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感知视角下的森林康养研究进展

2021-12-06 11:21王敏华董建文丁泽健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恢复性康养注意力

徐 涵,王敏华,董建文*,丁泽健

(1.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山东青岛266000)

森林康养被认为是一种投入少收益高的健康基础设施,迎合了人们旅居康养的需求[1]。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压力困扰、焦虑水平、自闭症等精神性疾病[2-4]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5]。相较于人工建筑环境,自然环境更能为人们提供有益健康的恢复性活动[6]。国外有大量的研究从环境恢复性效益的角度探讨森林康养与人之间的恢复性感知作用。认为在森林康养项目中应关注人的感官体验和与他人沟通交流中获得的积极情绪[7],进而强调森林康养在恢复性效益中的独特性。国内较少有这一方面的报道研究。本文将从人的感知恢复角度出发,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森林康养项目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 森林康养的起源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在工业革命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文明病的背景下,德国人最先意识到森林环境的保健作用。德国巴特·威利斯赫恩镇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依托于森林环境的治疗活动[8],开创了森林康养的先河。鉴于德国森林康养项目的实行,德国医疗费用支出减少了30%,因此被快速推广至其他国家[9]。20世纪初,在日本和韩国出现了本土化的森林康养发展研究,康养体系相对较完善。1982年,韩国提出扶植天然康养林,并成立了丛林讲解员和理疗师丛林康养服务人员资历认证、培训系统[10]。国内,森林康养起步较晚。2010年,湖南省成为第一个探索森林康养基地和建设的省市[11]。2015年“健康中国”首次被写入政府的工作报告[12],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出台了相关政策。2019年,直接针对森林康养的文件《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加强了对森林康养的关注度。

我国近10年,众多致力于森林康养的机构和基地相继建立,这些基地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向社会宣传和推广森林康养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森林康养基础设施的深化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服务。许多科研人员从自身领域探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环境效益,建立森林康养与恢复性环境、环境心理学、中医药学之间的科学依据[14]。森林康养与园艺疗法、疗养花园和康复园林一样,均属于替代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性治疗干预为主的医学治疗手段。目的是在外部环境条件由城市向森林环境的转变后,在森林种开展森林漫步、森林观赏、森林休息等活动,依次满足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四大功能。对人们心理压力进行舒缓和解压。

2 恢复性感知的相关理论对森林康养的启示

2.1 注意力恢复理论

Kaplan 认为,为了保证日常生活的秩序性,有效率的完成对生活工作,需要有清晰的认知能力和敏锐的应激处事能力。然而,维持这一生存现象受到注意力的控制。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会降低我们的应激力和敏感度[13]。Kaplan 将注意恢复理论阐述了关于环境恢复性感知体验的4 个组成部分[14]:远离性(being away)、魅力性(fascination)、延伸性(extent)和兼容性(compatibility)。当一个人集中或直接关注的能力已经耗尽时,自然有足够的能力来修复,森林康养提供了这种可能性,野外的自然环境相较于城市建成环境能够减少我们对注意力的需要,能够更好的促进注意力在自然环境中的恢复。而这种在自然环境下恢复人类注意力的能力被称之为注意力恢复理论。森林康养依靠注意力恢复理论使一个人处于毫不费力的注意力模式中,从而给定向注意力一个机会来休息和补充自己,使注意力集中紧急状态消减、积极情绪思维的释放和延伸。

2.2 压力减少理论

压力减少理论又称之为心理进化论。主要从情绪、心理、注意3 个方面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15]。Ulrich 认为当人们遇到对自己不利或者无法轻易解决的挑战时,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压力感、焦虑感、甚至是挫败感[16]。但在人类及其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心理进化论更看重的是自然的选择。如森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天然的溪流、湖泊、瀑布等自然因素将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周边环境中,阻断游客的消极情绪,取而代之的是愉悦的心理情绪,使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朝着正向发展[17]。

3 森林康养的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

3.1 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森林康养的恢复性研究主要分为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2 种[18]。问卷调查能够较快获得在森林康养中的整体感知。实验法可以在具体的不同时段中获取阶段性的实验数据。

