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基宁
说起钱谦益和柳如是,流传最广的大概是“水太凉”的故事,虽然故事的真伪有待考证,但钱谦益投降苟活是事实,柳如是坚决反对、自杀报国也是事实。大时代的巨变给这对身份本就悬殊的老夫少妻带来了思想的分歧和感情的破裂。
按一般人对柳如是的理解,她既然是如此性情刚烈和狂傲敢为之人,又如何能与钱谦益把夫妻关系糊弄下去呢?然而,事实却是,从1645年到1664年,鼎革易代后的20年,柳如是与钱谦益从貌合神离变成了生死相随,钱谦益撒手人寰后一个月,柳如是也香消玉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两人之间的巨大离隙最终得到消弭?
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60岁的钱谦益顶着巨大的世俗压力,迎娶了24岁的江南名妓柳如是。
柳如是的生命最终定格在47岁,因此24岁名副其实是她的人生中场。这一年,她完成了身份上的重要转变。在人生的上半场,作为“秦淮八艳”之一,她是名满天下的名妓,是恃才傲物的才女。嫁人之后,她只剩下一个身份——名士夫人,而这个身份,正是她前半生梦寐以求的。
婚礼当天,有人甚至朝着迎亲的婚船扔石头以泄愤。按说,晚明时名士狎妓成风,金屋藏娇的不在少数,为何偏偏文坛领袖钱谦益迎娶柳如是,会遭到如此大的非议?原因是钱谦益并不是以娶小妾的方式,而是以类似娶正房的“匹嫡”,迎娶了出身烟花柳巷的柳如是。在多数读书人看来,此行为是“亵朝廷之名器,伤士人大夫之体统”。所以,这桩婚姻从一开始便奠定了底色,钱谦益对柳如是当然是宠爱有加,而柳如是则在男女之情以外,多了一份“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
回望柳如是的前半生,“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恐怕是她最为深切的感慨。万历四十六年(1618),柳如是出生在浙江嘉興,本名杨云娟。幼年遭遇家门不幸,她先是被卖到名妓徐佛家做养女,后又被转卖到吴江退休高官周道登家中,成为家养的歌舞之婢。聪慧的她很得老爷的宠爱,老爷常将她抱在膝上,传授艺文。但她的专宠很快惹来其他姬妾的嫉妒,有人诬陷她和男仆私通,她因此被逐出周府。
孤身一人四处漂泊,最终流落娼家的杨云娟,身世着实可怜,但经历了徐周二人的调教,此时的她已具备求生的伎艺。她取的花名颇为动人:名爱,字影怜,特别是“影怜”二字,出自李商隐的“对影闻声已可怜”,非常符合她当时的形象。虽然改了名姓,流落娼家,但她行事倒也不遮遮掩掩,甚至还挂出了“故相下堂妾”的招牌,增加自己名气的同时,不忘羞辱周家一把。
就这样,因为娇艳脱俗、才气过人,杨影怜渐渐有了名妓的光环。虽然是风尘女子,但她并没有屈从于命运的摆布。身在青楼,她反而获得了当时普通女子不敢奢望的自由——能自主选择和自己交往的对象。当然,这些对象其实是所谓的“恩客”。有一次,一位徐姓的浪荡公子哥,用重金托鸨母求见杨影怜。见面后,徐某倾心不已:“久慕芳姿,幸得一见。”杨影怜不觉失笑,徐某便说:“一笑倾城。”性格旷达的她又大笑,徐某又说:“再笑倾国!” 杨影怜大概是觉得对方太肤浅,突然发怒,叫来鸨母说:“得金多少?乃令此俗人见我。”让其退还酬金,鸨母自然不肯,于是她剪下一缕头发给徐某“以此偿金”,对方竟欣然接受。
让杨影怜遭受第一次情伤的是宋徵舆,他的形象颇符合一般人想象的负心少年。两人年龄相仿,初次见面,宋徵舆来早了,他急切地想要登船相会,杨影怜还没起床,耍起小性子让人传话:“宋郎先别上船,若真是有情,跳到水里等吧!”正是彻骨寒冬,痴情少年二话不说当即跳水,杨影怜又喜又怜。
然而,少年情浓难持久。动摇的原因也许很多,不过有一条很关键——和名妓交往必然会遭遇父母压力,宋徵舆被太夫人劈头盖脸一阵痛骂,与影怜关系顿时就生疏了。恰好此时,官府要清理“游妓”,杨影怜满心期望找到一个好归宿。没想到宋徵舆支支吾吾地说:“那你就到别处避避风头吧。”
