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盛仙
武平县永平镇孔下村地广田多,单季稻田占45%,大多数为丘陵山坳型稻田,阳光充足、水源方便、田埂结实,容易蓄水。当地村民利用单季稻田(中稻田)培育大规格草鱼鱼种,获得成功,总结如下:
选择丘陵山坳型,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通风向阳、排灌自如、田埂结实、保水力强的中稻田,最好是坑塘式稻田。
稻谷收完后,按养殖要求因地制宜实施,为一般性临时工程。
2.1 田埂加高加固,一般要求高50cm以上,保水不塌。
2.2 进排水 清理进排水渠,确保进排水畅通。进水口与排水口相对角设置,进水口高于养殖水面,出水口可按养殖需求控制田间水位,并在进出水口端安装栏鱼栅,拦鱼栅可用钢筋、不锈钢或竹片制成,宽度大于进出水口,栅格以不逃鱼为标准,防止鱼苗逃跑或野杂鱼等敌害入侵。
2.3 鱼沟 在田间开挖宽、深为 30cm“十”字型、“田”字型、“井”字型或“丰”字型鱼沟,田块较大的还应在田埂四周开挖环沟。
2.4.鱼窝 也叫鱼坑,用于投饵、聚集鱼种和捕捞。鱼窝一般建于鱼沟联接处,位于田块中央或出水口端,大小为5-10m2,深80-100cm。
田间工程完工后,蓄水15cm,用75kg/亩生石灰消毒,生石灰不仅能对稻田进行消毒,灭杀稻田中的野杂鱼、水蛇等敌害生物,还能改良稻田土壤,增加稻田肥力。消毒后3天,每亩施100kg腐熟的人畜粪基肥,培肥水质,7天左右稻田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蓄水30cm以上,适时投放鱼苗种。
4.1 投苗时间 中稻收割并完成田间工程后,一般在8月下旬开始投放苗种。
4.2 苗种选择 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鲢、鳙、鲤。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色泽鲜明、游动活泼。
4.3 放养密度 亩投放10-15cm草鱼500尾、鲢鱼30尾、鳙鱼20尾,4-5cm鲤鱼苗50尾、合计600尾。
4.4 苗种消毒与免疫 放养前用3%食盐水或10%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消毒时间掌握在5-10分钟,以苗种在消毒容器中的耐受时间为准。草鱼种使用土制疫苗+病毒性出血病疫苗进行注射,有条件的地方,同时注射细菌性败血症疫苗,注射剂量掌握在0.15-0.2mL/尾之间。
5.1 水位水质调控 水位要求达30cm以上,根据稻田实际情况,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在最高水位。在水位下降或水质恶化时,适时注换新水,换水量一般掌握在20%左右。
5.2 投饵 稻田富含水草、稻谷桔杆和有机碎屑,人工投饵一般根据养殖品种的吃食、生长和食物来源情况决定,饵料可因地制宜选用米糠、麸皮、菜叶、青草、浮萍等农家资源,投饵量根据不同品种确定,一般掌握在能当日吃完或八成饱即可。也可用配合饲料,日投喂2-3次,投饵量一般掌握在吃食鱼总重量的2%左右。
5.3 田间管理 坚持每天巡田,及时捕捉水蛇和驱赶水鸟,防止敌害生物的侵袭;观察鱼的摄食与活动情况,适时调整投饵量;检查水位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注换新水或改良水质;检查鱼沟和鱼窝是否有塌陷堵塞,及时疏通。
5.4 病害防治 每15天用生石灰全田泼洒一次,每次使用量按水体计算为25g/m3。在发现病情时,及时向当地水技人员报告,诊断后对症下药。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翌年中稻插秧前4月至5月捕获上市,捕捞时将稻田中的水缓慢排干,让鱼通过鱼沟聚集到鱼窝,然而在鱼窝内进行捕捞。
7.1 结果 平均亩收获草鱼396尾,成活率79.2%,规格215g/尾,重量85.14kg;鳙鱼17尾,成活率 85%,规 格 156克/尾,重量2.65kg;鲢鱼24尾,成活率80%,规格 135g/尾,重量 3.24kg;鲤鱼35尾,成活率70%,规格248g/尾,重量8.68kg。合计亩收获大规格鱼种472尾,平均成活率78.67%,总产量99.71kg,产值1305元,成本732元,获利573元。
7.2 分析与讨论
7.2.1 长期以来,武平县因培育苗种的池塘少,大宗淡水鱼苗种无法满足当地成鱼养殖需求,大多需从江西、湖北、广东等地调进,运距远、质量差、疫病传播风险大、成活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当地水产养殖户。本技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季中稻田资源优势,在秋春闲置时间开展大规格苗种培育,不但能有效提高稻田产出率,改良稻田肥力,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当地苗种来源的困扰,促进渔业健康发展。
7.2.2 该技术采用简易的田间工程,重点在田埂必须要稳固和能保正常水位达30cm以上,对坑塘式稻田应尽量挖掘深水位的优势,保正有更高的水位进行养殖。沟、坑多为临时性措施,主要作用一是确保干旱时田中有水;二是让苗种有躲避水鸟的空间;三是便于投喂和捕捞。沟坑因种稻时淤泥回填,每年需重新进行清理。
7.2.3 稻田养鱼因水位浅,水位水质变化较大,同时受外围敌害生物影响较大。巡田注换新水,捕捉水蛇和驱赶水鸟是重点工作。从养殖情况看,平均成活率仅78.67%,并非因病所致,而是受生物敌害侵袭造成的损耗。
(通联:364300,福建省武平县永平畜牧兽医站,1508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