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

2021-12-06 08:25郭彬彬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国家思想

郭彬彬,林 晓

(闽南师范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处于趋向稳定但又会随时变化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推动大学生群体国家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为此,高校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在思政教学中探索国家认同的教育机制与模式,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成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较强专业能力、坚定政治信仰的优秀人才,从而提升国家认同,这对于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逐渐淡化

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疑是国家认同支撑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国内外形势正在迅速变化,世界各国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政治思想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渗入我国校园领域[2]。有些大学生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其政治信仰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生动摇以至淡化,给大学生的国家认同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涌入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当下的一些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不太关注,且对政治信仰的培养不够重视。这些方面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此时倘若没有强大的国家认同教育加以支撑,一些动机不纯的团体和势力趁虚而入,有些受不良信息欺骗和蛊惑的大学生极易做出带有破坏性、极端性的行为,使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弱化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我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往愈加密切,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断碰撞,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从国外不断涌入中国。某些西方国家鼓吹“人权高于主权”,无视甚至否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与本质上的差异,宣扬不同性质的民族国家终将“趋同”的观念,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思想价值认识。类似的种种言论对我国传统的国家安全观造成一定冲击和威胁。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尚未成熟且缺乏相应的辨识能力,这类思想容易使一些大学生的国家安全保护意识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削减了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

(三)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偏移

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同时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代代中华儿女怀着对于国家与民族深沉的爱,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不断奋斗。然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与地区间的交流与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借助电视剧以及电影,西方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思潮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模式[3]。伴随而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偏移,思想与精神上的提升和进步不再被看重,“纯粹”的物质享乐反而备受追捧。以消费主义为例,拜金、低俗等追求物质的价值观念和言论在网络空间中不断传播,一些受此价值观影响的大学生不再认真踏实地去努力学习,而是相信“金钱就是一切”,抱怨社会的不公,失去对于国家与民族的信心。这些现象无疑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相悖,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

作为一种国民意识,国家认同是对个人归属于哪个国家的确认,是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主权、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可,它是联系各个国民之间的精神纽带。国家认同的形成并非天然的,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更替、多元化思潮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国家认同需要通过加强思政教育来加以提升和培育,有助于文化和价值思想上的认同,形成民族文化上的共识和凝聚力,进而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而这也是思政教育的职责所在。

在当今多极化格局的大环境下,外来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的输入已成为全世界的普遍现象[4]。大学生群体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融入国家认同的理念,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坚定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传播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归属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当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有赖于人民的团结与党的坚强领导[5],另一方面与强大的国家认同有着密切关系。此外,通过加强国家认同在思政教育中的教学,能够将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注入大学生的思考之中,形成文化上的共识和凝聚力,从而能够有效增强“中国自信”,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大学生成才之路的关键要素

国家认同既是对民族身份的情感归属,同时也是对自身社会文化体系的价值追求。就个体层面而言,国家认同也是个人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6]。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将国家命运与个人的理想信念结合在一起开展理论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判断,逐步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思考并且回答“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该如何达成目标”等一系列与自我实现有关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担负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个人的理想志存高远,这样国家的发展才会更加繁荣富强。作为社会和政治的一种治理机制,思政教育能够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加以引导和塑造。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只有坚定的思想和理想根基做基础,才能成长为具有高素质水平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满足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6]。因此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开展,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国家与自我的关系,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实现自我健康成长。

(三)全球化竞争的现实需要

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人才优势成为各大市场角逐与争夺的关键要素。先进的科技水平有助于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只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保持经济上的这种优势,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可见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与占据国际竞争主动地位的重要战略资源。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各大高校的培养,且大多受过高等教育[7]。这些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需要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环境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追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些优秀人才会选择去不同的国家工作和生活。面对此种情况,国家应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吸纳和留住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贡献力量。其中,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否具备坚定的国家认同观念与他们愿不愿意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教育势在必行,从而才能提升国家认同,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三、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一)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对于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政治思想及信仰的形成易受到外部环境及自身经历的干扰与影响,导致政治思想不够坚定且容易出现偏差。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授课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大学生政治生活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8]。具体来说,教育者转变原先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体验教育之中,比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党团活动,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担任兼职讲解员,组织参观博物馆与革命基地,开展提升社会责任感的社区活动等,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与艰辛历程,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以此增强大学生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除此之外,高校大部分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担任,两者之间还应当建立起良好的沟通联动机制,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教学工作进行把握,在传授国家认同方面知识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者以此才能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课程,与学生进行针对性地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性。

(二)国家认同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构建

“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活方式逐渐替代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模式,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普及率达64.5%,大学生群体在网民群体中更是占据着较大比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对国家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以此为出发点,为大学生创造国家认同教育的环境,构建国家认同思政教育网络平台,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具体而言,高校首先应当发挥好校园网络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每所高校都具备专属于本校的校园网络系统,校园网也可以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9]。高校在校园网中可以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网页,借助影、视、歌等形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学习。同时在校园网的主题网页建立民族文化作品检索系统,增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好地方便大学生查阅。

此外,以微信、微博为主的新型社交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平台。紧随时代的步伐,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创建面向学生群体的账号与公众号,利用微信与微博快速的传播力与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功能,助力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转发新时期强国强军的时事新闻,发表一些具有爱国情感的文章与随笔,分享革命先烈的英勇爱国事迹。同时,针对有关时事热点,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经此真人互动、图文并茂的听觉与视觉的传播方式,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文化、政治等领域的理解,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及其发展道路的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

鉴于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接受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信息及言论在网络空间中肆意传播,致使部分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理想意志变得逐渐消沉,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造成猛烈冲击。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建立一定的防御机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具体来说,从外部而言,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育,并将其贯穿到国家认同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采取悬挂标语、广告牌设立等形式,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以此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针对存在于网络中的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为了更好地加强审查与监管,还可以组建和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媒体监督”志愿者团队,使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

从内部来说,高校国家认同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直接接触人员,辅导员、专任教师需要统一战线,共同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工作当中。思政授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确保思政教育工作与当下学生的思想现状相适应,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核心价值观的课堂学习与讨论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想当中。此外,辅导员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外,平时还可以开设一些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使学生能够深刻了解新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渴望,避免理论知识与社会现状的脱节,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自己的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经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大学生才能将自身的道德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国家认同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结语

国家认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倘若没有坚实的思政教育作为支撑,大学生很难形成坚定的国家认同,因此在高校的思政教学工作中,教育者需要将如何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文章结合国家认同教育在现实中的困境,从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国家认同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构建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家认同在思政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使高校大学生增强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国家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