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 田 玮
2013 年11 月在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对于美育教学方面要进行改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此《决定》指示下,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需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2015 年5 月,教育部以教体艺〔2015〕5 号文印发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三个文件,在学校工作考核方面作出了重要指示,为艺术素质测评指明了方向和在实践中的路径。
2015 年以来,艺术素质测评被纳入学生综合评估系统以及教育现代化和质量评估系统,评估的结果将会记录在学生的档案当中,作为中学、高中、大学等不同阶段入学考试的参考依据。因此,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美术教育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部文件下发以来,有的省份建立了艺术素质测评平台,有的省份以统一测试进行落实。例如2016 年12 月,甘肃省转发文件并要求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至此,艺术素质测评不断被提及,学校、家长、教师愈加重视,由此演变出了“核心素养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等新型教育观点,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学生素养评价观念的转变,美术、音乐类艺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随之显著提升。据此,为了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加全面的素养培育,我们有必要对艺术素养测评背景下美术课程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探讨。
艺术素质测评对于拓展学生美术学习领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首先,美术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因此,在进行学习时,并不像英语、数学等学科具有统一固定答案,而是具有多元化的形式,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但是,如果学生仅对单一的美术形式如西方绘画油画产生兴趣,而缺乏对其他美术形式的认知和关注,并不能称该学生具备良好的美术素养。因此,在艺术素质测评的基础上,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开拓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能全面接触各种美术教育知识做好充足准备,让学生能综合认知美术,促进学生健全美术素养的形成。
艺术素质测评有助于提高美术教育课程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开始,由于中高考政策影响,很多教师、家长对于艺术类学科抱有轻视的态度,使得美术、音乐等学科长期处于边缘地带。而在2015 年国家颁布三个相关文件之后,为了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美术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得以凸显。这样一来,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家长层面,都开始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至此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逐渐被拉回教育的核心区域。艺术素质测评对美术教育方法也具有促进改良的作用。艺术素质测评体系本身就包含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基础知识、校外学习等多个指标,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在此指标体系作用下,我国美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美术创作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法也随之孕育出来。在此基础上,传统的讲授式、演练式、示范式教学越发不适合现在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同时在新型教学方法的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其特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首先,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对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感兴趣,对此教师需要有清楚的认知。美术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类型的学科,其中包含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其中绘画按照东西方派系又分为西方油画和中国画,摄影我们又有纪实摄影、建筑摄影、肖像摄影、风景摄影等。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可能不是真的毫无兴致可言,而是没有发现美术课堂中的其他感兴趣的小方向。比如,对油画不感兴趣的学生可能认为中国画具有独特的情趣,游畅于水墨画的诗情画意之中,更偏于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学思想。有的学生对美术学习提不起兴趣的原因可能是先天色盲分不清各颜色的差异,从而导致心理逃避,对美术反感。但这些都不代表学生对美术学习不会重拾信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自主运用一些方法带领学生感受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其次,由于人的个体化差异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具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所讲授的内容不宜太难,应该具备一般适用性,并且大多数学生应该是能听得懂并且能消化进头脑中。对于教师而言,分析学生的不同学习特征至关重要,这决定了教师要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并对兴趣和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我们的教育体系逐渐地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发展协作学习,以此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力与竞争力,促进快速成长。在美育中,我们更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协同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发扬每位同学的自我个性和良好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同辈群体间的向心力,学会和同学处理好协作关系。除此之外,美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完成,我们强调美育应润物细无声地无时无刻滋润着学生,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时享受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文之美,陶冶情操,抒发情怀。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更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
相应地,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估时,不能单一地依据他们的艺术技巧和表达技巧而给出相应的分数。评估不仅仅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作品和竞赛成绩,更应该侧重过程性评估,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课堂中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鼓励开展多元化评价,可从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多个维度同时展开,通过评论评分、成长记录袋评分、可视化评分和其他方法评估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总之,在教学评价中应更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认可、同辈间的课堂认可度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等多元化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以合理利用,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如果课堂内容易于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性价值和探索意义,则可以尝试协作式和基于调查的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倘若该课程是实践创作或动手制作课程,则更应该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艺术创作作品,不能生搬硬套。
除此以外,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内容,适当进行拓展,灵活运用教材。教材的编著凝聚了艺术教育领域许多专家的智慧。虽然每个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但教材一般来说具有通用性,因此教师不能完全忽略教科书的内容,且应该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在现有基础上展现出本校特性,深入探索课文内容,做适当的拓展知识输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开展美术教学。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丰富想象力,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特个性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在艺术素质测评的基础上,教师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具体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情情况,厘清了学生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性、了解缺乏美术学习兴趣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在此背景下,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水平较低、学业繁重和学习时间紧迫等,抑制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式教学,让学生多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自主实践,充分得到美术教育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