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1-12-05 22:57韩益飞潘国云王玲玉李长铭施学林
中国果菜 2021年7期
关键词:如东绿色蔬菜如东县

韩益飞,潘国云,王玲玉,李长铭,施学林

(如东县园艺技术推广站,江苏南通 226400)

江苏省如东县地处南黄海之滨,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时令蔬菜主要供应上海及周边城市。近年来,如东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立足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全面贯彻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2020 年蔬菜播种面积36 300 hm2,一产产值18.45 亿元,其中绿色蔬菜产值约6 亿元,占比32.52%;自营出口创汇近3 000 万美元。本文分析了如东县绿色蔬菜发展的现状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快全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1 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多措并举,全面打造绿色蔬菜发展模式

1.1.1 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品种布局,筑牢生产基础

如东县东濒南黄海、南临长江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县域面积2 009 km2,耕地面积108 000 hm2,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良好,全域土壤环境基本达到绿色食品质量要求[1]。2017 年如东县大豫镇被江苏省命名为“西兰花特色小镇”。全县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四大类绿色高效蔬菜生产区:一是出口蔬菜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大豫、掘港街道、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栟茶、洋口等镇区,播种面积4 333 hm2,其中西兰花播种面积约3 333 hm2;二是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区,包括掘港街道、大豫、曹埠、马塘、丰利、栟茶等镇区,品种为‘菜用大白皮蚕豆’‘天星红扁豆’‘三河丝瓜’‘三桥甜瓜’‘蘘荷’等,播种面积10 333 hm2;三是水生蔬菜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新店、长沙、岔河等镇区,播种面积667 hm2;四是瓜类蔬菜生产区,以冬瓜、南瓜等为主,主要分布在大豫镇,播种面积约3 333 hm2。

1.1.2 加快设施建设,突出提质增效,丰富生产内涵

近年来,如东县委县政府根据如东产业发展优势,以出口蔬菜为重点产业,建设沿海城郊创汇经济带。先后出台支持设施建设相关政策,累计支持资金10 多亿元,重点支持钢架大棚、智能温室连栋大棚建设等,同时,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添置的蔬菜加工设施与设备、高低温保鲜库以及冷链物流等予以资金支持,并在出口蔬菜、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园建设等环节予以资金补贴,目前全县49 家蔬菜种植主体建有蔬菜保鲜高温库52 个、低温库3 个,总容积65 000 m3,保鲜贮藏能力超万吨,同时建有蔬菜初加工车间25 000 m2,配有全自动分级流水线18 条及操作台、打包台、周转箱、托盘、叉车、淋水架等配套处理设备,沿海镇(区、街道)建有制冰企业,可为蔬菜外运冷藏提供支持,通过冷链物流,如东蔬菜销售南达深圳、北到北京、西至武汉[2]。

1.1.3 强化主体建设,突出规模效应,强化生产组织

以出口蔬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掘港街道、大豫镇两个省级“菜篮子”基地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如东县建成了以丰润蔬菜合作社、勇兵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3 hm2以上的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05 个,流转土地面积2 167 hm2,种植面积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16.25%,有效地推动了如东蔬菜产业的发展。

1.2 创新驱动,全面提升绿色蔬菜生产科技水平

如东县重点围绕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质增效的“三减三增”目标,推广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建设蔬菜质量可追溯体系,促进全县蔬菜产品“变绿”、“菜园子”变美,目前全县建有省级蔬菜作物标准园15 个,面积521.4 hm2。

1.2.1 聚焦增产增效,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

以江苏(如东)现代农业(蔬菜)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为平台,加强与江苏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院所开展合作,引进推广‘耐寒优秀’‘台绿’与‘沪绿’西兰花,‘苏豆18 毛豆’、‘通鲜(蚕)豆’,‘东洋青’小白菜以及‘东方之紫’、‘宝塔菜’、‘沪松85’、‘雪美80’、‘靓春’、‘绿球3 号’、‘绿球60’、‘苏甘35’、‘春峰65’等蔬菜新品种100 多个,带动和引导蔬菜品种升级换代,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2.2 聚焦市场需求,致力技术模式创新

