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的解决:PBL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05 03:42魏红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娃娃教研案例

魏红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要珍视游戏带给孩子们的价值。随着幼儿园对游戏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组织游戏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园近些年新入职的教师比例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相对于幼教发达地区较落后,教师对游戏设计与组织能力普遍不足,对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分析能力较弱,导致幼儿园各种游戏活动表面上开展得热热闹闹,实则出现多种“假”游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研团队针对游戏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给予专业、有效的指导。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学习理念和模式,其强调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鼓励学习者通过沟通、讨论、合作、决策以解决问题。PBL强调的围绕问题进行探索,与教研活动中的以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研讨的理念不谋而合。在PBL理念指导下,我园开展的教研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问题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研讨流程,解决教师在游戏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幼儿游戏的质量。

一、问题呈现——案例聚焦,挖掘区域游戏中的真问题

研讨前,教研组进行了案例收集,筛选、整理出四个具有典型性的游戏案例,组织教师们进行现场诊断。

案例1:不能洗澡的洋娃娃。在娃娃家,教师投放了一批新的玩具,其中有一套换装洋娃娃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玩之前,教师开始认真、仔细地向孩子们介绍换装洋娃娃的玩法:“这几件分别是洋娃娃的外套、裙子和睡衣,你们每天都可以根据具体时间段给她换衣服;这些是娃娃的书包,你们可以让娃娃背着书包去阅读区借书,记得书包里不可以放一些脏的物品……”孩子们照着教师的要求,每天给玩具娃娃换衣服、带娃娃去逛街……重复游戏。一次,多多将娃娃放进了脸盆,想给她洗澡。老师看到后马上制止说:“这样会弄湿娃娃的衣服,娃娃也会坏掉的。”过了一段时间,娃娃就静静待在了角落,被孩子们遗忘了。

案例2:只会“滴滴”的二维码。在晨谈活动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近期对二维码购物很感兴趣,于是就决定在娃娃家的商铺中添加了一张“二维码”,让幼儿感受二维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很感兴趣,纷纷抢着用手机模型扫码购物,嘴巴里还模拟出“滴,你的付款已经成功”的声音。可是玩了一段时间,商铺的“老板们”不愿意了,说并没有收到打过来的钱,还是要收现金。二维码成了一个摆设,孩子们对此失去了兴趣。

案例3:闻不到香味的猕猴桃。在“丰收的季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产生了兴趣。正好娃娃家中有各种各样的仿真蔬菜瓜果模具,为了使用方便,教师就将其投放在美工区,引导幼儿观察与创作。活动中,孩子们在观察蔬菜水果造型的同时凑近去闻,发出了质疑:“这个水果怎么一点都不香啊?”“这个猕猴桃也是假的,真的上面有细毛,你看这个上面是光滑的。”他们纷纷讨论起来,很少有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绘画上。

案例4:琳琅满目的种养区。中二班在向阳的走廊开辟了新的种养区,老师让家长配合孩子们的喜爱带来想要照顾的动植物。家长们热情高涨,没过几天,该区域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还有多套护理工具,动植物混合放在一起,琳琅满目。在后期的种养区游戏中,老师只是让孩子简单观察,他们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也渐渐失去了探究的动力。

二、问题分析——集中研讨,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上述案例是我园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于是大家各抒己见,集中指出了问题所在,代表发言整理如下。

师1:我认为案例1中的教师并没有建立科学的儿童观,也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去支持他们进行娃娃家游戏。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出现过多主导幼儿游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开展游戏时经常出现的情况。

师2:案例1中的教师看似在向幼儿进行细致的说明,支持幼儿的游戏,实则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已经违背了幼儿的游戏意愿,让游戏变得急功近利,失去了本色。

问题总结1:游戏主体偏移——成人主导取代儿童主体

師3:在设计与开展幼儿游戏时,我们要基于儿童的视角、考虑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但是,仅仅这样就够了吗?我觉得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否有价值同样重要。如果一个游戏虽然够热闹,但是没有促进幼儿的发展,这种游戏就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所谓的“假游戏”。在案例2中,该教师善于抓住孩子们近期的关注点,在娃娃家中加入“二维码”的元素,但是随着游戏的开展,“二维码”给孩子带来了哪些体验?又促进了孩子的哪些发展呢?

