲击。邓小平曾经说过: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一部历史,就是一所学校。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领导能力,在工作中体现客观性、严谨性和计划性,找准工作方法和思路,把握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有助于其养成实事求是、继承创新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历史情境和历史事件的还原和情境再现,切实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让历史知识真正起到增长知识、塑造人格的作用。同时,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过程,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历来都是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因此,培育大学生健全的历史观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历史观教育,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引导其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行自觉融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

二、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历史观”或“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世界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文明时代的产物[4]。因此,历史观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当今社会和个人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好坏。由此可见,历史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盛落,关系到个人的功败垂成。新时代的大学生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局势,高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刻不容缓。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弘扬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和腐蚀,激励大学生不断奋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蓬勃力量。

(一)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根基

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这是根本前提条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辨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等的影响。夯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根基,手握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法宝,乃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根本理路和基本策略。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发展着的理论,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活学活用。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结合,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及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让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历史方位、所处阶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和改革开放等都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二)架构大学生历史知识教育体系

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做理论支撑。学史可以总结成败、得失,学诗可以激发斗志、灵气;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是非。通过对比阐明历史是“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教科书。因此,大学生要把学习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和世界史作为必修课。

一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是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史。从中国历史中继承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食粮,从历史中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锤炼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从中国近现代史中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磨难,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要学习中国党史和国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伟大篇章。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深层次、全方位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学习党的历史,可以深刻领悟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全国人民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历史方向,矢志不渝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要学习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是一个兼容并存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论是基于当前国内改革发展与稳定,还是基于对外开放,我们都应该投身世界、放眼世界、融入世界。在发展中走向世界舞台,在发展中站稳国际舞台,在发展中展现大国担当,在国际交流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话语权。

(三)渲染大学生历史文化教育氛围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盛则国运兴盛,文化强盛则民族强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优秀历史文化教育、浓厚历史文化氛围是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文化保障。

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就要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气势恢宏的灿烂文化,在丰厚滋养自身的同时也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正是因为有5000多年中华灿烂文化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激励,全体中华儿女才更加团结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的能力和信心。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为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就要学习中国红色文化。一部中国红色文化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史、发展奋斗史,由其衍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是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支撑。在当前多元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下,红色文化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文化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灰色文化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文化。

三、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多元化文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给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带来很大冲击和阻碍。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就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创新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主渠道,拓展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新领域,切实筑牢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思想防线,不断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历史观,以实事求是观点和发展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历史观无不彰显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点要求。我们要通过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榜样示范,培育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辨别各种错误历史思潮时要把得深、看得准、摸得透,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时保持政治定力和政治底气。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谬论时,要敢于反驳、敢于质疑,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和方法,就要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时间节点上,激发大学生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题的五四运动精神,时刻牢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路向前。

(二)创新高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主渠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课程,其意识形态鲜明,其作用不可替代,是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是各种课外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是大学生历史教育的延伸地;网络新媒体是传统教育模式的线下拓展,是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新型载体。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观教育主渠道

学校党委联动各管理部门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顶层设计。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要带头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委书记、校长要联合学工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职能部门深入学生中了解其思想动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党委及各职能部门要率先带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弘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考核纳入学校党建、学科评审、职称评定等考评体系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营造良好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也为高校党委如何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给予了明确的方法指引。这必将对未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领头羊”作用。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高校要围绕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制定课程内容和必修课程。在保证“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当代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光辉成就时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种“接地气”的感性史料往往更真实、更易打动人心,更易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种意识。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和历史观培育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发挥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能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竭尽全力,这就要求高校要塑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在加强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历史观意识培育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各级党务工作者和教务管理人员的作用,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艰巨任务。对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历史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内容,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历史观教育各项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对兼具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专业课教师而言,需要积极打造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会贯通。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历史观教育,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系统的知识脉络,潜移默化中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设计,核心在于以理服人。要想以理服人就必须把理论解读与个人需求、知识传授与情感激发、传统教学手段与新媒体技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在教学手段中构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师生良性互动、共同成长的学习交流空间。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鲜活的实例相结合,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历史观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教感”转换成“互动感”,让学生嗅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政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点赞率。

