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艺灵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从地理形态看,中国除了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还拥有绵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临海而居的少数民族先民就依托海洋植下了有别于中原黄土文明的海洋文明之萌蘖。魏晋以降,随着汉民族的陆续移民,沿海省份的海洋文明得到持续的发展,孕育出了中国独有的海洋文化传统。“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从这个角度看,厦门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特区城市和海丝战略支点城市,有着相当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尤其是有许多具备海洋地理、物产和文化方面的优越性并独具地方特色的小渔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化特区城市建设的飞速推进,厦门渔村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标准看,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实现乡村振兴的远大目标看,却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发展范式转型的迫切需求。如何利用渔村的地理优势、物质基础和渔村文化传统,通过新思维、新路径、新举措拓展厦门渔村发展的新格局,当是厦门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在实地调研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以小嶝为例,拟对厦门渔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海洋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厦门地处闽南核心区域,其海洋文化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渔村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促进渔村文化产业发展是渔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渔村文化产业,即基于渔村文化和渔村发展的文化产业,包括以下两类:一个是文化产业,农民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如报纸、书籍、电影和电视;二是文化事业,生产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产品。”[2]
厦门渔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考量聚焦在海洋民间信仰、闽南民居遗产保护、文旅开发、闽南渔俗文化产业链完善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小嶝是坐落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东南沿海大嶝镇的一座海岛,面积仅为0.88平方公里,是我国离金门最近的岛屿,离金门最近距离仅1 600米左右,素有“鸡犬之声相闻,民俗风情相同”[3]的说法,小嶝自古与金门是一家,历史积淀了金嶝深厚的文化,具有“地缘、血缘、人缘、文缘、商缘、神缘”[4]的渊源。小嶝地属闽南文化圈,海洋文化氛围浓厚,与金门的民俗文化互相传播,形成独特的金嶝海洋文化风俗。在2014年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最美田园”评选中,小嶝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并被农业部认定为“历史古村”。
海洋民间信仰是海洋文化中的精神文明部分,厦门渔村的海洋民间信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风狮爷”是金门和闽南特有的镇风辟邪物,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百姓把“风狮爷”放置在建筑物的门口、屋顶上或者村落的高台等处,用来避邪镇煞。“风狮爷”的造型是狮首人身,形成时间不可证,但据推测,其造型应是由寺庙门前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狮子是森林的百兽之王,狮子的形象自古被当成辟邪招福的象征。为抵抗风灾,古代百姓结合狮子与风伯创造出狮首人身的“风狮爷”。
小嶝历史上曾隶属金门县管辖,金门一年中有九个月刮东北风,风季带来沙土,海岛上缺淡水,需从陆地上引进,海岛居民以捕鱼为生,靠天吃饭,恶劣的生活环境让古代海岛居民信仰自己想象出来的图腾——“风狮爷”。从清朝开始,金门居民就已设立镇风的辟邪物来镇风驱邪。据统计,金门现存的“风狮爷”共有68尊,其中金沙镇41尊、金宁乡8尊、金湖镇13尊、金城镇6尊。福建省海峡五缘研究会理事、翔安民俗专家张再勇说:“以往大嶝好几个村庄都有风狮爷,但是很多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目前大陆地区仅大嶝存有两尊风狮爷。”[5]厦门的“风狮爷”在整体数量和密集程度上远不及金门。金门地区至今仍保留对“风狮爷”极其浓厚的海洋民间信仰,而小嶝的“风狮爷”海洋民间信仰已逐渐淡漠。厦门的其他海洋民间信仰,例如“玄天上帝”“水仙尊王”“爬水仙”等也存在同样情况。
