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常生活的日常伦理规范分析 *

2021-12-06 08:25韩贵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族群常识伦理

韩贵昌,王 乐

(1.运城学院 思政部,山西 运城 044000;2.运城市盐湖区红军小学,山西 运城 044000)

一、日常生活分析——基于“日常”的双重内涵

何谓生活?生活意指处于社会之中的,旨在谋求生命存在、延续及人生价值实现的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生存,人的生命活动不仅谋求自然生命的存在、延续,更在不断追寻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人的生活的本质追求。生命的存在、延续以自然世界为存在前提,人生价值的实现则以社会活动为活动方式,在社会图景中展开。

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生活的前提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只要尚未逝去,就是在时间延续中日复一日,日常前行的,因此,人的生活也是日常前行的。依照客观“类”的划分标准,生活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抑或家庭、职业、公共等不同领域,然而,依照主体“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生活是以“日常”的方式前行的,一切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取得的。人无法脱离社会而抽象存在,个人从属于特定的民族、国家,从属于特定的族群。世代延续的族群的共同活动与社会交往构成族群的社会生活。依照主体“人”的存在方式,族群的社会生活也是以“日常”的方式前行的,一切生活传统的形成与变迁都是在“日常”的族群社会生活中实现的。

“日常”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日常”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具有常态的稳定特征。作为主体的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生活常态,在满足必需的衣食住行的自然生命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确证的人生价值,形成常态的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主体的族群的社会生活,在日复一日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其现有的、世代继承下来的常识、经验等生活传统,并在之后的发展中受其影响与制约,形成常态的族群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日常”是在时间延续中的前行,是生活在时间中变化与发展的展开。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主体的人在常态的日常生活中,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试图突破现有的常态,在生活的不断前行中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主体的族群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持续地渗透在族群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常态的生活传统总是在不断地补充与更替其内容。

“日常”双重内涵的分析表明,生活的基础是日常生活。一方面,日常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人在各自的生活中,总是依循着各自的生活轨迹,有着相对常态的生活内容与相对稳定的价值追求。人类在各自不同族群的社会生活中,总是延续着现有的传统,有着相对常态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生活的前行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实现的。人的生活并非静止的、庸常的反复,也非变化无常的,人总是立足于现有的日常生活,并主动地、创造性地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族群社会生活中,社会不断发展,族群的生活亦处于变迁与发展当中,但族群生活的变迁与发展总是在现有的生活传统基础上来完成的。

日常生活依主体的不同,指向的内容不同。人的日常生活指向个人的生活常态。族群的日常生活指向的是族群的生活传统。相较于人的日常生活,族群的日常生活具有逻辑先在性。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人无法脱离其所处社会而抽象存在。人类社会有其不同族群,个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从属于一定的族群。“即使是最为普通、不起眼的生活形态,也是对更为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表达”[1]4,换言之,族群的日常生活是先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而存在的。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在他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时,就面临着客观已经存在的国家、民族、家庭等既成的客观环境,这是他只能认同、接受而无法选择的”[2]100,“他直接被那些世代自发地继承下来的传统、习惯、风俗、常识、经验、规则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所左右”[3]4。另一方面,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族群的日常生活传统的内容亦处于不断变迁与发展中,日常生活传统的变迁与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与影响所处其中的人的日常生活常态发生变化。

二、日常伦理规范的概念内涵明晰

族群的日常生活传统中,日常伦理规范具有基础性地位。族群的日常生活是在人际间的共同活动与社会交往中展开的,人一开始就处于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当中,与他人联结在一起,理解他人并被他人理解,与他人发生矛盾并寻求解决矛盾的价值标准。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族群的日常生活传统会在历史沉淀中不断更新与发展着以常识、经验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旨在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富有价值意义的伦理规范。在族群的日常生活中,人在日常生活中思索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进而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一过程必然受到业已存在的伦理规范的影响;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日常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并对伦理规范的完善起到引导的作用;法律与其他制度规范的制定要遵循族群的日常伦理规范,促进社会秩序安定、安全的运行。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都应当以促进日常社会生活向着更加符合伦理的、美好的方向发展为基本前提。