一是推广轻简育苗新技术。全面推广了甘蓝类、茄果类与瓜类蔬菜以及西甜瓜等穴盘基质育苗技术,全县建有智能化工厂化基质育苗大棚30 000 m2,新型蔬菜种植主体拥有育苗大棚350 个,占地面积约26.67 hm2,轻简育苗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二是推广周年生产技术。应用多元多熟新模式,总结推广了大棚西瓜长季节栽培-西兰花等高效种植模式10 个。近年来,制订了《地刀豆-西兰花-大叶菠菜周年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3-4]。通过创新推广西兰花冬春设施种植技术、春季小拱棚种植技术、早春地膜种植技术、越冬西兰花种植技术等,确保了一年中除7~9 月外,其他各月均有西兰花产品上市。三是推广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重点在耕整地、种植、运输、灌溉追肥、环境调控等六个环节推进“以机换人”,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开展蔬菜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使蔬菜生产提高工效3~5 倍[5]。

1.2.3 聚焦生态安全,提升产品内在品质

一是聚焦减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结合推广施用生物菌肥,配合使用叶面肥,全县蔬菜生产平均实现化肥减量18.6%[6]。二是聚焦减药。推广夏秋叶菜两网一灌生态栽培及杀虫灯、性诱剂、黄板诱杀害虫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使农药使用量减少10.3%。三是聚焦减塑。实行农药包装物、地膜残膜等农业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确保了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2.4 聚焦技术到位,提高宣传培训效果

为强化菜农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技术推广的到位率,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宣传。一是组织培训。先后邀请省市蔬菜专家以及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来如东培训蔬菜生产技术。同时,结合培训项目实施,组织蔬菜新型种植主体负责人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参加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全县菜农的科技种植水平。二是适时观摩。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现场观摩,让菜农在观摩中学到知识,提高技术的普及率。三是印发宣传资料,指导菜农种植优良品种、应用新技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走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之路。四是加强宣传。利用媒体、如东园艺工作群、如东蔬菜种植微信群等,多层面、多渠道、多视角对蔬菜生产典型、经验做法及时加以宣传,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到位率。

1.3 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绿色蔬菜助农增收

1.3.1 推进加工升级,拉长产业链助农增收

20 世纪80 年代初,如东县创办了速冻食品厂,生产速冻蔬菜,80 年代后期在省内率先通过易货贸易方式,创办了省内第一家中日合资蔬菜加工企业——南通三发速冻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在全县建立出口蔬菜原料生产基地。此后,陆续创办了东海(南通)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南通菜丰堂食品有限公司等8 家蔬菜加工出口企业,产品涵盖冷冻、腌渍、冻干等类型,主要销往日本、欧洲、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县海关备案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580.42 hm2、GAP(良好农业)认证基地47.47 hm2。带动新型农业主体17 个,每个主体蔬菜种植销售收入平均588.24 万元;带动农户1 350 户,户均收入3.68 万元。

1.3.2 创新服务机制,全方位保障助农增收

一是完善技术推广网络。形成“县级科技人员—镇(区、街道)技术指导员—基地示范户”的技术推广工作网络。二是推行技术指导员定点联户责任制。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全县蔬菜技术服务人员,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在关键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推行“五个统一”,即组织规模生产主体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四是推进联农带农。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技部门)+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的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了基地菜农收入、企业产品质量有保障的双赢效果[1-2]。

1.3.3 加强市场开拓,提高附加值助农增收

一是培育营销队伍。通过培育蔬菜产品营销公司、蔬菜销售经纪人,将如东绿色蔬菜销往国内市场。二是建设外延蔬菜基地。全县建有上海市蔬菜外延基地和上海市蔬菜主供基地各1 个,面积为90 hm2。三是注重品牌打造。南通汇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如东县倪亚辉家庭农场等企业配套预冷设施,开展初加工、分等分级与包装标识,将如东蔬菜销往北京、合肥、南昌、深圳等地的超市,年销售量20 多万t。通过品牌宣传打造,如东县的“凌洋”“新翼”“勇兵”“春超”“百川乐”“鼎新”等一批蔬菜商标在国内市场逐渐产生了影响力。