倘若是其他女性遇到负心郎,必然是梨花带雨。但杨影怜却异常生猛,她拿刀怒砍古琴,七弦俱断,让宋徵舆惊骇万分。虽然与宋郎就此一刀两断,不过杨影怜交往的文士圈子并没有改变。当年,“云间三子”宋徵舆、李待问、陈子龙都和她有过或浅或深的交往,而其中影响最大甚至改变其人生走向的无疑是陈子龙。
无论从才学、人品还是事迹看,陈子龙确实是人中龙凤。而杨影怜最终能工于诗词,从创作技巧到精神世界,都受大她10岁的陈子龙影响极大。她的第一本诗集《戊寅草》也是陈子龙亲自作序、帮助结集出版的。杨影怜对陈子龙的倾慕是全方位的,她甚至为他写过一篇《男洛神赋》。
但娼家的身份标签让杨影怜与心仪之人的交往落入了一种死循环,宋徵舆给不了她的,陈子龙也给不了,结局只能更为被动和惨烈。陈子龙家中不光有高堂,还有妻妾,与杨影怜交往时,他还没有子嗣,这更引发了一家老小的极大不满。有一种说法是,两人最终分手是因为陈子龙的正妻张氏带领家人打上了门,到“别院”羞辱和驱逐了“可怜人”。
离开陈子龙后,接连受挫的杨影怜似乎不再冀望得到男人的怜爱,她决定再次改名,和自己的过去告别。于是,一个叫柳如是的女子妩媚而来。
崇祯十三年(1640)冬,一叶扁舟造访常熟拂水山庄,一身儒士打扮的柳如是投了一封署名为“柳是”的名帖。起初,钱谦益命人推说自己不在,然而,他读了随名帖一起递来的诗后就心念大转,忙问门房来者何人。当得到“儒生”的回答后,钱谦益更是疑惑不解,便亲自寻找访客之船,于舟中得见“则嫣然一美姝也”。
后人确有怀疑,这是不是钱柳二人的初见?钱谦益又当真能从诗中读出“女儿心意”?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柳如是的诗词他是熟悉的,因为此前两人有过“诗文神交”。
垂杨小苑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陵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西湖八绝句》其一)
这是柳如是的诗中后世流传最广的一首,“桃花得气美人中”更是传世佳句。当年,这首诗曾让钱谦益赞叹不已,他还特地和了一首: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陵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最后一句原封不动地引用不说,前三句则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柳如是才华的赞许和欣赏。“草衣”指的是草衣道人,是钱柳二人共同的朋友,钱谦益正是从其口中听到了柳的诗句,“柳隐”也是柳如是的曾用名。
事实上,二人虽素未谋面,却因为诗文互相欣赏。柳如是曾有过“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的豪言,钱谦益听了大喜过望,公开回应称:“今天下有怜才如此女子者乎?吾非能诗如柳是者不娶。”如此看来,20多岁的柳如是敢于大胆主动地追求一位垂垂老矣的文坛领袖,其实已有相当的铺垫和把握了。
离开陈子龙后,柳如是还有过几段不称心的男女之情,生过几场病,已然心生美人迟暮之感。内心虽有不甘和迷茫,但她的心气颇高,一定要嫁给才高八斗的士大夫。然而,宋郎、陈郎的失败过往让她清醒认识到,年轻男子在宗族压力下根本无法做主,只有那种在家族中具备绝对话语权的长者,才能给她安全感。
果然,对她一见倾心的钱谦益只花了10天时间就在家中盖了座新房,题名为“我闻室”,如是我闻——当然是为了切合柳如是之名。按说,钱谦益此举已有金屋藏娇之意,但在钱家住了一个多月后,柳如是却抽身走了,原因未见记载。不难猜测,让柳如是躬身在我闻室中做个小妾非其所愿,即便对方是文坛领袖。随后,有大半年时光,柳如是刻意避開与钱谦益见面。