“社会的生活文化无不在建筑空间中发生,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6]闽南特殊的气候造就其独特构造的红砖文化建筑,这些闽南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不可再生,属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的建筑遗产,也是游客们前往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小嶝为例,小嶝一年四季天气湿热、多台风、多雷雨,古时人们顺应气候变化,经过不断改良创新、精心设计,建造出结构独特的“九架厝”。飞檐翘背的“九架厝”属于闽南特有的红砖文化建筑,由条石墙基、红砖砌筑壁体、曲线后脊、红瓦屋构成主体形象,具有典雅优美的造型。“九架厝”格局精致实用,总体格局是由大厝加上大厅和天井一共有九间,因此称为“九架厝”。“九架厝”的尺寸要求严格,大厅的宽度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丈五尺一,一种是一丈五尺三。“九架厝”的外观一致,但内部构造不同,有的是单进式,有的是二进式,有的是三进式。除具有独特的构造外,“九架厝”装饰也奇特雄伟,建筑细部装饰精细巧妙,燕尾脊、穿斗式木构架、人物故事组雕,非常气派。“九架厝”屋顶小,建筑面积多在160平方米以上。
从文化角度看,小嶝闽南传统民居以“九架厝”为主,代表闽南文化,现存70余座,主要集中在前堡村,以邱葵故居保存最为完整。邱葵故居建于元初,明清两代又经过多次修葺,公元1473年邱葵裔孙邱浚返乡祭祖为邱葵故居挂匾——“理学明贤”,现为供游客游览的景点和居民们拜祭的奉祀祠堂。除邱葵故居外,多数“九架厝”和其他传统民居在小嶝上几乎被荒置。大多数传统民居作为仓库堆放闲置物,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砖瓦残缺,装饰脱落,一副凋零破败的景象,毫无美感可言,严重影响小嶝的整体形象和游客旅游兴致。
纵观厦门整体渔村建筑风貌,普遍缺乏规划。以小嶝为例,岛上既有旧时建的以“九架厝”为主的闽南传统民居,又有现代陆续兴建的新洋楼。新洋楼的建筑样式虽大体一致,但外观上未能统一,使小嶝整体建筑风貌较零乱,缺乏规划,处于无序状态,与小嶝旅游前景不相符合。
渔俗文化是指发生在渔业地区的民间风尚习俗文化,“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文化传承”。[7]近些年,厦门已成为国内一个极具海岛风情的旅游城市。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简称“厦门休闲渔业展”)于2008年首次举办,通过12年的成功举办,以其市场曝光和品牌推广的实效性而得到了业界的肯定。2020年11月22日至24日,第十三届中国(厦门)休闲渔业博览会举行。博览会期间还同期举办“第五届中国休闲渔业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美丽渔村·渔乐中国”。未来休闲渔业将成为新一轮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将为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随着厦门旅游行业的火热发展,小嶝逐步被规划为休闲度假渔村。小嶝的渔业历史悠久,海产丰富,每年七八月份,小嶝都会举办一些渔俗活动。例如,2014年7月12日至8月3日,小嶝休闲渔村举办第三届海岛帐篷旅游节,此次活动以露营为媒介,是融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户外赛事于一体的大型户外节庆活动。该活动包括家庭钓鱼赛、沙滩排球、篝火狂欢、露天电影、海观日出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还有针对不同人群举办的家庭主题派对、毕业致青春、七夕手牵手等主题活动。每年11月份,小嶝都会举办“紫菜文化旅游节”,游客可亲自下海体验渔民生活,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达人参加此项活动。但看似红火的渔俗文化活动背后缺乏一条真正有序的产业链,活动单一,无后续配套活动,因此逐渐失去市场。小嶝在进入夏季的6—10月份是旅游旺季,其余7个月均为淡季。小嶝的渔俗文化活动也相对集中在旺季,淡季缺少活动。
渔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渔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促进渔村文化产业发展是渔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厦门的渔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有历史造成的因素,也有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因素。
“同陆上民间信仰相比,海洋民间信仰具有更多的即时性和全时性特点,对于以海为生的民众而言,这种源于复杂地理环境和特定生存空间的信仰也更具有一种现实感。”[8]厦门渔村随着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纯粹靠海捕鱼的渔村发展成为休闲渔村,渔业已不再是渔村最重要的产业,相反旅游业成为渔村得以发展的支柱产业。例如,“风狮爷”曾是小嶝的海洋民间信仰,随着渔村渔业的没落,专业从事渔业的渔民大量减少,村民对乞求风调雨顺的神灵信仰也逐渐淡化,转向信仰保佑生财的财神等。
现代新型便捷的建造方式是厦门渔村闽南传统民居衰败的重要原因。现在全国各地包括小嶝在内兴建的房屋多为西式洋房,不再考虑建造结构较为复杂的传统民居。以小嶝为例,村民不再兴建“九架厝”为主的闽南传统民居,一方面,以“九架厝”为主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构造较为复杂、工艺精美,需要工艺高超的工匠进行设计、建造,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民间建筑手艺逐渐失传;另一方面,西式洋房结构较单一,建造工艺简单,可依照土地面积大小建造大小适宜的房屋,楼房高低也可依照具体需求建造。与此同时,随着小嶝休闲渔村的定位,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支柱,渔村民宿多依托于村民自家房屋,西式洋房可设置大量房间作为民宿,而以“九架厝”为主的闽南传统民居结构和格局固定,无法拓展空间。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村民选择兴建西式洋房更为简单实惠。
