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牧
(1.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枣庄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枣庄 277100)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是指在鲁南形成的以地域为划分界限的红色革命文化。鲁南地域文化以鲁南地域为特色。“鲁”是山东的简称,鲁南即指山东南部,具体以临沂沂蒙山区、枣庄滕州、济宁曲阜、菏泽为经济文化一体化代表。鲁南地域文化包含了以曲阜儒家思想、枣庄古滕国墨家思想为代表的历史积淀,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鲁南红色地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1]。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是以鲁南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在特殊的革命背景下形成。由于山东地处华北,靠近中原核心,在近代抗日战争中较早受到战火的袭击,有着较长的革命斗争史。在革命斗争中,在党中央领导下鲁南人民充分利用鲁南地势特点,就地取材巧做斗争工具,与侵略者展开了抗日持久的对抗,并产生了一个个以少胜多的奇迹。研究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一方面能够使我国革命史的研究成果丰富化、细节化,还原和传承革命智慧,另一方面更能对青年一代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当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学习当地红色革命文化,有助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因此,高校适合作为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教育的第一阵地,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和抓手更有可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传承其应有之义。
枣庄作为鲁南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是枣庄文化品牌中的重要元素。枣庄学院是鲁南地域核心圈的地方特色高校之一,坚持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研究,在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研究上有一定的针对性学术理论基础。以枣庄学院为例开展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必要性和代表性。从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从功能维度入手,厘清具体功能维度,并结合时代现状分析功能发挥困境,进而探索功能实现路径。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维度包括了理想信念塑造功能、集体主义激发功能、创新精神培育功能、学知践悟引导功能四个维度。
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灵魂。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的塑造树立了榜样。
首先,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揭示了理想信念的源泉是热爱[3]。在革命战争时期,鲁南地区面临侵略沦陷,正是因为鲁南人民怀着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进行宁死不屈的抗争,才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才会形成今天的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支撑这一切的理想信念源泉正是因为热爱[4]。先辈们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养育自己的沂蒙山水,热爱鲁南养育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所以才会有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高校思政教育应植根于红色地域文化,枣庄学院在思政教育中更应加强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充分激发大学生故土情结和对红色文化根源的溯源研究,在历史比较研究中感悟民族奋斗之艰辛,感恩如今生活来之不易,树立以爱国主义为重要内容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其次,鲁南红色地域文化诠释了理想信念的传承需坚定不移。鲁南处在南北交通要道,是各方势力战略的必争之地,其重要的战略地理地位,决定了战争的残酷性,鲁南人民长期处于战乱和反动统治双重苦难之中。敌人的威逼利诱也考验着人民的理想信念,常见的利诱包括对个人经济利益的许诺、对家族特殊化优待的方便等。因此,在讲述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故事时,这些坚守理想信念的鲁南智慧故事更是能以小见大,塑造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坚定理想信念。
此外,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展示了捍卫理想信念一往无前的无畏精神。鲁南革命先烈为了捍卫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先烈,鲁南地区有许多纪念馆、红色革命教育点,形成了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独特据点,发挥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塑造理想信念的功能。比如临沂的红色教育基地有: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革命根据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枣庄的红色教育基地有: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抱犊崮115师纪念园等。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有集体主义激发功能[5]。鲁南红色革命的胜利并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集体主义智慧的结晶。一方面,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体现在守望相助,取长补短,并由此诞生了一系列以少胜多的红色经典传奇。在铁道游击战中,鲁南军民团结合作,在设备、兵力等条件本不占据优势的局面下取得了胜利。这正是鲁南军民集体智慧的体现,鲁南军民是作为一个集体存在的,为了集体的胜利,个人愿意为此牺牲个人利益甚至个人生命。另一方面,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还体现在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中[6]。在革命中,鲁南人民为了寄托保护山河之情,创作了一系列以沂蒙山等鲁南地域特色元素为代表的歌曲、文章等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的传播提升了鲁南人民的凝聚力,展现了集体主义的恢弘气魄。如今虽身处和平年代,但集体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下的精神内核并未改变。集体主义仍是发挥鲁南特色、传承鲁南文化的重要基石。通过解读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展示具体的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建筑、艺术作品等载体,能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打造鲁南地域品牌,将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传承带上更高的平台。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是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在其中包含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革命智慧,是待大学生继承的红色血脉。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是创新精神的体现。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创新体现在战术创新和人事创新两方面。一方面,在战术创新上,鲁南利用独有的地形特点及石板房等特色建筑建造战斗堡垒。另一方面,鲁南由于独有的地理气候资源,聚集了山东地区的多数人口,是人口较为密集、与其他邻近区域联系较为紧密的山东要地。军队根据特有的地理特征创新人事管理,在不打破原有军队编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编排革命队伍,形成敌后补充力量,与原有的军队相辅相成、有机整合。革命中的创新是基于劣势条件和有限资源的创新,是建立在对鲁南地域文化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创新。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资源更为丰富,更应该汲取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发挥创新主观能动性。
习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说过:“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7]鲁南地区革命先辈将理论结合鲁南地域实际特点,实践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同时,实践也促进了理论的深化细化[8]。在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应发挥实践引导作用,利用地理便利性,通过重温红色故事等形式让高校学生走出课本,在实践中体悟革命精神,自觉继承鲁南革命精神,在现实中践行革命理念。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丰富,但在此基础上也需要认识到功能发挥仍有一定的困难阻碍,要积极探索有效手段打通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功能实现路径。
