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朱丽娅
一、肠炎病
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蟹摄食不振,行动缓慢,轻圧肛门,可见黄色黏液流出。
流行情况 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
防治方法 投喂新鲜饲料,治疗时外用溴氯海因全池泼洒1次,并在饲料中拌入内服药,每天一次,连续3天。
(二)颤抖病
病原:迟钝爱德华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及病毒等
症状蟹:行动和摄食缓慢、精神不振;发病后期,蟹趴在岸边水草上,失去摄食能力,浑身发抖,不久即死亡,故被人们称为河蟹“抖抖病”。病蟹肝脏坏死,螯足抱在口腔前,步足环起,站立不稳,不易翻身,发生阵阵抖动。有的肝脏呈黄色、油状、略带白色,口器中有大量茶褐色液体。有的肝脏呈灰白色、臭蛋黄状,体内有无色液体,有的伴有鳃水肿。而处于蜕壳期的蟹发病时,表现为蜕壳无力而死亡。
流行情况:5~10月份,高峰期8~9月份,水温23~33℃。
防治方法:放蟹种前对池塘彻底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以预防为主。治疗用银翘板蓝根散。
(三)烂鳃病
病原:弧菌、产气单胞菌及迟钝爱德华菌
症状:蟹鳃丝腐烂多黏液,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局部溃烂,鳃丝有缺痕,病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鳃已失去呼吸功能,导致死亡。
流行情况: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
防治方法:改良水质和底质进行预防。治疗时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复方氟苯尼考1个疗程。
(四)聚缩虫病
病原:聚缩虫
症状: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附着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
流行情况: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用硫酸铜0.25~0.6mg/L全池泼洒。
(通联:430077,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