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研究

2021-12-06 05:46
煤炭高等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智慧

陈 香

一、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狂飙突进,人类正站在以AI 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风口浪尖,新一轮教育革命也随之而来,迈向智慧教育阶段。智能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教学决策数据化、互动交流的即时化、学习资源推送的智能化,重构了现代教育学习环境,带来了教育体系的智能化,但是同时也给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挑战。

1.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学理念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采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方式进行,教师习惯于采用单向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学生则变成接收知识的“容器”,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来源于教师。智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正倒逼着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封闭式教育格局正在被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所取代;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更加多样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且促使思政课教学呈现出更大的活力;从“一刀切”走向个性化,学生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就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教育信息,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质疑精神,而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也必然更趋向个性化。

2.教育方法的革新:教学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采取在教室内进行面对面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集中在一起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下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大多相对固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为变革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支撑环境,这些都为构建智慧教育新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发展趋势来看,将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认识转化”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也逐渐向自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转变,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数据信息等成为思政课教学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特征方面,学习变得更具随意性,可随时发生在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学生可随时随地、动态适需,通过云端一体化学习环境,延展了教与学的时空。另外,随着5G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信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个性学习需求都可以依托在线教学平台轻易获得相应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思政教育元素,并通过这些平台与学生即时共享教育资源和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从而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方式的信息化水平。

3.教育系统的变革:教学能力的挑战

当智能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不断深度交融,人工智能将逐步扮演教育中智能导师的角色,它将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传播,甚至会实现部分思政教育元素的育人功能。因此,处于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新时代所急需的教学信息技术驾驭能力、教学信息选择甄别能力等。学生接收教育的渠道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政课堂,而是利用整个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相关教育资源的自主检索学习。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很大的挑战。虚拟的网络空间,形成了与线下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搞好网络课堂教学,就应加强对这些教学平台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运用,方能提高基于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的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学生可通过“一张网和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搜索到最优质教育资源,足不出户就可听到名师讲课。教师开展线上教学不应是仅仅将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简单移植和“嫁接”到网络教学平台,而应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学为中心”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教育者需从本质上理解基于互联网教学的特性,既要更新网络教学理念,又要基于线上教学需要重新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4.教育空间的重构:教学环境的挑战

优质的教学空间环境与恰当的教学设计有效结合,才能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效益,达成预期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环境既包括教室等物理空间环境,也包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空间环境。我们既可以对传统的教室进行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灵活性等特征的新型现代教室,也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创设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空间环境。事实上,网络教学空间是对线下教室空间的重要补充,通过建设智慧教室和教学资源平台,灵活选择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这一模式,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空间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支撑作用[2]。

二、明确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取向:双主合作深度学习

智慧教育背景下,学生因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甚至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多于和先于教师的现象发生。因此,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一新形势,注重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引领教育双方实现信息优势互补、思想同频共振,让单向教育变成双向促进。

1.在知识目标上,强调通过“智慧学习”获取新知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被狭义地定义为每一个45 分钟的叠加,庞大繁杂的理论体系面临着被浓缩化、简单化、碎片化的危险,不难想象,思政课如果仅凭借这种认知模式来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难以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认同,而且还会贬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指导价值。随着学生的基础素质突飞猛进,网络搜索引擎的日益完善,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海量资讯和技能,教师的传统角色面临严峻的挑战,若高校思政课始终处于不断重复已知、无法开拓新知的教学窘境,便可能会逐渐丧失启迪引智、规范行为的独特魅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政课教师必须直面现实,依据学生的需求、科技的进步、时代的要求、长远的教育目标等要素进行教学的取舍,去引领学生思考即将会面临的未来。因此,教师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他们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论认知。这并不是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放手”,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智慧学习”有效实现学习的拓展。

2.在情感目标上,强调通过“思维碰撞”升华认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和解惑都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与情境高度关联和及时反应。传统的一言堂灌输难以引起师生思维方式和信仰价值的共鸣。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全知全能”的角色,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面对纷繁变幻的现实,教师似乎有责任提供标准答案和行为规范,告诉学生是什么和该怎么做。但事实上,理不辨不明,事不鉴不清,教师直接灌输的“道理”往往难以令学生真心信服,未经思辨考证的“史实”也难以彰显其深刻的道理,学生更应在思想激荡中中明白“为什么”。智慧教育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否定传统讲授,更不是要放弃传统课堂。反而更加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之后,能够巧妙安排讨论话题,引发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和积极主动开展研讨交流。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从冷眼的“旁观者”变为了亲历的“发现者”,他们切身体会到教师所教授道理的逻辑并不是穿凿附会、毫无根据,那些“真理”的来龙去脉并非主观臆断、编造而来,学生将不断通过反思“已知”与“未知”,师生在思辨之间产生自然而然的“心灵共鸣”。

