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差小明
(西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2)
当前人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彝族古歌作为彝族先民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传承至今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历史记录作用与艺术魅力,为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彝族古歌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除了文本记录以外,口述史记录也是重要的传承方法。口述史因其体验性和亲历感,有着其他历史记录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过于主观,难以采信的问题。对口述史进行研究,让传承者坚持“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原则与操守,以一定的规范和流程展开口述史传承,推动彝族古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光大。
口述史对于当前民众来讲,并非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通过自身理解来解释口述史。可见口述史是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的。关于口述史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有国外学者认为,口述史是使用访谈形式将口头传承的记忆或者历史使用录音方式记录下来,展示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主观观点。也有学者认为,口述史是对人们生活的调研与询问,对口头故事展开的记录活动,获取具有历史价值的原始资料。我国学者认为,口述史以口述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文字史学基本一致,访谈者对叙述者展开询问,搜集史料,可以用录音、文字、录像等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但是文字记录必须配备录音记录。口述史能够搜集知情者或者当事人的口头资料,能够保存知情者或者当事人的回忆与口述证词。
采用口述史的访谈方式搜集而来的具有个人回忆和观点以及具有历史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是口述史研究的基本资料。口述史料涵盖内容很广泛,就彝族古歌来讲,其中包含的神话传说、谚语故事、习俗习惯、生产生活经验、道德思想追求等等内容,对于彝族先民的社会变迁,生活史和情感变化做了原始记录。彝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很多古歌传承至今,仍然对现代生活产生影响。但是在采集口述资料并整理的过程中,要进行考证与辨析,将夸张和虚假的部分剔除,保留具有史料价值的真实的部分。对于彝族古歌的口述史研究,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大量录音资料,但是在口述史研究刚刚开展时,因技术原因,保留的文字资料很多,目前彝族古歌的文献资料也大量存在。因此,口述史研究应综合各类珍贵的一手材料,进行互相对照式的调查研究,能够让口述史研究的范围更广,也更加深入和准确。对于当前学界已经认可的资料,在整理成体系出版发行或者整理成电子材料之后,仍然要将访谈最初的记录都保留下来,做到有据可查,避免口述史在流传和整理过程中出现失真情况。
口述史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史学研究学科,让史学研究的视角更加拓展,下移到大众之间,走出狭小的学术空间,走向民众。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口述史研究得到更多技术支持,知识的普及化、民主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口述史学家认为,公众有权进入历史研究领域,人人参与历史研究。口述史就是历史研究大众化的产物。彝族古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生活特色,不仅有着上层的神话、祭祀等内容,也有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领域的内容。彝族古歌的历史并不是仅仅由精英人士传承下来的。想要更加全面地研究彝族古歌,就要从当前对彝族先民历史有一定了解,对彝族古歌有深入感悟的知情者入手,挖掘古歌中的社会发展历史与记忆,同时也了解当前彝族普通民众的观点。
对现今的民众进行彝族古歌的口述史访谈,要考虑到当前人们的生活环境,个人成长经历,这些情况会让他们对历史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访谈的形式和内容上要做到灵活机动,有利于推进访谈,获取有效的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信息。口述史的表达和呈现方式都是非常丰富且生动的。彝族古歌演唱形式多样,调式节拍也很丰富,是否使用乐器,是否即兴发挥,都可以由口述者做出调整,表达方式鲜活明快,不拘一格。访谈者需要和口述者活泼互动,建立情感交流过程,以感性引发理性思维和记忆。
彝族古歌是存在一部分文献资料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记载因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情况的限制,只有对重大事件的描述,并且多采用浓缩式的描述。重大事件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记载,在文献中也有保留,但是内容缺失严重,很难保存完整的历史。仅仅依靠彝族古歌文献开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不够的。口述史研究从现在的知情者口述中补充各类历史事件和生活情况的细枝末节,带有情感和观点,对历史画卷的展示是极为生动和丰富的。彝族古歌口述史补充了文献中不足的内容,甚至填补了部分空白,与文献互相印证,让历史事件更加真实饱满,更具研究价值。并且同一历史事件,精英人士和民众看待这一事件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可以互相佐证,还原历史。
除了神话、祭祀、政治事件等内容的记录,彝族古歌也保留了很多关于民众生活习俗的内容,其中包括水利、历法、种植等各类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在社会史方面,婚丧嫁娶习俗,对待家族、师长、父母亲友和爱人的态度等等,都有所涉猎。通过口述史研究,也带给当前各学科综合研究更多的可能性,打破学科壁垒,让各个学科互相交融。
通过口述史保护和传承彝族古歌,不仅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在历史教育、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人们经常认为,历史资料、历史研究、传统文化都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彝族古歌是彝族先民的生活记录,似乎和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关系不大。实际上通过口述史研究,将彝族古歌这一文化传导到民众之中,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同时,认识到现在的观念影响了现代的发展,而这些观念就是从历史长河的灿烂文化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保护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人们反思与革新。