参与者进行随机自评问卷调查是获得恢复性感知获取一手材料的主要方式。自评量表是参与者基于对周边环境的整体感知进行自我主观评价,通常用来对比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恢复性感感知效益。目前恢复性效益问卷中使用最多的是“恢复性知觉量表” 和“场地依恋量表”。“恢复性知觉量表”是1996年由Hartig 小组以注意力恢复理论作为基础完成的[19]。苏谦[20]的研究中对不同类型的量表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归纳。William 建立“场地依恋量表”,后在我国有了本土化的发展。如陈浩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展了场所依恋量表的场所类型[21]。总之,2 种量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前者用来解释参与者获得感知性恢复程度的多少,后者则讨论参与者对该场所的依恋性和归属性。

问卷调查法无法固定使用者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感知,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且有时候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耗时耗力。实验法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并进行更加深入仔细地研究。恢复性感知地森林康养地实验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嗅觉2 个方面。眼动仪已经被证实可以作为环境恢复潜力的依据[22]。通过眼动仪在场景上的停留时间和位置,进而对参与者的景观偏好要素进行客观分析。也有学者通过听觉进行实验研究[23]。有研究发现,在场景感相似的环境下,听觉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如鸟鸣、水声、风声[24-25]在自然中是游客期待的声音,而广播声、汽笛声、建筑杂声等组合会制成噪音地图干扰游客的参与活动。

3.2 森林恢复性感知的主要研究成果

3.2.1 森林环境的恢复性影响

3.2.1.1 生理作用

失衡的生理指标在森林康养中能得到短期内得到显著恢复。这种生理调整效应在城市环境中并未观察到,而且是特定属于森林环境。其中,试验的生理指标通常包括血压、R-R 间期值和心率、呼吸频率、皮肤电导率指尖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通常暴露自然环境下几分钟后,生理指标开始被唤醒。4 min 开始影响生理反应,15 min 内波动明显,超过15 min 生理指标变化不显著[26]。近年来,森林疗法的研究内容开始与现代医学交叉融合。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结为3 大类:心血管治疗、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27]。如国外学者研究了森林疗法对年轻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水平,Kim 曾研究过森林疗养在对抗癌方面的潜力等。国内陈葩和党园园[28-29]针对森林沐浴对人们的睡眠质量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作用。总之,森林环境有助于调整接近适当水平的生理反应,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种生理调节应被视为森林治疗的健康益处。

3.2.1.2 心理作用

较早的研究证实在森林环境中慢行散步可以缓解心理社会情绪压力,现在被发现还可以用来治疗赌博、网瘾、性瘾等精神性疾病[30-32]。这是因为在森林康养的沉浸式体验中,大脑活动开始向自然中的魅力特质倾斜,阻碍不良想法的产生,使得失落的情绪和瘾症状从绿色环境中恢复出来。事实上,拓-塑造理论(broaden and buildtheory)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个体的注意、认知和行为的作用[33],更容易捕捉到新异的刺激,最终实现创新。而这一理论在Michael[34]实验中得到验证,即自然环境下的学生相较于传统学校的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提高消费者活力、自尊等积极情绪,降低疲劳、沮丧等消极情绪是保证其在森林康养中取得身心健康恢复最大化的有效途经。

3.2.2 恢复性感知对森林康养的积极影响

3.2.2.1 游憩偏好

个体面对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偏好。通常情况下,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突出。因此寻找森林康养中的普遍偏好成为项目核心任务。已有研究证实景观偏好越来越取决于场景环境品质、可达性、空余时间等因素,而非个人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的限制[35]。国外曾有人认为并非所有森林环境对人的恢复性有积极作用[36]。实验表明暴露在前景广阔、庇护所较少的自然环境中,确实能恢复健康。然而,暴露在前景不佳而避难所较高的自然环境中就不是这样了,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压力水平和注意力疲劳。这与英国地理学家杰·阿普尔顿提出了瞭望-庇护理论相符[37]。再者,森林康养公众认知、情感之间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36],参与者的公众认知度的提升决定了大众对森林康养的喜好程度,提升公众对森林康养的认知度与情感可以显著提升公众对森林康养的行为意向。

3.2.2.2 恢复性经验

个人的恢复经验也是选择不同康养项目的重要因素。这种恢复经验可以是对某种场景的美好回忆,也可以是场景文化带来的情感共鸣。恢复性经验往往会使人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如恢复经验会使个体出行时优先考虑已适应的森林环境。而观察者的初始情感的获得往往有迹可循,具有文人素养、文化情操和历史轨迹[39]的景观特质引动了初始感知去向。一般具有历史文化感的视觉体验能唤醒情感认同,达到环境适应性行为来增强满意度。当人们对场地因陌生而感觉到不安时,会出现逃离、躲避的念头。所以对于具有经验的参与者来说,滨水区域与草坪空间仍然是他们选择停留游憩热点区域[40],这是因为滨水和草坪往往意味着了绿色和健康,这种具备恢复性潜能的场景不仅消除了不安情绪,还能满足心理恢复的预期值,同时增强运动设施的丰富性和森林运动项目的趣味性,激发消费者的选择冲动。因此,在进行森林康养旅游选址与发展的时,应当靠近具有记忆点的场景设置或者增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3.2.3 森林康养的恢复性体验活动

