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亮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引言:当前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各领域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影响深远,未来将会在高等教育技术方面有着长足的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将致力于人才培养,在创新教育形态的同时,实现科技研究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多维度发展。
图1 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大致框架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发达国家已经将人工智能摆在国家战略的位置,我国也在2017 年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各省市纷纷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繁荣发展。高校也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编制了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为人工智能领域内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基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理念,明确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核心,围绕国家发展方针与社会需求,承担起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职能。分析人工智能背后的经济管理问题,成立人工智能管理研究院,抓住社会对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特点,整合校内资源,引进专业人才,同时与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创建人工智能学院,培养该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自身的转型与发展。
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要素,也是决定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依托相关学科展开,学校开设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专业,或者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目前人工智能教育集中于双一流高校,学校依靠计算机与自动化等学科进行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和多学科具有交叉融合的特点,所以学校在创建人工智能学院时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如中国石油大学立足于“特色学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理念,从本科二年级中选出20 名优质学生,对其进行本博一体化培养。西南交通大学围绕交通领域创新“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创建人工智能方向的班级,侧重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科人才[2]。
部分高校已经与人工智能领域内的企业搭建了合作关系,人工智能学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创建,比如腾讯、百度等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态势良好。产学合作模式下,校企落实了协同育人的发展理念,支持企业参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使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的建设更加健全,未来高校应建立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创新课程体系。
实现人工智能领域内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这是高校履行自身科学研究职能的体现。高校在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内容:(1)注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驱动力。学校在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聚焦领域内前沿问题,以人工智能和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为发展契机,建立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围绕相关核心技术展开研究,比如对“智能交通”“智能冶金”等领域深入研究,满足各领域的智能化发展需求。(2)加强人才引进,推动科研队伍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需要依靠人才,应加强高端人才储备与人才梯队建设,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团队的建设。(3)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应重视国际间交流合作,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人工智能国际交流中心;山东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依靠“2+X”的运作模式建立了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高校应注重人工智能学院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创新拓宽人工智能发展渠道。
人工智能学院的“落脚点”就是向社会提供智能化服务。高校将人工智能推动社会经济服务作为价值取向,并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工智能学院重视产教融合和产学合作,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与企业一同创建人工智能学院,甚至用企业的名字冠名,比如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可见校企合作研发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2)依靠人工智能实现社会治理。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法律和安全等问题,高校肩负着社会服务的职能,在倡导人工智能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提升其向社会治理服务的水平。比如西南政法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法学院与法律研究院,以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为目标。(3)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应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实现人工智能与地方发展需求的对接,比如苏州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了交大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这种政校共建的人工智能学院将有效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服务[3]。
必然性指的是客观事物联系与发展符合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指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过程可能会出现不确定的趋势。在高校内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并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可分析人工智能学院产生的必然性。外因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求,内因为学校自身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需求。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推动下,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自身就有着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在拥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的同时,还能培养智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是学校转型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学校设置人工智能学院,专著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此满足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需要。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不仅要突出“共性”,还要体现“个性”,在体现不同人工智能学院设置的共同之处的同时,还要彰显不同学院的创新特色,通过采取错位发展的方式适应不同行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实际上,“共性”和“个性”之间是有着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的,这也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通过采用共性和个性结合的方法看待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使具体问题得到具体分析,明确学校内不同人工智能学院的发展方向,保持各自的发展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倾向。
在共性方面,人工智能学院的设置应重点突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致力于科技创新研究与社会服务,这与学校基本职能相一致。高校必须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硬件条件,这类学校多为双一流高校,有着优势学科与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需要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双方之间保持着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关系。
在个性方面,高校创建人工智能学院不能盲目,应立足于本学校的发展特色,找到人工智能和学校之间的契合点,拓宽人工智能创新渠道。目前多数高校都是围绕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于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将人工智能与新工科建设相结合,坚持走个性化发展道路。比如西南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以智能交通为发展方向;天津师范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教育领域内人工智能创新为发展方向。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讲,“肯定”的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的导致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之间属于对立且统一的辩证关系。学校内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就要把握好这一辩证关系,立足于实践层面创建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在服务于国家与社会方面是可以被肯定的,各学校之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学校必须联合实际,立足于学科特色创建人工智能学院。但也有学校只是将原本的学院更名,实际上不具备人工智能发展的条件,这种只是随波逐流的最终只会被社会淘汰。
由此可见,学院建设应当坚持“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态度,在正确对待人工智能带来价值的同时,正视其可能遇到的风险,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社会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应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的应用,同时要基于“否定”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消除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结: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人工智能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与学习方式,人类社会正式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这将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高校创建人工智能学院,加强科技创新,致力于人才培养,目的在于人工智能战略的落实,应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在肯定人工智能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以审视的态度关注技术发展的隐患,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专业优势创建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