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山西空管分局 管 翔/文
航空气象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民用航空活动的安全、正常、效率,其宗旨决定了航空气象是和航空公司、空管指挥、机场运行紧密结合的。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班量的迅速提升,航空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不断对机场气象保障部门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准确掌握用户的实际所需,改变不合时宜的服务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服务机制,主动迎合用户的运行需求,是民航气象服务单位的当务之急。根据工作要求和需要,近几年笔者持续对太原机场的航空气象服务用户开展需求调查并编制报告。调查内容涵盖复杂天气保障、气象服务手段、沟通机制等,调查范围包含航空公司、空中交通管制以及机场部门。通过调查积累了一定量的一手资料,同时结合日常实际气象运行保障,梳理总结了一些关于航空气象发展和努力方向的想法,希望能为提升航空气象服务品质有所参考。
由于自身运行各有特点,或者不同时间段的关注点不同,用户对航空气象服务的需求内容是具体的、多样的、变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象服务最终是通过气象情报的提供来实现的。由于安全和航班正常率的要求,用户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内容上要求越来越细致,时间要求上越来越精细。如由于航空公司落地标准的限制,飞行机组对于沙暴、尘暴的预报要求加以区别,而不是笼统地预报沙尘暴;不同机组在不同强度降水的落地标准不同,对于气象人员精准地观测和预报大、中、小雨提出了挑战;塔台管制员由于要选择起降跑道,对地面风的变化尤其敏感。因此,对地面风向显著转变的预报成为预报员攻坚克难的方向。另外用户对预报的时间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机场部门由于涉及到机坪跑道吹雪,对降雪的起止时间预报很关注,并且要求误差在1~2小时以内;管制用户由于指挥中涉及到盘旋绕飞、返航备降,要求气象部门提供准确的雷暴、大风等重要天气的起止时间、重要变化等。
以往的气象服务往往采用与用户面对面的方式,并以电话、传真辅助。由于航班量的激增,现在再采取这些服务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运行需要,用户更倾向于接受自动化、智能化的服务,气象服务要向自动化、网络化、易用性方向发展。
以天气讲解为例,采用视频讲解结合气象网络的方式,使得讲解内容能够清晰、生动的展现在用户面前,而且不受人数、地点的限制;以前的机场天气警报往往需要预报员通过电话逐个告知用户,现在通过警报发布网,能够快速在用户接收终端上显示警报内容并发出声音提醒;以前管制指挥主要采用电话连线的方式掌握天气实况和预报,费时且环节多,现在管制席位上均安装了自动观测系统、天气雷达显示终端,管制员自己可以快速方便地了解目前的本场天气状况,并且通过增强气象情报告警系统,管制员可以通过站点的不同颜色(红色、黄色、绿色)迅速判断全国各机场不同时段(实况、2小时趋势预报、9小时机场预报)的天气变化趋势和对飞行的影响程度。
按照民航气象标准,基本气象服务产品包括9小时、24小时机场预报、天气实况、机场警报等,但现阶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很多因运行实际需求而产生的气象服务产品。
如华北空管局各气象台开始尝试制作发布RVR预报、终端区预警等直接满足飞行管制需求的气象产品;太原机场气象部门HUD保障中面向管制增加了RVR350米、450米的趋势预报发布阈值。又如向航空公司配载、机务提供地面温度、气压以及除霜的气象情报服务;针对机场用户增加确保廊桥安全的特订地面风告警通报服务;甚至空管技保部门导航站雷电预警、后勤部门冬季低温预警也成为气象特色服务内容。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都表明航空气象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也完美诠释航空气象因用户而变的服务理念。
目前气象情报的提供以满足用户体验为导向,一改以往电码报文为主服务用户的状况,形式、方式趋向多样化。除了日常TAF、METAR电码形式的报文以外,气象部门可以提供明语方式的机场天气预警、图像形式的雷达拼图、视频方式的天气讲解、红绿灯软件方式的全国机场天气监控、电话方式的通告提醒等形式多样的气象服务产品。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等渠道建立天气服务群,每日发布24小时天气预报和机场天气警报。针对管制用户特点,气象单位尝试在管制大厅建立气象服务席位,为进近和区域管制部门、流量部门提供即时气象服务,为管制指挥提供迅捷、方便的现场服务。
1.气象、管制两个融合的需求