3.2.3.1 森林康养的氛围体验

森林康养恢复性感知活动按暴露方式可以分为主动暴露、被动暴露和亲主动暴露[41]。选择暴露在绿色环境下对人体生理效益无疑是有益的。但是相对于被动暴露(坐着欣赏风景、被动行走)在森林环境中,主动暴露(森林漫步、跑步)或者亲主动的选择森林康养活动更加能够调动人体各项机能和应激感受。因为人脑可以有意识地将注意指向目标或任务并产生目标或任务相关的认知性或情感性思维过程[42]。参与者有意识地决策不仅仅使结果优于无意识地决策,也能储存更多的记忆容量[43]。但不能一味地认为被动暴露对参与者没有益处,桉树、松柏、柠檬等植物散发出的挥发性物质同样能对人的大脑皮层的刺激、消除神经紧张具有良好功效,有利于肌体健康[44]。

3.2.3.2 森林康养的感官体验

恢复性感知是由人的五感共同协作得到。视觉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45]。心理物理学派把视觉景观审美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关系[46],使得视觉感受与心理作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国内很多学者都围绕着以视觉感受为基础的景观特质评估。如植物的冠形[47]、林分密度[48]、植物覆盖率等[49]。听觉也是获得感知的重要途径,听觉与视觉景观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当图像与声音之间的和谐度越高,景观的感受力越强,景观美学评价度越好[50]。也就是说在森林环境中,当绿色声音与绿色视觉趋向一致时,可以明显提升人们的心理恢复感知力。相对于视觉和听觉的研究,其它三感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但是不少研究都强调了非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之外的对环境恢复性的影响。

4 结语与展望

人是作为森林康养的消费主体,森林环境的生物指标、环境要素是森林康养的客体。人的感知偏好、选择意向便成了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评估森林康养产业的成败应兼顾这3 个方面。森林康养不仅是推动林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满足人们享受精神独立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森林康养建设中应不断完善恢复性感知的作用,注意以下3 点:

(1)深入研究参与者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已研究证实了森林环境对人的恢复性效应,却很少有人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否促进森林康养项目进一步深化。如:森林康养与文化特色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的探讨。绿色是森林康养的主基调色,易导致景区缺乏特色,而文化符号可以作为区别景区特色的重要标志。但并非所有的文化景观都能引起情感共鸣。所选的文化景观应能够满足体验者的情感诉求,引起人们美好回忆和遐想。这样,体验者才有更有的选择意向和注意力投入。此外,森林康养中的森林类型在研究过程中并未被仔细介绍,探索的大多是部分森林环境和某一康养基础设施对人的恢复性效益。基于此,要注重森林康养特色品牌树立并详细分类。

(2)森林康养是对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实现产业融合和林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所以森林康养的实现需要公众意识的提升。森林康养的出现不仅仅是资源的再次分配,也是多产业多元化的结果。森林康养的初始概念本身就涉及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恢复性效应离不开心理学、现代医学等学科的同步研究。因此,森林康养鼓励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研究,共同发挥更大的恢复性效应,以期能促进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向往。

(3)因地制宜的发展森林康养项目,拓宽森林康养的发展路径。实现多元产业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康养绿色产品。不同的森林康养基地的恢复性具有差异,体验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康养产品。所以,森林康养不能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优势,更应注重优化技术团队,解读政府政策,努力提高消费者活力、注意力等积极的情绪。保证恢复性效益在森林康养中取得最大的效益。因此,森林康养需要在优化康养坏境,整合林业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康养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提供多元化的消费产品,开展心理情绪健康计划,对体验者的情绪状态主动干预。鼓励保健专业人员和公众充分利用森林治疗作为一种预防药物。

猜你喜欢
恢复性康养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对比美英与北欧监狱制度
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真空开关动态介质恢复性研究
论恢复性司法模式在未成年人案件中的引入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