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路 彬,曹秋红
(江西理工大学 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我国的人才主要由高校培养,向国家、社会和企业输送。由其输入与输出方向来看,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受政策方向、市场变化、企业需求三者影响。首先,“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1]。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更加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在线学习学生共计35亿人次,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及教育的“形态”,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2]。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与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给所有行业、产业带来了极大机会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渐加深[3]。最后,近几年来,智慧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所需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与传统的高学历要求相比,他们希望员工的知识结构能够多样化和综合化,对复合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利用各种资源,融合新时代要求,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机制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具有工科背景的高校,办学具有一定特色和学科综合优势,有利于工科与商科相互渗透,打通学科间藩篱,进行学科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财经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条件。工科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结合地方特色,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精通管理,着重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输出差异化,增强学校竞争力。
国外培养复合型人才,其主流的教学思想是强调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究,侧重于启发式教学,为学生营造静心思考、独立探究的发展平台,将学科的交叉和复合放在突出位置。例如美国有许多学生辅修或攻读了3门以上的专业课程,有些科目甚至分属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两个科目;日本北海道大学提出了建立“社会理工学”,把相近的学科和专业合并成一个学科,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可以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去不同的学院内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外的高等教育经历了面向技术的媒介应用阶段、面向内容的课程整合阶段和面向平台的网络生态阶段,强调了在线教育的重要性。
而我国关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从21世纪初至今大致分为三大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在少量的复合型人才研究中,从方向来看,“专业+外语”“理论+实践”研究较多,“技术+管理”研究较少;从专业上来看,医学、法学与经济学的结合研究较多,“工科+经管”研究较少;学术界对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大部分都偏向基于地方经济环境下实践课程的改革,而不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研究大量增加,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教师、学生、教学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但是将“互联网+”与工科院校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的交叉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工科院校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模式、新方法,建立一个开放、多元、高效的工科院校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将“互联网+”与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交叉研究成为必然。
所谓复合,即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事物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复合型人才应当做到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4]。知识体系更加多元化,打破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上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为实践打好理论基础。
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主体无法独立存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国家和企业培养人才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5]。社会需求和政府政策都强调产教融合,需要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辅导机构的老师,不仅要会线下授课,也要精通线上网课的运作模式,还要学会程序化的数字营销等。
在互联网时代,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性思维、互联网思维和主动探索思维。能够不断提出不同的新思路、新想法,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运用互联网“开放、共享、平等、协作”的思想和各类资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资源主动学习新技能,提升自我价值。
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的复合型培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较为准确的定位,学生对将来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如何在企业中脱颖而出没有明确的认知[6]。以H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冶金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全面掌握冶金工程专业的试验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工程意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冶金工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安全、生产技术、工程设计、新工艺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本专业领域成长为公司技术和管理骨干,独立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但事实上,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的人数占比较少,很多学生在上学时并不知道该如何向自己的从业方向靠拢;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性强,并没有学习其他专业知识,跨度不大,没有做到培养复合型人才,且对很多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培养的学生水平相差不大,没有做到培养高级人才;很多学生只懂技术不懂管理,无法跻身于管理层。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大量招聘岗位的任职要求已从单纯的专业性对口转向综合性,更看重简历上的实践经历和知识范围,专业对口度的要求越来越低,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7]。重新审视和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工科技能与管理技能相融合,对接企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工科院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工科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以往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效果极差,每天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在上课。其次,疫情期间,高校基本上都开展了网络课程,老师线上教学。但这种线上教学收效差强人意,疫情好转后,部分高校开启“补课”模式。