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艳永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处,云南 曲靖 655000)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指明道路[1]。对于时代大学生而言,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锤炼其使命意识,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将“四个自信”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这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本文将重点对“四个自信”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
“四个自信”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坚定“四个自信”离不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这是完善“四个自信”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根植于“四个自信”沃土,从“四个自信”理论体系中汲取动力和源泉,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素质。可以说,这两者是互相依存、不断推动的关系,它们共同促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爱国主义其本质是个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态度,包含个体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拥护和对社会进步所肩负的使命感[2];而“四个自信”则包括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容,要想从根本上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就必须要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最终的实现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坚定“四个自信”离不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践行“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以此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坚持初心、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因此,为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必须要塑造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意识,以满腔热血投入到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去,提升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度。
从“四个自信”中提取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首先,从理论维度来看,“四个自信”从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制度、理论等四大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全方位的解读,为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成为大学生爱国教育的理论指南。有助于加深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深度,为爱国教育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指导;其次,从实践维度来看,“四个自信”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无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建立一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现实方案。因而以“四个自信”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定能有效强化时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实现其爱国情怀塑造,为个人发展及国家昌盛提供助力[3]。
由于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不足,导致其思想深度相对不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一方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看,主体教育内容主要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涉及“四个自信”的教育内容较少,导致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缺乏理论层面的深入理解,难以唤醒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大学生成长在物质资源丰富、社会发展迅速的和平年代,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了解较少,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发展的曲折和艰难不甚了解,因而对“四个自信”很难感同身受,更无法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加以践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利于其更好地进步和发展。由于大学生对于“四个自信”理论认知不够深入,从而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理论根据和现实指导,不利于唤醒大学生使命意识和爱国热情,也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自身进步。
首先,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特别是西方鼓吹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四个自信”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不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塑造。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快文化、快消费的时代背景下,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驱使,使得不少大学生虚荣心较强,崇尚物质和金钱,他们的政治觉悟较低,对于爱国主义缺乏热情,相对精神层次和文化品位不足。这样错误的文化视野和心理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个人价值实现和自我价值认同,难以将个人理想付诸实践,更无法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大学生对于“四个自信”的认识以及爱国情感培育,从根本上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推进[4]。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是“四个自信”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缺乏多维度、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也不利于大学生长远发展。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进行传统教材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四个自信”理论解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认知,但是由于教育形式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提升思想境界,也难以真正实现爱国情怀培育。与此同时,缺乏校园软文化塑造、缺乏多元化的爱国主题活动等,因而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过于传统,缺乏新媒体技术的渗透和使用。目前互联网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各种内容,但是从当下的教育来看,缺乏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诸如微信、线上平台、app等,导致学生难以从网络上接触到有效资源,进而也很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充分提升其爱国情怀,难以实现“四个自信”教育的落实。最后,从教育主体来看,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而家庭和社会等并未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没有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因而不利于打造多方共管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很难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认同,无法有效实现其政治素养提升。
深入推进“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把握“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这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保证。
首先,立足中国时代发展,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目前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科技信息不断进步,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前进中的动力之源。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坚定“四个自信”,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对于国家发展现状及核心竞争力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坚定“四个自信”,并以实际行动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次,认清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认识到中国对推进全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诸如“一带一路”倡议便是实现推进国际各国合作共赢、相融相通的举措,也是中国为解决全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5]。这一方面突出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展现。因此,要坚定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引导大学生从理性视角认识到“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其政治素养,唤醒其爱国热情。最后,展开关于“四个自信”的系列化理论教育,让大学生从理论高度对于“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进行理解,以此来更好地提升爱国教育实效。总之,“四个自信”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既要求学生立足实践进行感性认知,还需要进行系列化理论学习,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来有效地帮助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立足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认知特点,来强化“四个自信”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首先,从大学生的认知特征来分析,目前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思考能力,因而在推进“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要重点对“四个自信”的理论形成、作用机制、理论体系、实践步骤等内容进行层次化教育,提升教学过程的说服力,从而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化解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回顾历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丰功伟绩,到新中国成立迄今的繁荣富强,再到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无一不是“四个自信”的生动诠释,也是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动力之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视角,对于“四个自信”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大学生深刻认知“四个自信”,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其次,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来看,目前随着多元化潮流的不断涌现,不少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主义、物质主义,同时猎奇心严重、喜爱标新立异,这些错误的行为和思想都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四个自信”的教育,深刻剖析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源,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对此问题进行化解,不断唤醒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大学生朝着良性、健康的角度迈进。最后,立足当前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四个自信”教育,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情怀的培植。一方面,用形象、接地气的语言对“四个自信”进行生动诠释。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话语转换,运用绘声绘色的言辞来吸引大学生关注,使之乐意听、记得准,能很好地起到宣讲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注重教育内容的筛选和创新,尽量选择故事性强、说服力强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以便加深学生对于“四个自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
“四个自信”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必须要开辟多元化教学渠道,打造多方联动的教学格局,让教学效果真正得以有效提升。具体而言,要实现教育形式的有效创新、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推进教育活动、发挥家校社会协同共管的育人效应。
首先,注重教育形式的有效创新。一方面,要将“四个自信”与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各类主题活动、典型事例、重大事件展现出来,借助于理论宣讲、活动宣传等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加深大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在实践中有效践行[6]。另一方面,将“四个自信”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学校官网、学校社团等方式加以宣传,营造积极向上、和谐互动的校园软文化,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提升。其次,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推进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线直播、视频拍摄、移动客户端、抖音、微博等方式,打造“四个自信”新媒体培养矩阵,开设专门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引导大学生参与线上讨论,从而更好地加深对于“四个自信”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积极打造线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并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提升大学生综合政治素养的关键所在。最后,发挥家校、社会协同共管的育人效应。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各主体的力量,实现“四个自信”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确保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真正贯彻“三全育人”的核心主张,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维开展、无缝对接,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并在日常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新时期“四个自信”教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来推动大学生综合政治素养提升,使之更好地走向成功。为了最大化地取得教学效果,必须要立足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认知不足、多元文化冲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更好地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