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视角下梭罗《瓦尔登湖》的生存智慧及现实启示 *

2021-12-06 08:25蕾,韩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中心主义瓦尔登湖

谷 蕾,韩 婧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会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来审视、探索人和大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给予大自然道德关怀,要与自然界建立起一种理性化的道德伦理关系,即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严厉批判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掠夺行为,倡导人类建立一种以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为价值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一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著作,影响极为深远。

一、梭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及内容

(一)梭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

梭罗《瓦尔登湖》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他的生活环境、思想追求、时代环境影响。

第一,受生活环境影响。梭罗于19世纪初出生于美国一个叫康科德的小镇,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梭罗从小就沉浸在家乡美丽的大自然风景之中,会常常与哥哥野外郊游,亲近大自然[1]。这让他在很小时候就具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后来大学毕业梭罗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但是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使梭罗热烈地想融入自然,去过上一种纯朴、本真的生活。于是他在家乡的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在自然中过着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正是在优美的瓦尔登湖畔,梭罗更为真切地体验到了自然的魅力,深刻理解到自然不仅能给予人类物质资料,更能涵养人类的心灵生活。于是他将自己在瓦尔登湖生活的愉快经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记叙了下来,从而创作了《瓦尔登湖》,在里面建立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二,受思想追求影响。梭罗在早期非常信奉超验主义,它起源于19世纪初,宣扬自然万物都有灵性,与人类精神世界存在一种密切的感应联系。而梭罗的老师爱默生就是一名超验主义者,会常常教导梭罗要尊重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应去自然的无穷魅力中体会人生意义,寻找思想,这对梭罗影响深远。另外,梭罗还受到东方传统儒道文化的影响[2]。在19世纪,东方思想备受西方世界欢迎,梭罗曾在杂志编辑任职期间,接触过老子、孔子的经典,尤其是孔子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维意识、敬畏自然的生存态度,以及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时候要具备的“克己节制”等思想,都让梭罗深受启发。总之,超验主义和东方很多传统思想中的自然观都深深影响到了梭罗,是梭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的前提。

第三,受时代环境影响。在梭罗生活的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贪婪地向自然索取一切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虽然当时的美国物质商品极为丰富,但是森林、矿物等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在物质至上和商业拜金主义的观念影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开始变得愈发贫瘠,膨胀的物质欲望正将人性变得更为功利化、非理性化。所以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梭罗开始思考人类的生存困境,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尝试在《瓦尔登湖》中构建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为人类的生存困境寻求出路。

(二)梭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9世纪美国,人类之所以会疯狂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与物质追求的需要,从根源上看,这主要是受到西方人类思维里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影响。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罗泰格拉就开始宣扬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认为自然不过是人类用来自由支配与征服的客观对象。基于这种思维,西方人开始毫无忌惮地破坏自然,最终遭受了自然的报复。于是梭罗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在《瓦尔登湖》中勾勒出一幅四季都充满勃勃生机,人和动植物等和谐相处的美丽自然世界,表达出了以“自然中心主义”为内核的生态伦理思想。

梭罗的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应给予大自然道德关怀,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与生命,尤其是要尊重一切生命物种的生存权利。所以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会说,“动物们难道与我们不一样吗,它们的生活不是也在遵从一种自然文明吗?”。梭罗还强调,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界而独立生存,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类不仅获得物质材料还能获取思想灵感,体验到生命价值[3]。于是基于这种认识,瓦尔登湖畔的荒野、山岚、水流、雨水、雾气、紫罗兰、鸟鸣、虫鸣等在梭罗的笔下都极具灵性,与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交融,被梭罗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美、最诗意的艺术,能够净化心灵,感受到生命的召唤,而四季的轮回、物种的迁徙更是让梭罗领悟到了生命的真正本质。

总之,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对自然多样性的认识,在瓦尔登湖畔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的可行性,从而在《瓦尔登湖》中确立了以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梭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生存智慧

梭罗的以自然中心主义为内核的生态伦理思想蕴藏了丰富的生存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追求朴素生活、走向“荒野”的智慧和与自然建立一种“温柔”的和谐关系的智慧。其中包括了梭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类的谆谆告诫、对现代人类精神困境的悉心关怀等。