最后,有些院校开设了慕课、学习通等课程,老师提前把课程录好,学生们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慕课的形式虽然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教育效果不佳,对于教师素养的审核制度不够完善,课程质量不高,没有关注到受教育者的差异性。所以高校应重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通过增加限制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占比,并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大部分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所占比例相差较大,且实践课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实践课,实践流于形式;且课程设置重复性高,选修课庞杂。以H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例,理论课程占比达到了81.7%,而实践课程只有18.3%,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的4倍多,且实践课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察,一般为上交报告的形式,水分较大。因此,学校应更加重视实践课的设置和考核。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培养目的中提到了知识体系的复合,但对实践能力的复合和思维方式的复合没有提及;在教学方式中,运用了慕课等形式,体现了互联网思维,但网课形式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对于知识体系的复合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提及较少;在课程设置中,三者都有提到,但存在占比分布不均,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综上,高校应当从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获取资源为重点的课程设置三方面进行转型机制研究。
针对当前工科院校经管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偏差,人才培养转型机制应当从教师供给导向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变,而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了给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校企合作是有效对接市场需求的主要手段,应当破除单一决策转向多元主体协同供给[8]。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促使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竞争力强、服务性高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的职能,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为相关企业和学校提供双向交流、选择的机会[9];其次,要增强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校方合作的动力在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就业率,企业合作的动力在于校方能提供优质且稳定的生源,提高企业效率。要促使双方的合作,就要强化对双方主体的激励机制。对于校方而言,要改进培养方案,为企业输送培养综合性拔尖人才,建立校企合作的成效与专业教师的绩效挂钩的奖惩体系,增加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上的投入度;对于企业而言,应当为学校提供优秀的课外实践老师,与校内老师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最后,要落实人才培养的细节安排。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要进行不断的交流和实地调研,将培养人才与企业职位需求相结合,由企业和校方共同协商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要的人才引进标准指标化,通过指标进行考核,设立专业知识学习、跨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具体课程。在知识学习上,企业可以向学校派遣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开展专题讲座进行授课,让授课形式更新颖,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程实践上,学校可以与企业协商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增强实践能力,从而塑造具有工科和管理双重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偏差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有慕课、学习通、钉钉等授课方式,尤其在疫情期间,“互联网+”方式的利用更为广泛,但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网课的形式无人监督,学习环境多变,相对于传统上课模式来说更加松懈,会让人产生懈怠;二是虽然采取了“互联网+”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教学方式还是灌输式教学,没有重视学生的反馈和吸收程度;三是网课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许多学生不听课也可以拿到好的成绩,时间成本低且收效显著,久而久之大家都会效仿。所以应当由教师主导填鸭教学转向学生主导主动学习,教师角色向辅助转变。
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普及的当下,“互联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利用其便利的优势,又要克服其弊端,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下反馈的混合式教学[10]。首先,应建立学生上网课的反馈机制。老师除了授课之外,更多的是收集学生的反馈,可以通过随堂小问卷或是电话回访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做好记录,对之后的课程进行调整,更多地去理解学生的问题,为学生开辟和选择资源,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其次,科学设计教学模式[11]。要增强网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录制教学视频时,可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学之有用、听之有趣,把知识渗透在生活里,更易理解;最后,要改革网课的考核方式。通常的网课考核方式一般为刷课、答课后测试题、期末考试卷等,但是这些测试题的题目质量并不高,学生甚至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整套答案,从而不会认真听讲。慕课等网课形式的题目应当与教学视频相贴合,答案只有完整地听完课程视频才能找到,题目难度应适量增加,及格标准也应更为严格。
工科院校经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院与学院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而工科院校的工科专业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学工科的学生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其他专业,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跨度很大也很难掌握工科知识,相较于财经类院校、综合性院校而言学院内部封闭性较强,不同院系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比较少,很少在校内资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跨院系进行学生培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一大热点,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性人才而是综合性复合人才。以H大学冶金专业为例,其课程设置除了公共课之外基本都是冶金相关的专业课,涉及管理的课程几乎没有,但是现在人才需求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管理才能,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所以工科院校应当积极促进教学资源由封闭向开放进行转变,促进学院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例如邀请经管学院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工科学生上管理课程、心理学课程等,并加强学院与企业的交流,打破学院间的界限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实训中,可以引进企业正在使用的各类软件,为学生营造仿真的工业环境,最大限度地让实训贴近实际工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开放共享,让人才培养的各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培养过程,实现各方高度协同的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