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田 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关键时期,世界各国都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基本战略选择。“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广大研究生是我国“双创”的主力军,然而,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瓶颈,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知名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总体而言,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形成本专业以及所属一级学科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但是在研究生科研意识、科研动力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强化略显不足,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障碍,对以大规模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为载体的新教育手段运用不充分。
本文中,笔者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拓宽学术视野为基本目标,探索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改革方案,为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提供建议。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区分度不高,少量课程在学习内容范围及学习难度、深度上与本科生课程差别不明显。研究生教学训练的宽度和强度不够,不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这一问题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直接导致学生基本理论不够扎实。
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课程类型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较为狭窄;第二,跨学科课程设置不足,不利于研究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制约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挥;第三,研究方法类课程设置不足,缺乏强制修课机制,即使在开设的研究方法类课程中,也存在方法单一、缺乏前沿性等问题;第四,国际化课程缺乏,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树立全球观念,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实施与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过程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讲解,课程的深度和探究性不强;二是研究生的考核方式、考核环节单一,考核机制不严格,不能满足创新能力培养要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分析国内外知名高校经济学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有益经验,有助于开拓我国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加强课程的基础化建设
扎实、严格的课程训练是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美国高等院校十分重视课程的基础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美国的硕士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的授课学时数所占比重较高;二是在学生入校后,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摸底测试,并根据学生摸底考试的成绩,制订课程计划。
2.设置研究方法类课程和文献讨论类课程
国内外著名高校都特别重视研究方法和方法论课程的设置,同时积极开展文献讨论类活动,并在讨论过程中特别强调研究方法的运用。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类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中专门开设“经典文献导读”课程,试图通过文献解读、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武汉大学财政学专业每周举行面向全体研究生和教师的“博士生论坛”,论坛以解读和报告经典研究文献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视野基础之上。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无不致力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第一,设置交叉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推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第二,设置国际化课程,增强课程的前沿性。国内外知名高校大都在其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若干国际化课程,并且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强调关注国际经济问题。第三,跨院校统筹课程资源,建立开放性课程设置机制。
与中国传统研究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修养不同,国外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研究该问题的来龙去脉、发展进程,进而明辨规律,用变通和移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师教学和培养方式上,无论采用讲座还是研讨的教学方式,课堂的提问和回答都要在课程活动中占据大量时间,小组讨论是最为常用的课堂互动形式,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术创新大多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因此学科间交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应当在研究生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地,加强研究生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并在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学生选修相关领域的课程或者规定辅修学科,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使学生能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并能够系统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研究方法类课程对学生认识什么是“研究”、怎样“做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不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将成为其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短板,极大地制约其研究潜力的发挥。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研究生而言,研究方法类课程不仅包括计量经济学,至少还应当包括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社会调查方法、统计软件应用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研究方法。
经典文献(著作)大多是相关领域前辈一生的研究所得,是知名学者学术思想的系统化浓缩。阅读这些经典的原创性著作是从事学术研究并登堂入室的必经途径,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持续深入,学生易于形成研究性思维。在授课过程中,要避免将文献研读类课程转变为翻译类课程或流于形式,应当在文献研读过程中加强前沿的引领和方法的传授,注重探讨问题研究的背景、经典理论和定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对结论的分析和质疑。
应当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凝练和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凸显内容的学术型和研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补充大量的前沿文献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料,提高分析解读本学科经典前沿文献的数量和质量,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充分体现出研究生层次的特点,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创新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一是在研讨课中实行多主体考核,将全体参与者打分与教授打分相结合,着重考查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综合采用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过程考核、总结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三是加大对作业的考查,提高作业在总成绩考核中所占比例,引导学生重视作业完成情况。四是适当增加学期中的测试,在促使学生及时复习总结的同时,淡化一次期末考试决定一学期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使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避免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学习取得好成绩的侥幸心理,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