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
(广东韶鑫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广东 韶关 512000)
所谓税务风险,一方面是指企业未按税法规定缴纳税款,存在少缴、漏缴的情况,导致企业面临税务处罚的风险;另一方面指企业不了解税收优惠政策或理解不透,未按规定办理税收优惠而导致多缴纳了税款,增加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税务风险一旦发生,不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信用,对企业未来的经营造成一定的阻碍,还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有效降低税务风险,企业要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控制,规范涉税行为。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其本身是一种新兴的理财工具,行业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在实务中,财务人员面临着许多涉税问题和处理难点,本文主要针对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涉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存在三种法律形式,分别为公司型、合伙型、契约型。
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指依据合伙协议而设立的,合伙型基金本质上是一种合伙关系,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合伙型基金的参与主体为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和基金管理人。普通合伙人可以自行担任基金管理人或者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担任基金管理人,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不参与合伙企业具体经营,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我国大部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型的组织形式,一方面,有限合伙型基金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互分离,并采用受托管理的模式,基金管理人同时担任普通合伙人和执行事务合伙人两个角色,由于基金管理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会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另一方面,有限合伙企业并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而是由各合伙人承担纳税的义务,可以有效避免双重征税的问题。
第一,办理税务登记时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设立时,认为只需要签订合伙协议和办理工商登记,对税收政策概念模糊,未办理税务登记;有些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特别是基金合伙人的组织形式均为法人主体的有限合伙型基金在办理税务登记时,税局的税务登记系统找不到合适的匹配的企业类型,随意登记成有限责任公司、个人合伙或其他企业;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务登记不完善,缺少对投资者基本情况、投资金额、出资比例、收益分配方式、分红情况、《合伙协议》等信息的备案和披露,很容易引发税收监管风险。
第二,办理税种核定时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税局工作人员在核定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种时,由于对合伙型基金的税收政策不熟悉,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先分后税”的政策理解不透彻,将基金合伙企业核定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主体,引发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务申报的风险。
第三,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否缴纳印花税的问题。根据税法规定,资金账簿印花税是按照“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个科目的合计金额计算缴纳印花税。而上述的“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是针对“注册资本”而言,属于公司类组织形式的概念。合伙企业与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合伙企业本身没有“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概念。因此,如果严格按照目前的税法规定,对合伙人的实缴出资额无须缴纳资金账簿印花税。但是各地对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设立时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的态度不同。据统计,安徽、江苏省对实缴出资额不征收资金账簿印花税,而深圳市、上海市、浙江省对合伙人的实缴出资额均要求缴纳资金账簿印花税。国家税务总局也曾在2018年1月11日纳税咨询答疑中回复合伙企业出资额不计入“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不征收资金账簿印花税,但此回复非正式答复,不具有法律效力。本文认为,根据合伙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合伙企业设置“合伙人资本”账户反映合伙人初始出资额以及出资额的增减变动,一般不设置“资本公积”账户,合伙企业对合伙人的实缴出资额也无须缴纳资金账簿印花税。
第一,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股息红利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假设A公司为合伙型私募基金M基金的法人合伙人,M基金于2020年从被投资企业(居民企业)N公司收取100万元的分红收益是否可以视同法人合伙人A公司从居民企业N公司取得的投资收益并享受企业所得税免税待遇。对此问题,现行的税法没有直接给予答复,实务操作中,各地对此问题看法也存在争议。大多数地方对此持征税态度,其所持理由是法人通过合伙企业投资其他居民企业的,其投资不属于直接投资性质。不过也有些地方则表示基金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收益为税后收益,被投资企业在分配前已经缴纳过一道企业所得税,法人合伙人再取得时无须重复纳税。本文认同后者的观点,该股息红利是属于被投资企业的税后收益,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充分体现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优势,法人合伙人应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营所得缴纳所得税问题。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收益来源主要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股权转让所得等其他所得。对于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言,按照税法的规定,合伙企业是按照“先分后税”的纳税原则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由合伙企业的每一个合伙人承担纳税义务,合伙企业本身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基金管理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合伙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一般采用自行申报的方式进行缴纳。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是“先分后税”的“分”是应分的概念,与合伙企业是否真正分配无关。也就是说如果合伙企业年度内没有实际分配,合伙人没有收到分红款的情况下,也需要按照应分得的经营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若没有正确理解“先分后税”的概念,可能会造成延迟纳税的税务申报风险;二是基金管理人作为日常管理基金的法律主体,履行着向投资者分配红利的责任,其在税收上的风险主要来自是否正确扣缴税款。但由于目前税法对于基金投资者分红的具体税务处理规定并不统一 ,由此也给基金管理人增加了纳税遵从的难度。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税收政策相对滞后,缺乏一些规范性的指导文件,特别是合伙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因其具有纳税主体分离的特征和按照合伙企业“先分后税”的纳税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涉税风险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关于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集阶段的合伙人实缴出资是否需要缴纳资金账簿印花税以及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关于股息红利是否享受免征所得税政策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统一税收政策执行口径,降低投资者税负,对法人合伙人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充分体现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优势,避免重复征税;关于基金管理人在对法人合伙人分红时应当在何时履行扣缴义务的问题,建议出台针对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政策规定予以明确,降低基金管理人的涉税风险。
为了有效避免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因按照合伙企业“先分后税”的纳税原则所带来的纳税申报缴纳不及时,基金合伙人的收益与税负不相匹配等问题,建议基金管理人在纳税年度内及时的进行收益的分配,向投资者落实分红,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
由于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特殊性,税务风险较大。基金管理公司应重视并关注基金的涉税风险,加强企业办税人员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提高公司办税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还可以聘请财税专家和法务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实操中的会计核算以及涉税难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风险提示,让财务人员全面了解行业的特殊性,在实务中避开风险点。基金管理公司办税人员还应主动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避免对法规条款的认识与规定产生偏差。除此之外,还可以获取税务部门的指导帮助并做好各项税收优惠手续的申办。
综上所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是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产物,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合伙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在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范、有序的运行,就需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财务管理人员强化风险意识,特别是涉税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税收风险预警能力。财务管理人员需不断地更新财税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风险控制能力,采取高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企业涉税问题。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还要学会利用有效的税务筹划手段降低企业的税负水平,帮助企业控制成本,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