(一)追求朴素生活、走向“荒野”的智慧

《瓦尔登湖》是在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基于这个时代视角,会发现《瓦尔登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反映出了梭罗对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的忧虑和反思,虽然科学技术主导下的机械化生产让人类可以更大限度地开发、改造自然,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和财富价值变得更为丰富,但是科学技术也破坏了自然,对物质以及财富的贪婪追求也让人类在肤浅的欲望中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真正价值甚至是生存依据[4]。所以梭罗指出,工业文明时代将导致人类的生活愈发复杂,人类最终将陷入精神困境。梭罗无疑是敏锐地预见到了技术可怕性的一面和物质消费主义的危害性,在《瓦尔登湖》的开篇,他这样揭示现代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我遇到过许多悲哀的灵魂,他们被时代的生活负担重重地压住,难以呼吸,拼命地挣扎、爬动”。

梭罗告诫人类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应更好地去使用现代文明。梭罗倡导人们不要膜拜技术,去过分改造和破坏自然,应放下自己内心肤浅的物欲追求,践行一种自然的朴素生活。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上的生活实践就是这种生活的典范。梭罗在那里真正意识到了人类生存方式与消费方式对自然世界的影响,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过分的物质追求对于人类心灵是无益处的。于是,梭罗主张人类应精简自己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剔除掉多余、没必要的物质累赘,以免给自然世界造成负担。在瓦尔登湖畔,梭罗仅仅用斧头等原始生产工具就能获取可以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生产资料。

而面对人类的现代精神生态危机,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荒野是对这个世界的救赎”。在瓦尔登湖畔这片远离人类现代工业文明的“荒野”净土中,梭罗发现:去观察自然的规律和美感,同自然真正的亲密相处,会获取一种生活的活力和生机,能让人身心愉悦,剔除人的心灵糟粕,即人在和自然世界发生的感应联系里,可以体验到自然所带来的道德教化,从而获取到心灵上的真正幸福。因而梭罗建议现代人类应从“荒野”中寻找希望,去尊重、热爱和亲近自然。

(二)与自然建立一种“温柔”的和谐关系的智慧

梭罗呼吁现代人走向“荒野”,其实质是强调人类应去呵护、领悟自然,与自然建立一种“温柔”的和谐关系。在梭罗看来,自然具有灵性,所有的生命形态,包括人类都能和自然发生精神上的感应,能够融入自然的生命系统中,与自然合为一体。梭罗的这种观点主要是受到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影响,即认为人也属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和自然会在生存状态上始终会保持一种紧密联系[5]。在梭罗看来,人和自然的这种紧密联系应该是一种“温柔”的和谐的共生关系,它不仅体现为实用的一面,还应包括有情感、伦理以及审美等多个维度。梭罗告诫现代人类只有用心去呵护、领悟自然,在生活细节中去寻找与自然的契合才可以真正建立它。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就是如此践行的:“豆子能让我收获什么,我又能让豆子收获什么?我非常爱护豆子,会给它们施肥松土,用心照顾它们,这就是我今天的所有工作。豆子那肥大的叶子真的很漂亮。我的工作帮手是浇灌过这片干燥土地的雨露。”从中可以看到,“我”和“豆子”之间产生了契合,彼此互相学习。“我”给予了它们爱护,它们用肥大的叶子回报了“我”,还有自然世界的雨露也会帮助“我”的劳动,让“我”体验到了自然的无私、伟大,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这是一幅极为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画面,梭罗和自然之间建立起了“温柔”的关系。在这种“温柔”的关系里,有时候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生活资料,还有审美情怀以及生存智慧上的诸多启发。

三、梭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瓦尔登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但是其中有些内容也反映出了梭罗在思想上的些许偏激。对于《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应当理性审视和挖掘,以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时代意义