2.深化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延伸作用

第二课堂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将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利用第二课堂将历史观教育深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观教育。首先,利用第二课堂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在大学生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第一粒扣子工程,分年级选拔学生骨干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辅导、观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相关视频、集体讨论、自主学习、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和革命纪念馆等形式,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大学生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建设。以“青年大学习”活动为覆盖,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网络阵地,利用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庆典活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新生开学季和毕业生离校季开展校史、校情、校歌、校训、校徽、校友等校园精神和文化培育活动。在清明、国庆等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参观重要党史国史纪念地,参加对革命英烈的缅怀祭奠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净化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网络环境

要科学运用互联网教育手段,牢牢掌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主动权。信息化时代,网络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信息获取便捷性的同时,也为多元文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空间和便利,他们往往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打着“学术论坛”“科学研究”等旗号恶意歪曲历史、污蔑历史、否定丑化历史英雄人物,引导青年大学生向历史虚无主义倾斜。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必须毫不动摇、毫不迟疑地掌握网络新媒体主动权,坚定不移占领网络新媒体主阵地,牢牢掌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内容新颖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互联网络空间传播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国史,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历史英雄人物,宣传感动中国人物,宣传中国年度人物,宣传奋斗在国防一线、扶贫一线、文化传播一线、抗疫一线的90后和00后,如扫雷英雄杜国富、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美食主播李子柒、抗疫90后和00后。让榜样激发榜样,让榜样带动榜样,用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扶贫精神、西迁精神、抗疫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三)拓展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新领域

全党都在关心青年,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严峻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圣地,家庭和社会是人才培养的桥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仅需要创新高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主渠道,还要优化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社会环境,强化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家庭教育,深化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社会实践。

1.优化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客观场所。首先,扩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点和宣传面。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前提是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党和社会各个阶层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QQ、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全方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次,加强社会网络监管制度建设。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传播网络正能量,通过网络管理加大对各种错误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打击力度,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先进的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教育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成果,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务必要重视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积极利用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馆、文化博物馆、科技成就展览馆等场所,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政治学习和团日活动等形式组织大学生参观各种历史文化馆和科技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催化剂作用,帮助大学生在融入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2.强化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当前大多数家庭历史观教育匮乏,即使有也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一是听爷爷奶奶等长辈讲述他们所经历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二是小时候跟着父母观看历史剧和抗战剧等影视作品,从而对一些历史事件产生了兴趣,逐渐养成了观看一些历史剧、抗战剧的习惯等。在长辈的影响下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有了浅显的认识。这种家庭历史观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在的影响,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入党申请书中都会提到:“我爷爷是一名老党员,我小时候经常听他讲参加革命打鬼子的故事,是他教育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家庭历史观教育。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家庭历史观教育的普及力度,引导家长在坚持唯物史观上的基础上,通过祖辈口述革命故事和教育机构培训,真正实现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代际传递。其次,引导家长加强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一是多看有关历史类图书,二是多看经典历史剧、抗战剧和红色影视剧,不断提高自身历史辨识度和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从而提高自身科学讲述历史故事、传递历史知识的能力,进而发挥家庭历史观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强化作用。再次,通过家、校合作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助力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如在新生开学季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历史和学校教育理念;在毕业季邀请家长参加毕业生典礼,与家长分享孩子成才的快乐;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隐形作用。

3.深化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实践的检验,两者互为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经得起任何实践检验的唯一科学历史观。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不单单是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等理论学习,还需要利用社会实践丰富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个民族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积极开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大中国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激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并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历史鉴别力和辨识度,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和毒害。

一要积极构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把历史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基地、历史文物和历史遗址等,使大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对历史感同身受。引导大学生养成敬畏历史、尊重历史的态度和意识。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还原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历史,形成社会实践报告,在历史熏陶中领悟到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困苦,自觉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斗志。二要利用经典历史剧和红色影视片等活动载体还原历史。影视片的突出优势在于它给人带来的视觉、听觉、画面感,可以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人以视觉、听觉、感觉的带入感,更能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通过追忆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根植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提升大学生历史鉴别力和认同感。三要积极动员组织学生编排红色舞台剧、话剧等原创历史作品,培养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文化作品的创作能力。利用国家重大纪念日,如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组织开展红歌合唱比赛、红色舞台剧、话剧比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中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深刻领悟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党史、国史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精髓和灵魂。以史明鉴,以史鉴得失,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时效性。

猜你喜欢
历史观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