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福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中的时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1]。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每个生命的发展将更加全面、自由和充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不管是在革命斗争年代还是在执政治国时期,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丰富和实践探索。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历从理论丰富到实践推进的艰难探索、从初级探索到高级发展的螺旋上升、从零散单向到全面多维的系统完善、从自发共性到自觉个性的多元发展、从中国人民到人类命运的开放担当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探索规律。
马克思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主要体现在理论原创性上,而理论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在马克思系列著作中,他从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多方面展开,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容,并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通过改造社会关系入手,充分发展生产力,并充分重视发挥教育的作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首次转化为实践,紧密结合当时俄国具体国情以及所处的历史时代,着力于有计划、有步骤探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宁首次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成员”的任务,并提出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学校改造,重点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从理论方面,无论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纵观这一系列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在探索人的全面发展中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定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中国社会变革中人的发展;二是与时俱进,围绕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不断丰富人的发展理论。在实践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跨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西藏则直接从农奴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纵观当时的中国,人的思想总体呈现封闭而又多样的特点,人的发展极具复杂性、差异性。针对这些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人的发展实践中面临着更加复杂和艰巨的任务,从唤醒民众意识到争取民族独立,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从改革开放前的建设探索到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再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人的发展更加具体、生动、高质、全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平均寿命、物质生活、健康水平、精神面貌、文化素养等方面呈现出巨大进步,正是得益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理论丰富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在推动社会变革发展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社会文明程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以及个性解放等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而对需求的满足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关于人的需求发展上,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类。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ERG理论——即人们存在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呈现出人的需求的满足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发展的趋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站在广大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同时,逐步推进人的发展进步,总体上呈现出“争取独立解放——探求温饱——建设小康——不断富裕”的螺旋上升趋势,体现人在发展中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上升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自由全面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较为’自由全面到‘更为’自由全面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着,这一过程就没有止境。”[3]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于民族独立和解放,推翻三座大山,争取人的政治自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从制度上实现人的完全平等,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此后,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虽然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在改革开放前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总体未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腾飞。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人的全面发展探索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人的需求上以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为重点;二是在人的思想上强调又红又专、德才兼备;三是在人的教育上致力于努力推动德智体的和谐统一;四是在人的劳动上提出了要促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并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有利探索符合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党中央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形势做出准确判断。随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中国改革开放宏图随之展开。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探索,在人的物质需求层面提出要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体性价值范畴,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价值诉求。[4]邓小平指出:“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人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5]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核心因素是关注人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把人的发展推上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第一步就是“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人的全面发展上遵循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的发展逻辑,充分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状态。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把第三步发展战略具体化,提出“到2010年左右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到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规划,要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人的全面发展探索达到更高层次和水平。
党的十四大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推动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并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加生动的诠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关注人民获得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系列重要论述都充分体现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站在更高的视野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更高的层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因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及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反映在人的全面发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总体体现为从零散单向、逐步探索到主动适应、不断丰富,再到全面系统、逐步完善的系统发展过程。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探索人的全面发展从内容维度上还未形成系统。例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注重民众思想启蒙,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群众路线的思想开始萌芽,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则更加重视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做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6]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败日本侵略战争、争取民族独立是这一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任务。到解放战争时期,横亘在中国人民发展面前最大的障碍则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内战和独裁。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领导广大人民从温饱、教育、个性发展等多维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逐步进行探索。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适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邓小平同志虽没有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思想,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出独特贡献。他明确地把广大人民的共同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中, 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终极价值目标。[7]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发展;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增强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激发人的主体意识;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凸显尊重知识和人才。江泽民同志比较全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性,明确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认为人的发展也应当体现“可持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性。江泽民同志还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四位一体”同步展开,体现了系统思维。胡锦涛同志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人的发展将更加全面、自觉、协调和可持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因为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体现了对发展更深层的本质认识,强调自觉的发展体现了重视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强调全面发展更加系统地综合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政治与道德、心理与生理、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突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未来长远发展等协调推进;强调可持续发展则把人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凸显了人既是目的也是关键变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提升到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政党的初心和使命。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的重要命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政党的初心使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体系,在新时代以更高站位、更远战略来阐释谋划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还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就业工作摆到更为突出位置,完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演绎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一切发展的生动局面。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0]在开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征程中,党将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中,破解发展难题,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继续探索、完善更为科学、系统、全面的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寿命、能力、学习、兴趣、文化、情感、教育、职业、保障等多方面维度。这些维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人民对自我发展表现为被动、自发状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发展也呈现出“水涨船高”式的自然进步,例如平均身高、人均预期寿命等;另一类是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追求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性格、爱好等需求实现更全面、更多元的自我发展,例如幸福指数、价值感等。
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重视激发旧中国民众反对封建礼教,唤醒人的意识,倡导独立自由人格和个性解放。毛泽东同志也重视人的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提出:“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11]在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压迫中,他更是提出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追求政治自由中解放人的思想,从而实现“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的发展呈现更加多元的需求及更加个性化的趋势。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判断,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来看,也是党中央从人的发展的更高视野和更高层次需求审视中提出来的。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就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之江新语》中提到:“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12]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更是强调每个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都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13]。可见,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是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在温饱、小康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个性发展的重要维度,体现在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重视、占比更高、内容更加多元。进入新时代,每个生命个体对个人发展更加自觉,对个人信仰、兴趣、爱好等更加关注,对个人长期职业发展更具规划性;对住房改善、食品安全、生活节奏、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高,对生活理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高质量的需求更加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从“有没有”过渡到“好不好”上。同时,我们也在应对5·12汶川地震、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的事件中,见证了党对人民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深刻践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和平、求大同的淳朴心胸与愿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把传统民本思想传承创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更是一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是一个核心要素,无论是“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传统美德,或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中华人文精神,都充分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向性。
除了关注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还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4]。在面对人类减贫、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全球重大公共事件中展现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积极推动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众多国际双边、多边交往活动,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聚焦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命运走势,为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提供了现实参考和重要方式。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援助就从未停过。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16]中国对外援助坚持不带任何政治条件,主要对象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尽管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仍然慷慨解囊为几内亚等国人民提供粮食援助,并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派出5万多人支持赞比亚铁路建设。2011年中国发布《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阐述了对外援助资金、方式,涵盖关乎民生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一般物质、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重点关注受援国民生和经济发展,努力使援助更多地惠及当地贫困群体”[17],由此推动其他国家人民发展。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提出了明确的共同利益观、人类文明观、新的发展观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向100多个国家进行援助,积极开展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和世界人民一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在探索人的全面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一系列的发展规律,为人类发展提供借鉴经验,也为下一阶段更好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带来深刻启示: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与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相结合,尤其要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总体上应符合本国社会发展阶段特点;三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多维推进、螺旋上升、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从而不断实现个性解放和发展;五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全球课题,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特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伟大创举和必由路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0-5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3]陈新夏:《人的发展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光明日报》2017年9月18日,第15版。
[4]刘向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7期。
[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1页。
[6]《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8页。
[7]徐 春:《邓小平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独特贡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7页。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
[10]习近平:《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21年2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783.htm,2021年5月18日。
[11]《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1页。
[12]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50页。
[1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页。
[14]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4页。
[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39页。
[16]陈燕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5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1年4月21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1-04/21/content_2615780.htm?trs=1,2021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