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晋博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任何国家的发展壮大必须要经过工业化的洗礼,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基本国情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仅70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目标,并为我国未来发展提前布局,在工业化建设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研究毛泽东对我国工业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探索,对我们今天奋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俗的讲,工业化就是社会大生产的方式从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为主,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向工业国家迈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其他工业强国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工业化也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有两条通往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欧美式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另一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轻工业,历经了50—100年的时间才实现了工业化,而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苏联也是经济发展落后,农业人口占绝大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基础,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到1941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苏联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国家的经验对毛泽东来说是值得学习的,毛泽东仔细分析了两条道路,并强调只有先把钢铁、石油等重工业建设起来,我们国家才能发展。
同时受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封锁、禁运,工业化建设无法从西方国家获取任何支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毛泽东指示志愿军入朝参与朝鲜战争,为满足战争的需求,急切需要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毛泽东从我国发展大局出发,向苏联寻求建设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我国实际模仿苏联的发展模式,重工业优先发展成为了我们的最优选择;在国内,由于国民党政府管理不善导致货币崩溃、投机分子猖獗,建国后经济结构发展严重失衡,制造业门类残缺,完全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毛泽东对我国现实基础谈到如果还不发展重工业,帝国主义国家还会来欺负我们,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高速度和优先重工业的模式成为当时我国开展工业化的最好选择。
在借鉴苏联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同时,毛泽东强调要结合中国国情,不能仅仅局限于重工业领域,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农业、轻工业等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他形象地把工业和农业比喻为“拳头”和“屁股”,提出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会推动重工业更快发展,毛泽东认识到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存在严重的片面性,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轻工业行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痼疾,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苏联工业化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1]29-30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又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2]244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要顾及到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重新认识了农业在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多年探索毛泽东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不同于苏联的发展模式,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我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我国要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长远战略目标,他对发展工业的认识中已经包含了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远见,只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重工业发展极度落后的农业大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尚且没有建立,钢铁、石油工业等基础工业非常薄弱。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我国作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完整工业的体系就不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发展机遇,必须重视工业发展不能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对我国畸形发展的经济表示担忧。针对我国落后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指示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推进工业化建设,仅用了三年时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全面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全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为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曲折中前进,这一时期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均取得重大突破,为保卫国家独立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78年,我国已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许多工业企业也逐渐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全国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苏联曾经提出中国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在内部的互相帮助便可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极力阻止我国发展本国工业体系。作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绝对不能依靠其他国家,而是应该把握在自己手里,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如果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保证国家安全和政治独立,一旦国际形势出现波动,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帮助我国解决工业生产的需求,充分利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建立我国自己的工业体系。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毛泽东当时追求的另一目标,由于建国初期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在较短时间内完全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不现实,毛泽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强调我们只是基本上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他提议我国经济发展要分阶段进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争取在20世纪末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75年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国民经济发展两步走的目标,这是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重要标志,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工业化建设过程虽然极为艰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满足了我国社会生产的需要,为社会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薄弱,科技水平落后是新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没有受意识形态差异的限制,曾考虑过向美国寻求技术支援,并分析了合作的可能性,试图说服美国支援中国建设,但受到当时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这一愿望最终落空。建国后,受国际国内局势影响,毛泽东带领我国迅速开展工业化建设,主动向其他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帮助我国提升技术水平,我国作为后发大国,如果通过重复别人的研究而取得技术进步只是对我国人力、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赶超发达国家只是空想,只有借助引进先进技术才能缩短赶超发达国家所耗费的各项资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第一次是50年代向苏联、东欧国家引进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的建设,毛泽东强调我们要向一切国家学习长处,依靠苏联的援助填补了我国在航空发动机、汽车、石油设备、钢铁等方面的技术空白,不仅对我国原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而且开展对国防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等全新领域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我国自己的工业体系。