最终,钱谦益以“匹嫡”的方式迎娶了柳如是,尽管遭天下人讥笑,他却满不在乎。在他看来,“柳才色无双,小星不足以相辱”。婚后,两人更像一对诗友。也有记载说,柳如是写诗的功力甚至让钱谦益这位文坛领袖甘拜下风,所以也常常让她代自己迎客酬答,令来访之人为之倾倒。钱谦益戏称她为“柳儒士”,并常常夸耀“此我高弟,亦良记室”。这分明就是当年赵明诚向别人展示李清照的词句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感觉。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风云变幻,钱柳二人或许能成为后世歆羡的神仙眷侣。然而,一场考验不期而至,不但让两人产生了巨大分歧,更让外界对两人的形象和评价彻底两极分化。
顺治二年(1645),清兵大举南下。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钱谦益,身为东林党魁和文坛宗师,竟然选择了降清。这让江南士人感到愤慨和丧气,而最不能接受的人,是柳如是。
此前,钱柳二人同游金山古战场,柳如是推崇击鼓抗金的梁红玉。清军南下,柳如是劝丈夫舍生取义,但钱谦益面露难色,于是,她投水自尽,后被拦住。此后,柳如是的刚烈、其投水报国的气节成了士人们的向往。从明末到晚清,数不清的画家、文人热衷于画柳如是小像,看似文人的绮思艳想,实质却是他们故国情怀的体现。
钱谦益降清后,被任命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此次北上“降将皆有家属相从,独柳如是留白下(南京)”,可见夫妻二人已貌合神离。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颇值得玩味。就在钱谦益在新朝供职时,柳如是另寻新欢,而且闹得沸沸扬扬,以至于钱谦益的儿子怒而报官。按说,钱谦益儿子报官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柳如是还是钱家人。但钱谦益得知此事后却怒骂其子:“谓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钱谦益确实大节有亏,知道枕边人对他不齿,他哪里还有资格要求对方守节?事实上,钱谦益在京城只待了8个月便告假还乡了,说到底,降清是为苟活,他确实也不堪晚节不保、名声受辱。
顺治三年(1646)回到江南后,钱谦益在两年内两次被捕,原因都是反清。头一次是因为山东起兵,但完全查不出他曾参与的证据,他很快被释放。第二次被捕,据说是因为老朋友黄毓祺起兵反清前曾在钱家住过,钱许诺出钱帮他招兵买马。事实上,清兵入关后的前几年,降臣因反清流言而被捕是普遍现象。
钱谦益的第二次被捕颇为凶险,黄毓祺确是其好友,两人的关系众所周知,黄起兵谋反,钱谦益很难脱罪。关键时刻,钱谦益拿出给黄的回书侥幸逃脱。原来,黄确实曾遣人去钱谦益处取款,但钱却因害怕泄密,回书拒绝了。虽然被释,但此次入狱,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财力上,都对钱谦益损耗极大。
患难之中见真情。他在《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的序中记述:“河东夫人(柳如是)沉疴卧蓐,蹶然而起,冒死从行,誓上书代死,否则从死……”此事之后,钱柳之间的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彼此间建立了生死相依的信任。而钱谦益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写下那句悲凉感慨的诗:“恸哭临江无孝子,徒行赴难有贤妻。”(《和东坡诗第》)危难时刻能与他患难与共的少妻,已成了年近七旬的他唯一的精神支柱。这一年,柳如是刚好30岁。钱谦益为人的操守重新回到她的底线之上,她的态度也因此大变,如今她一心维护钱谦益。
顺治四年(1647)四月,被捕入狱40多天后,钱谦益终于获释。就在钱出狱后没多久,陈子龙反清事败被捕,押往南京途中投水殉国。柳如是的家国情怀深受陈子龙影响,忧思国事,胸怀天下,因而才有了后来的《剑术行》《岳武穆祠》《于忠肃祠》等壮怀激烈的名篇。当年,柳如是投水求死,钱谦益答应她日后要反清方才罢休,而今两人是否已找回共识?