《瓦尔登湖》中所倡导的敬畏自然生命、与自然建立和谐生存关系,以及追求简朴生活、走向“荒野”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人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其具体的时代意义,首先主要直接体现在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直接影响上,尤其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到自然中心主义这一过渡时期内的诸多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大师的深刻影响方面。例如19世纪末的美国环保运动领袖、西方著名生态主义作家缪尔就十分推崇《瓦尔登湖》里的生态伦理思想,他几乎读过梭罗的所有作品。受梭罗影响,他也极力主张现代人应走向“荒野”,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进一步拓展了“荒野”对于人类的价值意义。缪尔还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梭罗的思想和理论主张,曾在美国内华达的群山中隐居,他通过自己对大自然的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向世人喊出了“世界的希望就在上帝的荒野之中”的思想口号,这与梭罗“世界只能在荒野中才能得到庇护”的思想遥相呼应[6]。又如,20世纪初的“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受梭罗影响,其一生都在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宣传自然中心主义,他非常认同梭罗关于人应给予大自然道德关怀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在自己的著作《沙乡年鉴》中对此作了深度的阐述,该书被誉为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影响深远。总之,梭罗的《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诸多生态伦理思想大师,他们通过宣扬和进一步发展梭罗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西方乃至全球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生态思想主义浪潮,使人类开始真正反思人类文明,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时代意义,其次还体现在对美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运动方面。梭罗通过《瓦尔登湖》展现了荒野的生态伦理意义,呼吁人类应保护荒野,不能让工业化、商业化浪潮席卷荒野地区,破坏荒野。而且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了建设国家公园的构想,他强调每座城镇都应有国家公园,里面的一切自然资源都不能被占有和破坏,只能用作娱乐与教育。梭罗这一构想后来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荒野环境保护运动的思想旗帜。在声势浩大的荒野环保运动影响下,美国于19世纪末通过了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的法案。随后,美国和西方很多环保人士和生态思想家深受鼓励,纷纷建立各类环保社团,如环境运动、环境防护基金会等。这些组织大多数在今天依然存在,为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全球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等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梭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过于美化自然、神秘化自然。梭罗虽然批判和消解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对立,肯定及尊重了自然的生态价值,但是由于深受超验主义影响,梭罗过于迷信自然的神秘性,认为万物有灵,在这种自然唯心主义的影响下,梭罗极端美化自然,认为自然具备最为美好、崇高、纯真的品格,相对于人类,自然才是真正的智慧拥有者,是自然在为人类立法,而不是人类在为自然立法。其甚至还认为人类文明中所形成的一切社会制度、文化价值等,在大自然完美、永恒的秩序和规律面前则显得腐朽不堪。足见,梭罗过于美化自然、神秘化自然,这导致其不能中肯地审视人类文明的真正价值,只看到了人类文明问题的一面,而极端否定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有效改造。第二,过于个人中心主义的生存观。对自然的过度迷恋,对天性解放的过度追求,让梭罗会觉得,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制度的存在是违背自然法则的,会限制个体个性的发展与释放,认为“政府的存在只不过是人类为了谋求生存的、粗糙的权宜之计”,因而其在《瓦尔登湖》中极力崇尚个人中心主义的生存价值观。所以反观梭罗的一生,其几乎都是在离群索居,追求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毫无投入社会、奉献社会的雄心壮志,在他看来,个体对于社会而言是不具备义务的。梭罗的这种太过自我的生存观,让梭罗忽略了个体的社会属性,没有意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个体过度的宽容自我、释放自我个性,势必会陷入利己主义,这将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尽管梭罗的生态伦理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具有前瞻性,然而其一些关于个体对于社会义务方面的内容却显得太偏于理想主义化、个人中心主义化,太过沉迷于自我的生存经验。

(三)《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伟大腾飞,但随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模式表现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使用率不高等不良特征。这无疑明显加剧了人与自然、社会与人等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梭罗《瓦尔登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关怀、人和自然和谐生存,以及建立森林公园等思想,恰好和我国当前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石。因而应理性挖掘《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借助官媒阵地以及新兴的自媒体平台等来大力宣传和宣扬科学的生态主义思想,号召全社会共同保护自然、节约自然资源等,以确立人对于大自然的道德关怀,树立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另外对于每个社会个体,在当下繁荣的商品主义消费狂潮中,应学习梭罗所宣扬的理性消费方式,即简化生活中的物质追求,选择一种更为科学、绿色、环保的生活消费模式,以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和破坏。个体还应走向“荒野”,多去公园、郊外等,以亲近自然、观察自然,通过自然的熏陶来体验生命美感,从而唤醒和培育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怀。只有如此,个体才会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生态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才会具备环保意识,真正肩负起对自然生态的道德责任。这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极具意义。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中心主义瓦尔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