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玲,曹永春,鲁 琳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2206)
动物生产学作为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养猪学、养禽学、养牛学及养羊学,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畜禽的各种现代养殖方式和管理模式, 更重要的是掌握畜禽饲养的新技术、新方法,获得适应当前行业需求的实用饲养管理技术,具备服务企业的基本技能。 为倡导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北京农学院对动物生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模式探索。 笔者以养牛学课程为例,探讨动物生产学的教学改革思路。
目前的养牛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方法不灵活、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无法满足新时期对畜牧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有:一是目前教师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课程兴趣不足,另外,现代养牛业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更新,教师照本宣科,必然跟不上形势;二是传统养牛学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较少, 造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应用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差,与畜牧专业人才需求不能很好对接; 三是考核方式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 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与国家关于高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差距。
2.1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应该根据新形势下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其次,调整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知识,补充养牛学发展的新理论和前沿技术。 养牛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知识体系来源于生产,技术和理论的更新会不断推动生产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侧重大学生对新型养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首先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理论,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由于教科书的修订需要一个过程,无法做到及时更新,比如关于初乳的概念, 部分教科书中仍将初乳定义为产后7 d 内分泌的乳汁。 事实上,犊牛采食初乳最重要的是利用其中的免疫球蛋白(IgG)获得被动免疫,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因此,应该饲喂犊牛高质量的初乳,其中至少包含50 g/L 的IgG[1]。然而,牛初乳中的IgG 会发生变化,随时间的延长急剧下降, 不充足的IgG 摄入以及初乳质量较差,都会导致犊牛被动免疫的失败[2],犊牛出生后24 h 内检测血清中IgG 含量低于10 g/L 即诊断为被动免疫失败。 IgG 的吸收在犊牛出生24 h 内是最有效的,因此,应该在母牛产后至少6 h 内给犊牛饲喂2~4 L 初乳, 而且饲喂量应该根据初乳的质量来定,提供至少200 g 的IgG,以使犊牛血清中的IgG 浓度高于10 g/L[3]。 由此,对初乳的概念建议修订为奶牛分娩后第1 次分泌的乳汁,而第2~5 次分泌的乳汁称为过渡乳。目前,国内大型奶牛场常采用在犊牛出生0.5 h(最迟不超过1 h)内饲喂4 L 初乳,出生后6~8 h 内再次饲喂2 L 初乳,随后逐渐转为饲喂常乳。 实践证明,断奶前死亡的犊牛中50%以上是因为没有及时获得母源抗体,或者是获得的初乳量不足导致[4]。 教师要将以上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而不是照搬教科书。
另外,关于犊牛饲喂干草的技术,也是随着研究的发展理论不断更新,并影响犊牛饲喂的应用。如早在1897 年就有关于犊牛饲喂干草的研究;1950 年的研究中推荐哺乳犊牛供给干草,以避免犊牛采食垫草等异常行为,降低犊牛腹泻发病率,促使瘤胃体积增大;1956 年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瘤胃上皮组织发育的成分主要是挥发性脂肪酸(VFA),而VFA 主要是由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的,与干草关系不大。该研究增加了人们对犊牛饲养中颗粒料饲喂的重视程度,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建议给哺乳期犊牛饲喂干草;到了21 世纪初,科学家研究发现给断奶前和断奶后的犊牛日粮少量添加干草是有利于犊牛生长发育的, 改变了对干草的固有认知;2018 年美国的一项调研发现, 当地有43%的牧场是给犊牛提供干草的;近年的大量研究发现,少量饲喂干草能够促进犊牛的生长和发育, 干草的使用有利于维持犊牛瘤胃稳定的pH 值[5]。 目前,越来越多的牧场重新为哺乳期犊牛提供干草。由此可见,养牛学的教学需要随着科研的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2.1 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 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6]。混合式教学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 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发生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且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强调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7]。 笔者在养牛学课程教学中利用“雨课堂”教学软件,实现课前推送预习课件PPT、课堂同步PPT,并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各种测试题, 课后推送作业及视频教学资源,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应用弹幕互动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弹幕匿名回答教师提问,答题时少了顾虑。可以多人同时发送弹幕,课堂互动活跃,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利用“投稿”和“随机点名”等方式,提高学生听课的专注度。 总之,“雨课堂”能够记录学生的签到情况、 课堂互动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可以作为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授课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雨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款互动式智慧教学工具, 能够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迅速而便捷的沟通[8]。