有说法认为,钱谦益是受到柳如是的主导,才做了一系列反清的人格救赎之事。笔者认为,这未免夸大了柳如是的作用。作为士林领袖,晚来失节,钱谦益的内心毫无疑问日日处在自责的煎熬中。况且当时,有两股抗清的力量和钱的关系都非同一般,郑成功、瞿式耜都曾是他的门生,清廷对钱自然也有所猜忌。所以,他在降清后起心动念再反清,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
那么,钱谦益到底何时反清的呢?柳如是在其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从目前的史料看,至少钱谦益在两次被捕时都没有反清的实际行动。但从黄毓祺派人提款之事看,钱谦益的反清心志在至交好友中不算秘密,只是对来者持谨慎态度。一贯以知兵自许的钱谦益更愿意做大战略规划。顺治六年(1649)七月,钱谦益派人送密信到广西,向永历朝的首辅、弟子瞿式耜提出了“楸枰(棋盘古称)三局”计划,即永历帝的西南之师北上占领巴蜀之地,顺流而下夺取江南,再挥师北方,克复北京。
在这盘抗清大棋局中,他曾计划策反一些拥有兵权的清军降将来扭转不利局面。为此他曾与反清义士黄宗羲数次会面,想策反当时的台州总兵马进宝。黄宗羲是顺治七年(1650)来到拂水山庄的。这次会晤,二人到底谈了什么,后人不得而知。不过黄宗羲临走前一夜,钱谦益提着灯笼到他床前,赠以七金,只说是内人柳如是的意思。
后世借此判断称,这恰恰证明了柳如是是推动钱谦益由降清转向抗清的决定性人物,所赠的七金是抗清的活动经费。事实上,古人假借他人之名赠金,实属正常。而且当时抗清形势严峻,很多事情钱谦益无法出面,多是以柳如是的名义行事。
顺治十一年(1654),郑成功和张名振联军再入长江时,钱谦益曾有较大动作。一方面,他让柳如是散尽家财,“尽橐”资助神武伯姚志卓。可惜,姚志卓最终战死在崇明城下。另一方面,在“娘子绣旗营垒倒”的诗句下,用注明说了柳如是曾直接代表自己去张名振的舟师犒军。当时钱谦益已73岁,难以承受舟车劳顿,柳如是俨然成了他的代言人,替他做一些秘密联络工作。
顺治十六年(1659)四月,郑成功以23万大军、8000艘战船北伐,取瓜州、镇江,进逼南京城下,这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钱谦益又一次派人去劝降马进宝,马进宝虽未反正,但总算是按兵不动,让郑成功的舟师顺利通过长江口,进军南京。此前,瞿式耜已慷慨赴死,永历政权岌岌可危。郑成功最终功亏一篑,标志着“楸枰三局”计划彻底失败。
“濒死不死,偷生得生。绛县之吏,不记其年,杏坛之杖,久悬其胫。此天地间之不祥人。”钱谦益80岁时,其族弟欲为他征集庆寿诗文,他以这句自我评价苦笑着拒绝了。显然,此时的他已知道,晚年试图掩盖自己的大错,所花的心血与努力最终将付之东流,自己终将以变节的耻辱被历史盖棺定论。
康熙三年(1664)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撒手人寰。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生时不能见复国,死后还难逃家难。柳如是嫁入钱家20多年,一直掌握钱家经济大权,这在钱氏族人看来不可容忍。因此,老头子一死,争夺家产的斗争随即爆发,钱氏族人聚集百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等,语言不堪,当面凌辱。一生任侠的柳如是竟被宵小之辈逼到人生绝境。
柳如是把闹事的钱氏族人请来盛筵款待,酒酬耳热之际,她聲称要去后楼取财物。过了良久,她都没有出来,等大家心生疑惑上楼探视时,才发现她早已上吊自尽,并在墙上写了一行大字:“并力缚饮者而后报官。”原来,此前她已密召至亲忠仆关紧大门,备好绳索,等她投缳自尽,至亲忠仆便可把这帮恶人捆起来送官,告他们“家主新丧又迫死主母”之罪。就这样,柳如是以一死了却钱氏纠纷,保住了钱谦益这一房的家业。
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被赞为“遣词庄雅,用典适切”,然而,她留给女儿的遗嘱却全用白话写成:“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柳如是一生的所作所为争议不断,唯有最后这一死意外得到了满汉朝野和后世的一致肯定。和她狂傲任侠的性格相比,男性社会似乎更赞赏她的这个结局,因为这更符合他们对女性价值判断的一贯窠臼。
经此一事,据说钱家后人对柳如是尊崇有加,《新世说》中记载,钱谦益的独子因此“哀之,为用匹礼,与尚书合殡某所”。但这种说法不符合真实。钱柳二人的墓至今留存在常熟虞山脚下,钱谦益及其儿孙的墓在一处,50米开外,柳如是的坟孤零零地卧在山坡上——钱氏族人最终没让出身卑微的柳如是入葬钱氏祖坟。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柳氏的小坟包历经300多年风雨侵袭而不倒,显然有赖于后人旺盛的香火。如今,每年仍有络绎不绝的人来此凭吊,敬她的操守、才艺和人格。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