3.在能力目标上,强调通过“全程实践”提升能力

“你说我听”的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指令程序一样,更倾向于针对低阶思维能力的训练,并非高等教育中所倡导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育。这种被动的、封闭的、固化的学习,仅仅把知识点变为“记忆点”,学生并不能真正带来能力的提升。随着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学内容的极大拓展、讨论交流的更加开放,学习的深度也会层层递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能力素质培养导向也会越来越明晰,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审辩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解决具体问题能力都将得到很好的锻炼,但这样的“价值和能力”,并不是由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也并非教材强加于教学的,它产生于教师精心创设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展开理性判断和系统学习,是学生在潜移默化和冥思苦想中自己“悟”出来的“道”。智慧教育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还应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大力落实“以生为本、问题牵引、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采取措施真正激发学生去主动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三、优化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的实施策略:构建开放教学体系

现代大学生被喻为“数字土著”,他们出生于数字时代,伴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成长,他们喜欢多任务平行处理和超链接相关学习资源,更愿意接受声音、图片和影像等教学信息资源。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变化,重新构设新型的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流程,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获取开放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新体系

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时空距离,以往那种相对封闭的教育格局正日益被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所取代。教师可以设置资源库,将拓展资源上传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学科的学习资源。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师多是从中国自身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回溯近现代以来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缺乏中国在融入世界发展及与世界各国如何紧密相连的真实历史,学生在学习时就难免会陷入一种对历史的简单线性理解,我们需要构建多维的、立体的中国形象和丰富的、生动的中国故事。可以在师生分工协同、合作共享的前提下,将这些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的子项目,引导学生通过知识链接搜集自己最需要的史实资料,再联手构建、拼接完成一个多维的知识图谱,实现学习过程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学生不仅可以在固定的学习时空环境中接受老师的当面教育,也可以依靠网络移动终端在任何地方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可以有效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高校思政课应摆脱固对知识进行平面讲述的固有做法,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思政课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提档升级。

2.重组与再造开放的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师生互长

教育教学模式的重组及再造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重组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涉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方面面。一是要实现教学角色重组。老师由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教育教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教学资源和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共享者。二是要实现教学结构重组。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拓展教学内容。三是要实现课程模式重组。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更加便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都将得到极大锻炼。智慧教育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原有的“教师—学生”单维度的传播,转向“师生+生生”的多向度的“思想交锋”,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3.构建开放的多主体评估体系,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规范运行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估应构建一个由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组成的“多主体评估体系”,从而让“评估”能够更好地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学校是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评估体系的主导者和完善者,学生是教学评估体系的参与者和反馈者。高校思政课传统的集中面对面授课方式对精准评估教学效果往往具有很大的挑战,仅凭教师一人是很难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应充分依托智慧教育信息技术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评估。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研讨交流环节设置同学互评环节,学生在评估他人时通过会审视自我、监督自身,同时教师鼓励、同伴认可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和情感获得是远远超越分数本身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可指定学习小组组长,通过团队商讨、微信群交流等方式制订学习规划、评价成员参与情况,或向教师反馈小组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存在问题。将部分学生以小组长的方式纳入评价主体,不仅会让教学双方的关系更紧密,而且能让学生直接获得一种“非正式评估”,这种教学反馈有别于教师自上而下的审视和认定,它以开放式的建议代替定性式的结论,必然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四、推进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转型:重视真理价值传播

智慧教育时代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话语构建和解读能力、人才培养和价值引领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高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实现最佳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掌握依托最新信息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优化思政教师的话语方式,提高其话语建构和理解能力。

1.重视真理性,避免高校思政课话语庸俗化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能将“史实”与“史识”联系起来,真理性的话语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教学才能进入深度理解和深度反思。只有触及事物本质的教学才会具有教学作用力和张力。怎样才能使道理让人完全、彻底地信服?如何才能凸显新时代思政话语的价值功能,不落传统话语内容的窠臼?如何才可破除宏观论题被平面化、脸谱化的叙事方式?创设生动的思政话语语境,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教育的定位要精准,教师教学思维要拓展,话语要更新,及时跟上青年大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时代进化的速度,能够回应社会思潮的前沿动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关注实时动态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即时分析反馈,掌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兴趣点,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进程,创设思政话语语境,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场”,实现教学的双向立体沟通与交流。

2.重视价值性,避免高校思政课话语教条化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要符合思政课的价值旨趣,积极融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习惯和行为方式,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增强思政课话语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果课堂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精神诉求,忽视了时代价值性,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教条式地照本宣科,话语体系不接地气,过于程式化、简单化、八股化和教条化,就会导致教学课堂缺乏温度。这样单向的“灌输”和理论说教,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老生常谈、淡而无味、弃而无憾,难以引起内心的“震动”,不能营造让学生体验自我价值的氛围,进而对课堂失望。教师可以依据智慧教育环境下获取的客观记录和描述过去学习情况的大数据,对教学进行中的敏感话语、热点词语进行有效干预,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现象。高校教师应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性意涵,并将其转化成为学生能够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让教学语言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讲清历史发展的起承转合,从纷繁复杂的变局中摸清规律。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智慧
画与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雷人话语
有智慧的羊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