师4:这个问题在案例3中也有体现,我认为孩子们对该绘画活动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师提供的绘画素材上。该教师希望提供的素材能给予幼儿更多的审美体验,但是他却忽略了幼儿的审美体验是来源于其与生活环境的真实互动。

师5:案例3中的教师能注重区域间材料的相互利用,也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但是,她却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绘画素材对幼儿的感官刺激是不一样的。幼儿通过触摸真实的蔬菜叶子、观察叶子的脉络、细嗅水果的香味,能获得不同的感官体验,这些体验也都会呈现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让他们的作品变得充满趣味。而这些体验是仿真模具无法提供的。

问题总结2:游戏体验缺失——表面化体验代替真实性体验

师6:案例4中种养区的材料表面看上去很丰富,有各种动植物、多种探究工具,但动植物摆放的位置不合理,也没有按照其特征进行分类、分区,所以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探究价值,支持不了幼儿对动植物的游戏探索。

师7:我认为各班种养区的创设都大同小异,缺乏层次,可供幼儿观察的内容指向不明确,有些探究材料的提供显然是脱离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

问题总结3:游戏材料混乱——形式化材料替代发展性材料

教研主持人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并非真正来自孩子,但却为孩子所“喜爱”的游戏,这些游戏大都是教师设计的。在游戏中,教师常常掌控着节奏与进程,幼儿则成为被动游戏者。游戏的材料常常琳琅满目,但是形式化的材料占主导,幼儿并没有通过游戏材料获得深度的体验,造成幼儿始终机械重复游戏,直至对其彻底失去兴趣。但是,这就是我们开展游戏的真正目的吗?真正的游戏是幼儿自发、自选的,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它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能促进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学习品质、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实践中,往往会忽略幼儿游戏的价值与特征,以上案例中呈现的问题是我们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三、问题解决——头脑风暴,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集中研讨中,教师们发挥了群体的力量,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大家继续头脑风暴,结合自身开展游戏的经验,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代表发言整理如下。

师8:我相信很多老师已经具备“儿童是游戏的主体,是游戏的主人”的教育观念,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背道而驰”,导致教育行为与理念相脱节。我认为,案例1中的教师应该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布娃娃装饰的玩法,自由和同伴创设游戏情境,促进游戏的开展。

师9:在设计游戏环节时,我们不但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更要思考该游戏对于幼儿有哪些发展价值。在娃娃家中,经常能看到孩子们用自制的纸币购买物品,但买卖双方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具有发展意义的互动。其实,商品交换的过程是发展幼儿数理思维的重要契机,孩子们能通过钱币的收取掌握简单的数字加减,这就能将幼儿的生活体验与其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通过一个假的二维码让幼儿被动体验。

师10:真实的体验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案例3中的教师完全可以把我园户外种植区的水果、植物提供给孩子们体验、观察。或者直接将他们带出幼儿园,在田野间、在树林里进行游戏,大自然会帮助孩子们积累真实、丰富的经验,从而使其与绘画素材产生共鸣。

师11:种养区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能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与探究,了解自然与生命的关系。我认为在自然角中,教师应该预先和幼儿进行交流,了解幼儿想要照顾的动植物,这样就能避免大家一窝蜂都带来同一种动植物。然后,按照动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分区摆放,让孩子了解同类动植物的共同习性。接着,教师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制订指向明确的观察计划,并引导幼儿自主设计观察记录表,让幼儿参与到自然角的管理中,以增加孩子的探究热情。

教研主持人小结:南师大虞永平教授在论述“什么是儿童观”时提出:儿童作为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支撑其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切实尊重作为精神存在的儿童。在开展与设计游戏时,教师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了解儿童的内心所想,允许儿童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權利。同时,教师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半径为活动空间,提供真支持、投放真材料,使儿童获得真体验、促成真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研模式使我园开展的教研活动更具目的性和指向性。首先,教师们能够发现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其次,教师间能够围绕共同的问题进行研讨,激活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从而推动幼儿园教育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娃娃教研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