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善”理念浸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1-12-05 05:51:42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王小红
亚太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文本

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 王小红

近年来,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以“尚善教育”为办学理念,通过理念、环境、管理、课程、课堂、活动、评价七条途径来践行“尚善”校园文化。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德育为基础的学科,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践行“尚善”理念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

一、关注差异,燃起知善火苗

学生个性不同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开展的条件。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水平上有所发展,一切成功的教学都是以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为前提的。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2 课“不一样的你我他”时,设计观察树叶的环节,逐步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切实的体验。经过讨论“如何与‘不同’和平相处”和“‘不同’让你我更精彩”的活动,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领悟,明白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和选择,养成尊重、宽容他人的习惯。看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燃起知善火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对学生个体不同的认识,不但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表现,还要鼓励学生自由展现自己的特长,利用差异来激发课堂的生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当这些不同在课堂上被表现出来,互相融合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就产生了。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合理存在的,科学利用可以转变为学生个性不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研读文本,确立向善航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文本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怎样有效使用教材,发挥文本功能,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思考点。

(一)紧扣关键词,研读文本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文本常以简练的语言、简洁的图画等形式呈现,成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获取新知的宝贵资源。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发掘文本中的“善”元素,引领学生向善。教师要指导学生紧扣文本关键词来理顺思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读与思结合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3 课“我很诚实”时,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把关键词“诚实”迅速提炼出来,然后教师紧扣关键词,启发思考:“怎样才算是诚实?你身边有哪些诚实的人和事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积极思考,认识到诚实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和基本道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和处世之道。通过研读,文本中的“善”元素被突显。小学阶段是儿童诚实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的品质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就播下种、扎下根,将对儿童一生是否诚实做人产生重大影响。

(二)抓课外阅读,拓展迁移

课外阅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拓宽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道德与法治书籍、文本等资料。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宽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领域,采撷课外文本中的“善”元素,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确立向善的航标。

三、创设情境,增强为善意识

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实现课本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经过在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地感知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从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增强为善意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10 课“爱心的传递者”时,学生通过回忆曾经的事情、分析情境等形式,体验得到帮助以及帮助别人时的快乐,认识到帮助别人之前要了解别人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时,教师先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亲爱的孩子们,生活中我们曾经都得到过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大家看看这几幅图画,你有什么感受呢?”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曾得到过哪些人的帮助?你当时感受如何?”(①摔倒了,同学把自己扶起来,自己心里很感动。②下雨了,没有伞,同学送我回家,自己很感谢他的付出。)然后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又曾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与大家分享一下。”最后教师总结:“看大家在回忆自己得到帮助时,都很感恩;自己帮助别人时,都很快乐。可见,乐于助人在能温暖他人的同时也带给自己快乐。”这种教学流程设计,旨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体验得到帮助后内心的感恩以及帮助别人后内心的快乐,增强为善意识。

四、辨析明理,调动扬善热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重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明理,形成自发意识和自觉行动,让扬善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导向。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在学校一年的日常学习与练习,已经了解学校的常规,但是在教室、楼道等公共场所,我们依然能看到学生大声喧哗的样子。学生既然知道纪律,那为什么不遵守呢?只有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在公共场所喧哗是对别人权利的冒犯,轻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才能逐渐养成说话文明的好习惯。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2 课“我们小点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选择一些行为是否正确,然后讨论用什么办法让声音小点。接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在公共场合要轻声说话,然后进入游戏环节,在游戏情节中明白大声说话会影响别人,认识到公共场所安静的重要性。如进行“教室里面有点吵”这个片段教学时,多媒体播放大声关门和踢门的声音效果。小鸟被吓了一跳,怎么了?怎样的动作能发出这样的声音?演一演。这种做法对吗?紧接着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表演怎样轻轻地开门、关门。(门先生:“谢谢你,孩子,要是所有的孩子都轻轻地开门、关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满足门先生的这个小愿望吗?)通过讨论辨析,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五、知行合一,激发至善欲望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要实践社会美德,就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做到至善。如在教学三年级第9课“心中的‘110’”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谈话激趣。“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陌生人,既不能把他当坏人,也要保持警惕性,有自我保护意识。当陌生人来到我们身边,怎样交往才更好,下面的同学做得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遇到下面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呢?”(例1:公交车上,邻座的叔叔说自己是推销员,想免费请红红喝饮料。红红没吭声,保持沉默。例2:贝贝在小区里玩,一位拿着平板电脑的阿姨说允许让他把游戏玩个够。贝贝虽然心里痒痒的,但还是扭头走开了。)其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道德观点、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的事却藏着危险,提醒自己心里有个“110”,谨防上当受骗,进行简单自救自护。这样的教学达到了“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践行“知行统一”,信念与行动,实践与真理,恰到好处的追求,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在构建“尚善”教育课程体系的引领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课本学习转为社会生活的学习,利用学生对自然、社会、身边人物、事物等的感受,在与真实社会生活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实现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过程。通过“生活化”学习践行“尚善教育”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和谐明善,提升对“尚善”品德的认识,进而养成一生知善、向善、为善、扬善、至善的好品质。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文本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