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初探

2021-12-06 10:19
关键词:经济社会双一流区域

刘 冉

(闽南师范大学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福建 漳州 363000)

2019年12月,《求是》杂志刊登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重要文章。这一重要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描绘出未来中国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新时代大学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区域社会发展活力的源泉,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考自身角色定位,以主体功能区要求为依据,用行动反哺区域、用科学引领社会,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一、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高校走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之路,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有之义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高校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全面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构建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以引导不同高校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需要改进教育管理体制,如不断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这些需要和诉求都要求高校积极主动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解决实际实问题。

(二)高校走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之路,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大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其中独立学院257所)①数据来源:《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1]。但是,我国高校仍然普遍存在定位不明、分类不清与发展方向趋同等问题,部分高校盲目以“高、大、全”和升格更名为主要目标,低水平重复设置学科专业,无法适应我国多样化多层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无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严重制约。因此,立足国情,扎根区域,科学定位高校发展目标,促进高校特色发展,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能力,是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活力,增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走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之路,是培育“同类竞争、多元发展”高校生态的必然选择

国家“双一流”建设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考虑的时代背景[2]。要充分以资源配置与政策引导为重要手段,在招生就业、师资评聘、人才培养、学科规划与拨款制度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配套改革,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高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创建科学有序、竞争合理的生态环境。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互帮互助、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着重破解高等教育“有山无峰”或“山多峰少”的尴尬困境,统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办学类型与层次结构协调发展。要鼓励高校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推动不同高校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鼓励科学竞争、公平竞争与有效竞争,着重减少不必要重复建设,创建“同类竞争、多元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二、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上体现行业特色

当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上,我国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问题[3]。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很多大学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战略来看,通过多布点、摊大饼等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的模式已不合时宜,高分层分类发展、差异特色发展、精准定位发展、内涵质量发展已成为新常态。当前的主要发展路径有:一是立足于既有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持续做大做强;二是主动融入并满足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在服务需求中实现“弯道超车”;三是通过学科交叉和追踪前沿等方式,培育新学科增长点。当然有些著名大学是两种或者三种的叠加路径,这些做法经验值得其它高校学习借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量的跨越和质的飞跃,高校很难单纯只靠自身或者单个学科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学科交叉融合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有关数据表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五千五百五十个学科中,交叉学科约占一半,为两千六百个左右①数据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https://www.antpedia.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56151-php-1.。了解百年以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发现,突破重大理论、发明重要技术与攻克重大难题很多得益于学科交叉。科技发展前沿常常是学科交叉点,学科相互融合与交叉是当前创建新学科创新增长点的主要方法。日本融合医学、工程学、运动学等学科创立人体运动工程学,成功掌握了人体运动生理变化规律,解决了满足最佳驾驶舒适度的方向盘高度设置等难题,推动了汽车工业与制造业发展。高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禀赋,跨越学科界限,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配置资源以利于学科群集发展,在跨学科教师双聘机制建立上,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平台建设上,在学科交叉文化氛围营造上,在基层学术组织创设上,着紧用力、有所作为。如清华大学2017年9月组建了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学科交叉研究机构,标志该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里程碑一步②数据来源:搜狐网.清华大学成立三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助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https://www.sohu.com/a/190175287_260616.。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设置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所需的新兴产业,通过交叉融合赋予传统专业新活力。

(二)要在专业准入退出上契合区域产业

本科教育是大学立校、兴校之“基石”,世界知名大学都把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历史上,西方众多常青藤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比如,英国的牛津大学通过改革学院制与导师制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德国的洪堡则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并将“习明纳”的教育模式应用于本科教学之中[4];美国则倡导“自由教育”理念,其中,芝加哥大试图将本科生培养成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哈佛大学从改革通识教育和学分制,提升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5]。值得一提的是,博耶教授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学术”概念,第一次在研究型大学将本科教学地位提升到研究层面上来[6](P74-77)。这表明,我们熟知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引领未来和保持一流的密钥在于以本科教育改革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今天的教育改革,不管是创新创业教育、MOOCs还是最近哈佛大学发布的报告《流转浪潮——通过大学招生激发对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关注》,无一不是围绕本科教育。因此,重视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特征和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和核心所在。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质量提升阶段,也是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双一流”建设必须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着力点和突破点,并以此带动高校整体发展和全面转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题中之意是高校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转型发展。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家要在投资、职称、招生、奖励与话语平台等方面下功夫,保障高校的改革发展权与转型发展话语权。高校要切实立足于国家与区域战略发展需要、产业链升级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有序推进学校在服务需求中转型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转型的核心是课程、专业与教材。传统专业、传统课程与传统教材要与应用相结合,条件成熟的要引导向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与教材转变。传统以教为主传授方法,要向以学为主、课堂教学和实训并重转变,把教学、科研与服务融为一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要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对接地方需求

人才是高校最宝贵的核心资源,师资水平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更是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高校之间人才争夺趋于白热化,一方面,东部高校凭借其区位、薪酬、平台优势,抢挖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并长期处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中,从而导致东西部高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拉开,人才资源“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另外,海外引才机制体制不健全,“鲶鱼型”人才预期带动效益尚未完全发挥,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压制本土人才发展的空间和积极性,总体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7]。

高校迫切期望通过“人才强校”战略快速提高学科整体实力,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引进人才,积极抢占“双一流”建设的有利先机,储备了数量充足的人才。各高校在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上参差不齐,引进人才的总体水平不高,没有严格围绕学科建设规划有选择性引进、有计划地培养,没有细致考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致引进的人才与学科建设、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关联性和结合度有所脱节。

高校应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学科建设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引进、培养人才。以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政策手段为抓手,建立健全系统的人才“外引内培”体系,由此提高学科整体实力,尤其是针对国家或区域重大战略、支柱产业、关键领域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在引进培养力度上要特殊倾斜。

围绕国家特殊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性关键需求,以高校重点优势学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研究任务和重点科研岗位为依托,多元引进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水平科研创新人才团队,在政策、经费等方面重点资助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着力在科研攻关和创新实践中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若干个国内外一流、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为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8]。

(四)要在产学研用智库上服务社会关切

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和标准。科研能力提升应坚持“两条腿”并用的协调发展,“一条腿”是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密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条腿”是整合学科资源,实现资源聚集共享,拓展校地协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加快产学研用转化,使科研能力能快速提升。首先,在科研领域方向上,引导基础学科多产高质量高水平科研论文,但是应该把应用研究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其次,在组织架构上实现多种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团队合作转变、从个人兴趣向对接重大需求转变、从被动迎合向主动适应转变,从松散型小团队向紧密型大集团科研组织体系转变,从以量的扩展积累为主向以规模集群协同创新为主转变。最后,要有“七大”思路:胸怀国家大战略思想,脚踏地方大产业意识,创新大团队组织,提供大科研平台,承接大科研项目,培育大科研成果,产出大科研贡献。

高校唯有更加密切地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以贡献求资源,以合作迎机遇,才能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要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立足区域经济社会战略需求,找准契合点、切入点、介入点,做大做精做强,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要加快构建多层社会服务体系,学校与地方政府对接、学科与重大产业对接、研究院所与产业园区和产业企业对接,实现政府、产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协同合作的新格局。要做实技术转化中心、应用技术研究院与智库中心等机构,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把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需求融入到科学研究中,为成果培育和技术转化提供平台支撑。要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创造性进行科研攻关工作。

“双一流”建设打破了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身份固化、机制不活、竞争缺失和交叉重复等弊端,为绝大多数高校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了绝佳的竞争机会。高校只有紧紧扎根中国大地,克服同质化现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双一流区域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区域发展篇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