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武,刘宏胜
(1.会宁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会宁730700;2.甘肃省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会宁730700)
小麦是甘肃省三大粮食作物之一[1],在产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粮食的供给安全[2]。在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生育期内频繁面临的自然条件胁迫导致其产量低而不稳[3]。选育抗旱、高产品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耐旱广适丰产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7 号(品系代号:05052-2)是2016 年审定定名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多年来示范种植均表明,甘春27 号具有抗旱、抗病、抗倒、早熟、耐瘠、稳产、成熟落黄好、适应性强等特点[4]。在甘肃中部旱地种植试验中发现,甘春27 号平均株高70 cm,折合产量达1 587.98 kg/hm2,明显高于本地品种西旱2 号[5]。因此,将新育成的耐旱广适丰产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7 号引入生产实践,配套以优化的栽培措施进行示范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对改善当前甘肃省春麦区旱地春小麦品种单一及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总结了2016—2019 年在甘肃省中部地区及邻近省份春小麦种植区甘春27号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成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甘春27 号进一步的推广提供参考。
种子质量是良种推广工作的关键,为防止甘春27 号品种混杂退化,保持其原种特性,使其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在会宁县六十里铺村建立原种繁殖基地19 hm2,生产原种6.25 万kg。其中,2017—2018 年繁殖甘春27 号原种9.33 hm2,生产原种3.18 万kg;2019 年繁殖原种9.67 hm2,生产原种种子3.07 万kg。采取统繁统供方式,保证了甘春27 号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种子供应,减缓了甘春27号品种混杂退化速度,从而充分发挥出良种的增产潜力。
2016—2019 年开展了播期、密度、施肥、覆盖方式、全膜覆土穴播、茬口、宽幅匀播、全免耕防缠绕和抗盐碱等栽培技术优化试验。通过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宜甘春27 号的丰产栽培技术,稳步提高了示范区甘春27 号的单产水平。在会宁县八里乡、会师镇、甘沟镇及定西团结镇、香泉镇、临夏永靖红泉镇建立示范点共11 点次,其中建立百亩示范片4 个,进行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示范面积106 hm2,平均产量3 842.7 kg/hm2,增产13.6%。
通过集成技术的示范,提高了农民对甘春27 号的认知度,有效保证了品种大面积推广的顺利进行。2016—2019 年累计示范推广甘春 27 号新品种13.05 万 hm2,平均产量 3 704.4 kg/hm2,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2%,增产小麦籽粒396.9 kg/hm2,新增总产值8 312.75 万元,新增利润6 910.64 万元。
为完成推广任务,根据委托单位与主持单位签订的合同任务,实行项目任务分工承包责任制,做到了任务明确,各负其责。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指导。
为确保种子质量,延长品种寿命,在会宁县六十里铺和八里乡前后建立了2 处原种繁殖基地。原种的统繁统供,为甘春27 号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优质供种基础。
甘春27 号在甘肃白银、定西、临夏,宁夏西吉、固原,青海大通、湟中等地示范推广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及带动作用,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技术路线,用实际情况教育农民,使农民充分掌握了良种的丰产栽培技术,认识了良种的增产作用,以良种的丰产实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推广,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加速了新品种示范推广的进程。
注重技术培训,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育科学种田的典型和带头人,从而带动良种的推广。采取定期宣传、集中培训、深入农户指导及和农民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培训12 期,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达600 人(次),印发优质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7 号简介和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等技术资料3 100余份,提高了农民对甘春27 号的认知度及相应栽培技术的掌握程度,有效保证了品种大面积推广的顺利进行。
甘春27 号优质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示范推广,给项目实施地区带来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但实施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一是资金支持力度较少。二是农民对新品种的认知度不高。因此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从而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顺利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