2 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目标导向,缺少持续的资金支持

全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与目标,从而难以朝着发展目标,制定持续稳定的策略措施。尽管对绿色蔬菜产业的相关环节,如出口蔬菜基地建设、“两品一标”认证、蔬菜作物标准园建设等环节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和措施,但因缺乏系统布局以及持续的扶持政策与措施,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扶持效果。

2.2 优质蔬菜品种短缺,地方品种缺乏保护

目前生产中大面积栽培的蔬菜品种大多从国外引进,如西兰花品种大多栽种日本的‘耐寒优秀’‘炎秀’等,大白皮蚕豆、大叶菠菜等亦是如此。常常因种子价格和供应问题,增加了种植成本,限制了种植规模的扩大。而国内研发的品种又与市场脱节,农户种植出来的农产品,没有销售市场,严重影响了蔬菜的种植效益。

如东县有茄子、蘘荷、扁豆、蚕豆、菜瓜等多种蔬菜地方品种资源,在本地及南通、上海等周边地区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市场前景较好。然而,由于地方品种资源挖掘创新、种植利用以及市场开发方面没有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导致地方特色蔬菜栽培难以上规模,未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3 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劳动力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已成为制约全县蔬菜生产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全县蔬菜新型主体创办者年龄大都在50 岁左右,鲜有45 岁以下者,临时工短缺且年龄偏大,已成为制约如东县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蔬菜生产机械化已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一些机械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逐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如土地耕整、挖沟起垄、机械治虫等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在蔬菜移栽定植、采收等重要环节,仍然离不开人工作业,而且这些环节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工效较低,如青毛豆、青蚕豆、西兰花等的采收。以西兰花为例,采收时间性强,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工,而且需将采收好的蔬菜从田间运到田头,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到了集中采收季节,人工紧缺,制约了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7]。

3 发展如东县绿色蔬菜产业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

建议县镇两级政府重视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强对绿色产业的领导,制定全县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政策与方案,在加强各镇(区、街道)蔬菜生产规划的同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出台相对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环节,采取适当的扶持措施。特别是以购机补贴政策为引导,将耕整地、植保、移栽与采收等环节的机械购置列入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特别是要扶持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添置机械,组织服务。同时,对冷库、网络销售等也要加以扶持与鼓励[8-10]。

3.2 融合现有资源,构建蔬菜市场营销网络体系

利用如东县蔬菜加工品种齐全的优势,整合现有蔬菜品种与加工品种资源,加快构建蔬菜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对现有的蔬菜营销主体进行提档升级的同时,建设优质农产品直供社区平台系统,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11]。通过举办蔬菜节,集中示范展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好蔬菜宣传,提高如东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3.3 加强特色蔬菜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品牌战略

由于如东特殊的地理、土质、气候等条件,生产的蔬菜风味独特,品质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申报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为契机,重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媒体宣传与网络宣传力度,强化如东绿色蔬菜品牌形象,扩大如东蔬菜的知名度,提高如东蔬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9,12]。

3.4 加快技术创新与应用步伐,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

建立健全全县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为蔬菜种植户和新型生产主体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技术与信息服务。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建设绿色原料供应基地,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对蔬菜生产全程进行质量控制。重视培养与引进蔬菜产业技术人才,利用如东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合作,支持和鼓励人才到如东开展合作研究、合作示范、合作推广,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更好地为如东绿色蔬菜生产开展服务。以甘蓝类、茄果类等蔬菜为重点,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通过“政府扶持一点、企业支持一点、服务主体出一点”的办法,鼓励蔬菜生产关键环节开展农机社会服务,示范建立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形成与示范应用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5]。

今后,全县要持续打造部省级蔬菜作物标准园,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加强“两品一标”认证,支持出口蔬菜基地和GAP(良好农业)认证基地建设,通过3~5 年,力争使绿色蔬菜在全县蔬菜产业中的占比达到80%以上,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如东绿色蔬菜如东县
如东经济开发区及其产业规划
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小学教师作品
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小学
绿色蔬菜土肥管理技术要点
The Mosquito and the Lion
A Harvest season.
绿色蔬菜土肥管理技术的实施研究
绿色蔬菜土肥管理技术的实施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