2.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实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技能、 技巧的一种方法[9]。 养牛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授课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分享实践经验, 针对养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提出解决方案, 由此激发深入探讨的兴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0]。比如,在介绍犊牛饲养管理的单栏饲养或犊牛岛饲养新技术概念时, 先抛出“为什么提倡犊牛单栏饲养?”这一问题,让大家分组讨论, 在此基础上讲解补充。 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分享犊牛混合饲养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抢食造成的采食不均, 体格强壮的犊牛会欺凌弱小犊牛,影响其采食量;犊牛有相互舔舐的癖好,有的犊牛腹泻后尾部残留粪便,其他牛会去舔舐,造成卫生隐患,影响全群犊牛的健康状况。学生观看犊牛饲养过程的视频,兴趣浓厚。案例教学法结合生动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2.2.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平台,建立班级微信学习交流群,不定期推送奶牛和肉牛生产资讯及行业动态; 充分利用慕课资源以及网络视频资源等, 扩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11]。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课, 根据课程涉及的一些先进技术及热点问题设计不同的专题, 让其在课堂上进行PPT 专题汇报。 学生按组汇报,分工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PPT 的制作及演讲,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打分。 PPT 汇报的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制作水平、演讲技巧以及回答问题等几个环节。汇报结束由教师引导全体讨论, 以实现对知识的扩展并加深理解。 该授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将登上讲台作为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通过以上训练,不仅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现场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4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教书育人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结合教书和育人, 把德育与智育联系起来。 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政治思想引领方面均衡用力,要重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12]。在理论知识授课时将思政教育穿插其中, 在讲授养牛学课程的基础上,加强思政育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实验课、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动物安全生产关乎民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肉蛋奶。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对老一辈动物科学工作者敬业情怀以及现代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介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要素体现在不同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 实践教学的加强与拓展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其进入生产岗位的实操能力?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例。其次,根据需要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北京农学院具体做法包括加强与现有养殖企业北京市奶牛中心延庆基地、 怀柔安格斯种牛繁育基地以及北京房山窦店恒升牧业科技公司等企业的联系, 在养牛学课程实习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到养殖场实践的机会;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利用已有的平台,大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牛精英计划”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牛精英计划”项目于2011 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启, 目标是建立在读学生与养牛产业相关单位的纽带,将专业学习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与当今社会需求对接的培养计划,为现代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搭建平台, 培养牛产业未来之星[13]。竞赛开阔了学生眼界,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同时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扎实专业理论学习。在养牛学课程教学实习环节中,邀请国内知名企业的技术总监、高级主管、业务精英等到校开展交流讲座, 介绍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以及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 并针对高新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未来的就业形势等主题展开探讨。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占比,增加了牛肉肉质评定方法等内容,配合动物生产学教学改革, 购进测定肉质pH 计、色差仪、嫩度仪和持水力测定仪等设备,为开展更多的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条件,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4 考核方式的完善与革新 如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打破以往以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方式的单一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比例, 包括实验操作以及养殖场实践能力的评价。 其次,增加课程思政的考核。 针对养牛学课程的特点,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理论课的考核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包括课堂测试、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小组PPT 汇报成绩等,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监督, 避免出现期末集中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现象。 另外,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等内容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目标包含专业考核和德育评价两方面。
通过对养牛学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与探索,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动物生产学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