为进一步发挥气象预报在管制指挥中的作用,实现气象与管制融合发展,2020年民航局空管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管制与气象融合提高流量管理工作质量的相关文件。目前管制对气象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管制员需要提升气象产品的解读应用能力,如对自观雷达以及气象报文、预警的解读能力;天气对管制运行的影响需要贯穿于空中交通管理的始终,大到运行协调机制,流量战略、战术决策的宏观理念,小到每一架航班运行的微观管理,要做到将气象信息与航空管制运行紧密结合;气象信息集成与管制运行决策系统的相融合。
2.中小机场和通用航空气象服务的需求
中小机场、通用航空机场目前存在值班力量紧张,值班制度、业务规章、设备资料和应急不完善的问题。如太原尧城机场未引接民航气象情报信息终端,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气象通信链路,缺少通用航空气象预报业务和服务平台,保障人员主要通过互联网上的气象网站获取各种气象资料和产品,气象人员配备缺少相应的规范要求,气象人员培训缺少有效的途径。
3.气象培训的需求
在一些诸如航班换季的重要时间节点,航空公司、管制部门往往邀请气象技术人员开展所需的气象换季培训。培训内容一般涉及到基础气象理论、本地天气特点以及常用气象设备的操作和解读等。随着大量新产品的推出,如何让用户更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些气象产品,使之效果最大化,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随着气象决策在运行中作用的提升,用户对气象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用户越来越重视常用的气象设备如气象自动观测系统、雷达、云图等设备的正确使用,掌握设备运行特点和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对如何正确解读获得的气象信息也有迫切要求。
以小看大,通过对太原机场航空气象用户需求调查结果的分析,气象部门应该从以下方面不断提升工作质量,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是不断提升气象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三基”建设、资质排查、完善天气会商制度、提高培训效果等多方面入手,夯实气象服务工作基础。
二是加强气象探测设备建设。通过建设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风切变探测系统、平流雾探测系统等先进等探测工具,确保气象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天气的变化,洞悉天气的熟悉万变。
三是形成与用户的良好沟通机制,掌握用户需求,保证航空气象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和措施的有效性。如笔者所在的气象部门通过协议签订与驻场各气象服务用户保持联系、与管制单位成立联合小组,典型复杂天气后开展气象管制联合复盘,每年世界气象日开展与用户的座谈,雷雨季节与用户开展协调会等。这些措施能够保证气象部门与用户沟通顺畅,及时了解用户所需。
四是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首先,气象单位应建立从用户角度评价气象预报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体系,如尝试让用户参与预报准确率的评定,借鉴雷雨评估经验,让用户关心的天气预报提前量、起止时间偏离量等关键指标成为衡量气象预报质量的标尺。其次,根据用户需要开发新的、符合用户使用体验的预报产品和服务,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开发提高转化能力,确保航空气象信息成为飞行、管制、机场运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将最有价值的气象信息集成到航空运行决策系统。再次,通过开展不同岗位间交叉培训(如预报员参与模拟机训练)、复杂天气联合复盘等手段,逐步培养气象保障人员建立与用户一致的保障情景意识,为提供及时、有效的航空气象服务打好基础。
五是借助空管系统人力、业务、资源上优势,开展对中小机场和通用机场的气象保障支持。如在培训方面,空管气象单位可在新员工培训、换季培训、专题培训、规章培训、设备培训等方面开展支持,也可针对中小机场出现的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在业务上,可依据具体规章进行指导,协助进行设备维修、维护。在应急协作方面可利用空管气象部门在制度、设备上的优势,弥补中小机场应急资源和能力的不足。还可通过建立天气咨询和联合天气会商机制,互通信息,共享资源。
随着航班量的快速增长和民航运行品质的不断提升,航空气象用户(包括飞行、管制、机场等)对航空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迫切要求航空气象服务因势而变。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并主动适应气象用户的真正需求是提升服务品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