(一)日常伦理规范与日常道德原则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

日常道德原则指向的是人的日常生活,关涉的是“每个人(我)应该如何生活”[4]24的问题。人在日常生活中处理着各项繁杂具体事务,于具体事务中践行自己的价值信条,依着自由意志,在追求与舍弃、收获与牺牲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实现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在反思自身行为及成就是否正当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肯定,道德原则的正当性是自我认同的前提,人首先需要确证自身行为与成就是道德“正当”的,其生活才是有意义与价值的。

自我认同的道德原则具有主观性与主观差异性特征。一方面,人具有自我肯定的趋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道德抉择时,总是趋向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道德正当性的理由,而选择性地忽略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呈现主观性。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背景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自我认同的道德原则亦有所差异,“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好坏、明辨是非”[5]263,呈现主观差异性。

日常伦理规范指向的是族群的日常生活,关涉的是“所有人(我们)应该如何生活”[4]24的问题。“‘伦理’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秩序”[6]3,在族群的日常生活中,不同于道德原则的自我认同,伦理规范“关切的是所有人的自由意志与内在良心的协同”[4]24,伦理规范起作用的前提是族群内普遍认同所形成的价值共识。

普遍认同的伦理规范具有客观性与客观差异性特征。一方面,伦理规范以普遍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共识影响与制约着所处族群中的个人的日常生活轨迹,以“他人”的角度为人际间的公共生活提供判断是非善恶的客观价值标准,呈现客观性。另一方面,不同族群普遍认同的伦理规范内容不同,呈现多元化特征;同一族群内普遍认同的伦理规范亦不是单一、僵化的,日常伦理规范依托具体的日常生活,有着纷繁具体的伦理规范,呈现多样化特征。多元化、多样化的伦理规范并存于日常生活世界当中,日常伦理规范呈现客观差异性特征。

日常伦理规范是日常道德原则的基础。一方面,相较于日常道德原则,日常伦理规范具有逻辑先在性。个人从属于族群,族群内普遍认同的伦理规范在个人诞生前就作为客观的价值共识业已存在,影响与制约着个人道德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衡量与判断着个人道德抉择的是与非。另一方面,道德原则的主观差异并非完全自我的、原子式的抽象差异,而是源于族群日常社会生活中多元化、多样化的伦理规范的客观差异。

(二)日常伦理规范的概念内涵亦不同于伦理学思想

伦理学思想旨在以理想的逻辑价值体系为伦理道德的发展指出应有路径,“伦理学具有理想性与逻辑性的双重维度”[7]15。伦理学的理想性体现为对日常生活道德现象与伦理规范的超越。伦理学思想总是试图透过繁杂的道德伦理现象,探究道德伦理的本质原则,寻求理想化的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伦理学的逻辑性则要求以概念、范畴等构建而成的理想价值体系必须能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中合理展开,为个人的道德抉择与日常伦理规范的完善提供指导作用。

日常伦理规范作为族群生活中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具有常识性与经验性特征。日常伦理规范多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对道德主体而言,践行已然成为常识的伦理规范是理所当然的。常识性的伦理规范不是抽象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是根植于族群的日常生活,在处理具体事务、具体社会关系中以生活经验的形态呈现。

日常伦理规范并非孤立的、互无关联的常识与经验,社会生活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协调中以整体的形式运行,日常伦理规范亦是在多样化伦理规范的相互协调中以伦理规范体系的形态呈现。体系化的日常伦理规范依托具体的日常生活,为日常生活提供多样化的价值评价标准,面对不同的具体事务与社会关系时适用不同的伦理规范。日常伦理规范体系并不寻求单一的道德本质,在伦理学中具有逻辑冲突与矛盾的伦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并行不悖。