高校大学生面临国内外形势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势力的渗透等新时代挑战,有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理想、信念不牢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多处于和平发展的时代中,没有经历过战乱、抗击外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没有经历过旧时代的物资匮乏,有些大学生不懂感恩,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守护今天的美好生活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在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各种意识形态势力,特别是新自由主义论、中国威胁论、消费主义论、历史虚无主义等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的渗透,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促使大学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在大学生群体里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力和影响力,进而使大学生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契机[9]。枣庄学院通过红色地域文化环境建设,提炼红色精神,将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心中。一方面,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渗透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枣庄学院在教学区、生活区的楼栋走廊、校道等学生高频率经过的校园场所通过横幅、宣传画等宣传品展示宣传鲁南红色地域文化。除了传统的字画宣传外,枣庄学院还通过立体展品、制作视频、健全新媒体宣传途径等多种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在多样的宣传浸润中,学生能够认出鲁南红色英雄,讲清鲁南红色故事,耳濡目染地感受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塑造新时代青年理想之魂。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带动青年学子主动参与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宣传。枣庄作为鲁南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是枣庄文化品牌中的重要元素,可通过征集红色地域文化漫画、照片、视频等宣传品形式为学生搭建参与平台。由此,这种参与模式会促使学生对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细节了解得更深入,再将优秀作品作为校园品牌展品在校园各处展示,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归属感,提升对鲁南红色理想信念的认同感。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中虽然传颂着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经典故事,但大学生集体意识相较于以前有所削弱。具体表现在,高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习惯独来独往,不愿为了赢得朋友而迁就别人,将自身的舒服度放在较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在学习活动与实践中,大学生团队合作动力也相对不足,更倾向于独立完成学习或工作,在取得成绩时,也更倾向于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而非团队的智慧[10]。但相比于西方文化,集体主义精神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取向,只要有合理的教育引导途径与有效的激发手段,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仍能被唤醒。当代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合适的项目载体将独立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没有形成团队合作的氛围。大思政课为此提供了载体。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中的集体意识激发可以通过大思政课完成。大思政课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有限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政治课,而应该就地取材,将思政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到每一类课程中,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即无论是什么类别的课程,除了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外,在价值观及历史观的引导和构建上必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的,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载体,让学生体悟集体意识,渗透思想学习。
枣庄学院一直重视大思政课的理念建设。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实操等方式与社会组织合作,为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建设出谋划策。如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团队合作组队设计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标识、宣传展品等弘扬鲁南红色地域文化。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鲁南红色地域文化,通过主动参与提升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凝聚力的形成和培养也自然水到渠成[11]。另一方面,通识类课程更容易通过大思政课的理念形成有机课程体系。通识类课程的定位本身即是结合学生兴趣与需求为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与相应学科的通用性基础知识。鲁南红色地域文化能够与地理类、文化类等通识课程有机融合,实现大思政教育。如在地理通识教育中介绍鲁南的地域文化特点,突出红色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又如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中以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为专题,与其他地域文化形成横向比较,突出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特色。由此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进而探寻共同的文化基因归宿,从而提升集体主义精神。
高校要从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体现的革命创新精神中汲取思政教育的养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结合高校教学培养计划,积极培养新型人才。大学生本应是创新的主力军和创业的中流砥柱,但目前大学生表现出的创新力度有限、创新动力不足。主要体现为所谓的创新更多是形式上的改进而非原创性突破性的创造,如借用各种“模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拘泥于书本内、校园中的学习,思路被熟悉的生活场景局限,习惯于舒适区的生活,没有充足的创新动力和有建设性的创新思路[12]。枣庄学院以学党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契机,鼓励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档案馆、纪念馆等展现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的经典场所,通过文物展示还原红色地域文化中的创新智慧,展示在有限的条件下先辈们的创新思路,为当代高校青年提供启发。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氛围较浓,实践落实有待加强。理论学习为思想进步提供了基础,但缺乏实践落实容易使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体悟其中精神,更容易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实践力不足是受到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影响的。互联网时代下,对于不了解的内容,通过网络搜索等途径大量获得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解说信息,同时,智能收集的普及更使得网络搜寻几乎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这让大学生在遇到疑问和困惑时习惯性地到互联网上寻求大众化的答案,并且其思维模式也逐渐养成了对碎片化文字、图片、立体视频等生动简单信息的偏好,难以静心阅读大量理论并进行自我总结提炼,更不愿意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不高、敏感性不强,更需要高校结合新局势新变化,通过思政大课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对学知践悟有引导作用,此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可以通过重温经典实现[13]。一方面,重温红色经典著作。互联网信息虽然有便捷生动的优势,但再加工的信息可能有失偏颇,或为了博取关注与眼球断章取义。学习鲁南红色地域文化,还需要以经典为本,多读鲁南地区流传的红色读本,如鲁南革命史、鲁南文化史等,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形成个人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真正将鲁南红色地域文化学进脑里、记进心里。另一方面,学知践悟的重点在于强调学会了知识之后还需通过实际的践行才能真正对知识融会贯通,有更深层的体悟。鲁南地区作为有着丰富红色革命史的根据地,也有许多革命英雄,可通过故地重游的形式和实地访谈健在老英雄的方式,让大学生深入体会鲁南红色地域文化中的智慧,感受共产党人为了梦想和追求,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力行中增信,不断深化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领导的认识,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党的领导与制度自信、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于践行使命与担当。
综上所述,鲁南红色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对以枣庄学院为代表的鲁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理想信念塑造功能、集体主义培育功能、创新精神激发功能和学知践悟引导功能。而鲁南红色地域文化思政功能的有效发挥,除了把握地域优势,还需结合宣传教育、大思政课、纪念展馆、经典重温等打通壁垒、拓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