彝族古歌的保护与传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事业,需要不断拓宽支持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给予最基础的资源支持。当前的文化财政支出体系更加规范与科学,注重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彝族古歌的保护行动一直在进行,但是现状并不乐观。在口述史调查研究工作中,很多口述者的调查计划因为缺乏财政支持而难以成行,口述者是极为宝贵的,拖到他们年事已高甚至离世,则是历史研究的重大损失。将流动变化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为时代所记忆,使其在财政支持的呵护下稳步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当前彝族古歌保护工作主要由彝族地区的各级政府来开展,依靠政府拨款维持历史研究工作,口述史研究的资源也只是历史研究资源中的一部分。政府是彝族古歌的保护主体,但是对于庞大而持久的保护工作来讲,政府力量有限,很难确保彝族古歌口述史研究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政府需要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通过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社会组织支持等方式获取更多的支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通过各类捐赠方式创立彝族古歌保护基金,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用以保护传统文化。将彝族古歌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事业,让人们了解彝族古歌,认识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调动文旅融合事业的影响力,推动文化保护工作发展[1]。
对于彝族古歌的保护事业,需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健全机制,不断完善保护工作的政策体系。把文化保护事业,以法律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与社会共同的愿想。对彝族古歌的保护,包括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对文化收益进行分配,保护知识产权等。尊重国家和政府的公权力,也要尊重个人私权。特别是在口述史研究中,个人的历史经验、观点、思想情感、记忆都有着极强的主观色彩,如何研究和使用这部分调查资料,需要尊重口述者个人意愿并将对口述者权益的保护落实到保护机制中[2]。
对于彝族古歌,当务之急是根据彝族生活的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颁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文化保护条例,对彝族古歌的价值、意义、界定、开发利用等方面加强规范,让口述史研究能够长期、有序地开展。我国目前与文化保护相关的法律有《非遗法》、《文物保护法》等等。关于文化专业领域的法律还有待健全,不仅应该有这样的法律,也应该有长效的、完善的文化法律制定规划和体系。彝族地区除了彝族古歌以外,当地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应为其设置文化保护条例,并不断革新完善,能够保证当地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当地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3]。
口述史视域下彝族古歌的保护已经渐渐为民众所了解,但是在普通人眼里,仍然是高屋建瓴,缥缈遥远的文化事业,属于象牙塔,似乎不属于生活。彝族民众目前的艺术生活来源于周边环境,对于彝族古歌的影响也不甚明了。因此,保护和传承彝族古歌就需要政府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面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民众不仅认识到彝族古歌的存在,也有了解其意义和内涵,加深认知,产生认同,才会自觉自主配合政府做好彝族古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4]。
在教育工作上,应给在当地为各个学段的学生增加彝族古歌教育内容,聘请口述者定期到学校开办讲座或者授课。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彝族古歌文化传承基地进行调查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影响,从小了解地域文化,了解民族特色,形成文化保护意识。组织彝族古歌的专家学者,将口述史调查研究的过程和彝族古歌的特色制作成图文资料,发放给游客和当地民众,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识。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应用也早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将彝族古歌资料通过丰富的图文形式,视频形式,纪录片等放在网络平台上,推送给人们,民众也可以自行搜索参考,则大大提高了彝族古歌的知名度,让推广的范围从几个省市发展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彝族地区各类民族传统节目丰富多彩,民俗活动独具魅力。在节日盛典期间加强对彝族古歌的宣传,让文旅事业更有深度。各个地区要建立好自己的文化传播网站,方便旅行者或者当地民众了解彝族古歌。利用现代化技术引发文化传播的热潮,让人们更了解彝族古歌,从中获得古老的智慧,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5]。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形势下,出于对文化的保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需求,彝族古歌有着一定的商业潜力。在保护中挖掘彝族古歌的魅力与意义,在发展中加强对彝族古歌的保护,让文化产业和文化保护成为闭环。文化来源于生活,也应融入生活,高于生活,也应贴近生活。彝族古歌有着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只要在产业结构上加以重视,提高文化的市场化程度,引入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推动各类技术的应用,必将在文化产业的市场上发挥彝族古歌的魅力与作用。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文化市场开辟新天地,规范市场上的各类行为,出台彝族古歌传承发展支持政策[6]。
彝族古歌的保护和继承,文化产业发展,文旅事业发展,开展口述史研究工作,这些都需要专业人才来实现。专业人才在文化保护工作上更有效率,可以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持,科学分析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对于文化的跋扈传承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长期的、系统化的工作。因此,针对长期完善的文化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也要长期完善,设置专业门槛,吸引综合能力过硬的人才,并建立人才梯队,确保工作能够长期稳定进行。充分挖掘集成优秀研究人员,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给予他们发展空间和上升渠道,让专业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对于口述史研究,确保能够配备专门的调查和研究人员,让政府下达的各类文化保护政策和工作措施都得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