第二次是60年代初向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引进。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宣布停止合作,大幅减少供应中国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为尽快解决工业化建设面临的新困难,毛泽东主动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在引进内容上强调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东西我们也要学习,不能只从一个国家学习引进,这样对我们的发展不利,但是要抵制腐朽的东西,为更好掌握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毛泽东还号召国内相关同志学习外国语,通过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带动了我国农业、轻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通过引进外援提升我国技术水平的同时,毛泽东更加注重依靠自力更生提升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他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发展路线,1960年毛泽东在得知苏联撤走专家后,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3]923在毛泽东的正确指导下,我国人民认识到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国外的技术、经验只能是借鉴,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后在较短时间里迅速试爆成功原子弹、氢弹,并发射了人造卫星和导弹,在重工业领域,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奋战在荒原上,凭借自力更生的信念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为我国国防和航天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毛泽东将发展科学技术视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他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4]351面对50年代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爆发,毛泽东紧跟时代部署我国高新技术研发,在1955年我国便确立了发展核技术的重大决策,并在后来顺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壮大贡献了重要力量。除此之外,毛泽东非常重视培养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面对建国初期人才匮乏的困难,毛泽东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向经济建设倾斜,在短短数年内就建立起一支有一定基础的科研团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也为继续开展科研攻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毛泽东强调科学技术要坚持独立自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使科学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布局极不平衡,工业基础残破不全,为数不多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的内陆地区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内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不利于全国工业化的推进,此外,建国初期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朝鲜战争的爆发让毛泽东认识到沿海地区难以成为当时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而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靠近苏联,处于国家内陆地区,尤其是东北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为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问题,毛泽东一方面继续利用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础推进沿海地区的发展,充分利用已有企业的发展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指出“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5]723在“一五”期间,东北地区建设所需物资很大一部分由沿海地区供应,如果限制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就会给内地工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限制。毛泽东强调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沿海工业来积攒力量才能发展内地工业,从我国发展的整体布局来看,沿海与内地的工业布局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把工业建设重点放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并鼓励全国各地的人力、物资等积极支援东北建设,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内地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从1953年起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重点中有56项布局在东北,西北地区占了33项,“一五”计划顺利完成以后,我国区域发展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是,“一五”期间也存在对沿海工业重视不足的情况,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以及优先满足东北建设的需求,对东部地区的投资相对减少,一定程度阻碍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以后,国际环境相对得到缓和,毛泽东开始重新考虑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布局逐渐趋向合理。
进入60年代以后,中国周边局势再次紧张起来,美国在东、南、西部对我国形成包围圈,中苏、中印关系也恶化,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毛泽东对我国工业布局有了新的思考,如果战争爆发,没有后方支撑,战争局势明显不利于我们,开始围绕“备战”为主题推进区域发展,作出了“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指示,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西部的投资占全国投资的一半以上。在听取“三五”计划报告时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屁股和两个拳头”的建设重点,并强调没有后方不行,把全国分为一、二、三线。根据毛泽东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全国启动大小“三线”的建设,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历经10多年的建设,我国三线建设基本完成,四川、贵州等地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沿海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然而事实证明当时对战争的估计太过夸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通过牺牲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内陆的建设,极大浪费了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也使得内地建设出现不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毛泽东对区域经济发展探索所做的巨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缩小了内陆地区与沿海工业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有利于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实际情况,我国选择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确定了工业化作为我国建设的主体,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一五”计划结束时,我国工业化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是这并不是我国已经实现现代化,毛泽东在我国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基础上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1954年毛泽东在全国人大上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化程度高、有较高现代文化程度的强大国家,1957年在八届三中会议上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有现代工业、农业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国家,到1959年,毛泽东第一次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完整表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6]625“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这样完整地展现在人民面前,毛泽东凭借超前的眼光为中国未来发展提前布局,这一时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毛泽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在战略层面对实施步骤和时间做出具体部署,由于对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缺少必要的研究,以及“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存在错误的估计,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情绪并最终演变为“大跃进”运动,使得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遭受挫折,而后党中央重新认识发展方针,经济发展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改革开放以后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也成为了邓小平“三步走”的重要参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强调将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明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性质,近代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妄图通过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幻想已经被打破,毛泽东认为我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其次,结合实际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毛泽东的又一大贡献,社会主义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但是绝不能照抄照搬,毛泽东在探索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创新发展了农轻重三者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问题,既借鉴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又摒弃了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错误做法,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科学解决了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
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现代化战略是一种赶超型的发展战略,我国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对我国来说就是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的过程,鲜明体现了毛泽东强烈希望我国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整个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毛泽东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过渡,今后,我们更要学习借鉴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现代化建设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