日常伦理规范是伦理学思想的基础。一方面,伦理学思想作为逻辑价值体系,不是无根之水,而是以理性、逻辑的形式对日常伦理规范进行自觉反思,以理论的形态反映日常伦理规范。另一方面,伦理学思想是对日常伦理规范的超越,但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需要,抽象的理论必须下沉到现实的日常生活当中,指导并最终内化为常识、经验化的日常伦理规范。

三、日常伦理规范的演变特点

日常伦理规范不是僵化的“死物”,而是在不断补充与更替着其内容。演变是日常伦理规范的基本存在方式。

(一)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动力来自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对日常伦理规范具有存在的优先性,伦理规范是内在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随着社会发展,日常生活处于持续变迁中,日常伦理规范亦会随着日常生活的变迁而发生内容的变化。日常伦理规范只有符合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不断地适应日常生活的变迁与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伦理的异化,即源于生活最终却由于脱离生活而反对生活”[2]102。基于日常伦理规范演变动力的特征,非日常伦理规范的、意识形态式的教化伦理在指导日常伦理规范时应当注意,伦理的教化不能脱离具体的日常生活。脱离日常生活的教化伦理有两种表现形式,过于落后的教化伦理因无法适应日常生活的变迁而反对生活,过于理想的教化伦理因无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反对生活。

(二)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过程具有持续性、和缓性的特征

作为族群生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伦理通常以常识、经验的形态呈现,作为常识与经验的日常伦理规范,裹挟着生活传统的习惯力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基于常识与经验的特性,日常伦理规范的演变不同于社会制度的自觉变革,社会制度可以通过疾风骤雨式的改革与革命在相对短期的时间内重新构建,但常识与经验则很难通过制度性力量强制加以改变,日常伦理规范立足于日常生活,日常伦理规范的演变亦是在日常生活持续地渐变过程中以和缓的方式通过补充与更新常识与经验来实现。

(三)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程度具有领域性、结构性的差异

日常伦理规范是由多样化的伦理规范相互协调形成的伦理规范体系,在伦理规范体系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领域的日常伦理规范都会发生演变,但不同领域的日常伦理规范演变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演变程度具有领域性的差异。同一领域内,作为整体的日常伦理规范体系处于持续演变中,但并非所有具体的、多样化的伦理规范的演变程度都相同。部分伦理规范的演变会补充与更新其内容;部分伦理规范会因不再适用而逐渐失去其价值评价意义;部分伦理规范则作为生活传统继续沿用,演变程度具有结构性的差异。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程度的差异性特征表明,作为族群生活传统的日常伦理规范的演变并不意味着对伦理传统的完全解构,伦理传统于族群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形成,并随着日常生活的变迁而不断补充与更替其内容,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实质是伦理传统的扬弃式前行。

(四)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结果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

从人类的普遍意义来讲,超越族群界限的,人类社会存在具有普适性的、抽象的价值准则。然而,日常伦理规范立足于族群的日常生活,不同族群的日常生活常识与经验不同,族群内的日常生活常识与经验亦是纷繁多样的,普适性的、抽象的价值准则只有与具体的族群日常生活传统结合才能转化为日常伦理规范。作为二者结合的日常伦理规范,同一价值准则在不同的族群日常伦理规范中表现形式不同,具体内容不同,伦理规范的演变结果亦不同,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结果呈现多元化特征;族群内的日常伦理规范体系中,同一价值准则在不同领域的具体生活经验中表现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演变的结果亦不同,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结果呈现多样化特征。

(五)日常伦理规范的演变趋势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发展趋势

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分工较少时,日常生活领域简单,日常伦理规范趋于单一;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分工较多时,日常生活领域复杂,日常伦理规范趋于多样。当社会发展趋于封闭时,族群间日常伦理规范相互影响较少,日常伦理规范趋于保守;当社会发展趋于开放时,多元化的日常伦理规范相互影响,日常伦理规范趋于包容。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伦理本位’为社会结构的社会”[6]4,日常伦理规范在维护社会结构稳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迎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日常伦理规范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织中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厘清日常伦理规范的概念与演变特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伦理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与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族群常识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靠不住的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常识:哪杯更冰凉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