厦门渔村的渔俗活动看似红火,但持续效应短暂,缺少科学化产业规划,没有因地制宜,未能将渔村古老的渔民风俗和丰富的海产品向纵深发展。以小嶝为例,小嶝拥有丰富的海产品,但海产品的加工工艺仅停留于原始加工,很多海产品例如紫菜、各种鱼类加工仅限于晒干,产品单一,品相不良,包装简陋,甚至没有包装。落后的海产品制作和加工导致小嶝的海产品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且简陋包装难登大雅之堂,多数游客不会将其作为旅游厦门的伴手礼馈赠亲朋好友。
从海洋文化视角出发,立足厦门渔村自身的特色,以小嶝为例,整合利用现有条件,积极鼓励当地老百姓参与,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文旅资源挖掘、闽南民居遗产保护和闽南渔俗文化产业链完善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厦门渔村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立足点仍然是文化,尽管是以经济性质的产业面目出现,但要求文化性的创造和提升,根本的作用轨迹是以文化发展拉动经济发展升级,而不能是首先着眼于其短期经济效益”。[9]文创不是简单模仿和粗制滥造,以厦门鼓浪屿为例,鼓浪屿上的文创产品,与其他旅游景点同质化程度高,缺少原创性。“小题大做”,让文创产品贴近生活,在实用、美观的同时富有文化韵味,这正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厦门渔村文创产品一定要具有地域性、独创性。以小嶝为例,当渔村“风狮爷”海洋民间信仰逐渐淡漠时,金门“风狮爷”文创却成为其文化创意产品的一个代表。金门“风狮爷”文创将本属于民俗信仰符号做得精、深、透,将“风狮爷”结合台湾本土文化和传统艺术做到尽可能大的拓展。小嶝应积极举办相应的“风狮爷”海洋民间信仰历史讲座和宣传,修复和兴建相关的“风狮爷”建筑。同时,汲取金门已有经验,组成一支优秀的专业研发队伍积极开发“风狮爷”文创产品,创造出具有小嶝特色的“风狮爷”文创产品。从研发和创作上,杜绝抄袭模仿和简单粗制滥造,为小嶝渔村文化产业发展增加至关重要的一个砝码,并带来切实的经济收益。
西式洋楼虽构造简单、建筑方便,但从文化层次方面村民兴建的新洋楼多缺乏文化韵味,同质化程度高。厦门渔村多数定位为休闲渔村,旅游业是其渔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认识传统民居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在科学的开发规划指导下进行合理地开发”。[10]以金门和翔安的吕塘村为例,现存大量的闽南传统民居,红砖文化区建筑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客流。小嶝的70余座闽南传统民居,属于建筑文化遗产,应切实进行保护,并投入专款专项进行修缮和还原,鼓励和资助村民兴建“九架厝”等闽南传统民居,规范渔村建筑,形成整齐、有特色的建筑群落。此外,由政府策划、出资,本着自愿原则,将村民的闽南传统民居进行部分回收并修缮,同时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将闽南传统民居出租给个人经营,进一步推动小嶝旅游事业发展。利用古建筑原有样式,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返璞归真,做出有特色、有韵味的民宿旅游事业,这势必成为小嶝未来民宿发展的一大热点,也必将给其旅游业创收再添新高。
渔俗文化“是发生在渔业地区的民间风尚习俗”[7],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与旅游业发展有密切联系。厦门渔村的渔俗文化需要深层次的开拓和发展:(1)虚心向国内外学习,大胆更新观念,积极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拓宽各种投资渠道,同时发掘民间资金,全面展示渔村的渔俗文化、渔乡风情和渔业生产方式,扩大其文化影响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真正“引进来”“走出去”。(2)鼓励多方投资,建立渔俗文化园地,向游客展示渔民古老的生活和作业方式,让游客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其中。暑假期间,渔村可组织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渔村的渔俗文化和风味。
以小嶝为例,在海产品的生产经营上,小嶝应依托大嶝对台市场的优势,将自己优质、丰富的海产品卖出小嶝,卖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小嶝应形成一套科学产业规划,一部分人负责生产,一部分人专门收购,一部分人则从事加工和包装,另一部分人应在宣传和销售上下功夫。小嶝海产品不能仅停留于简单加工、随意叫卖、粗陋包装,要使小嶝的优质海产品作为代表厦门的旅游特产销售给来自全国、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打造小嶝渔俗文化完整的产业链。
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2019年11月23日厦门发布《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厦门建设成为“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战略目标。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将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小嶝这样一个承载海洋文化的具体主体为例,从海洋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小嶝的民间信仰、传统民居及渔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厦门渔村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分析,并通过文创设计、政策谋划、宣传推广等方面寻找厦门渔村发展的特色,为将厦门建设成为中国美丽海洋的典范城市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