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模式应用于医学影像教学的探讨*

2021-12-05 21:47:26何晓静刘欣杰刘洋洋张海平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4期
关键词:蓝墨云病例微课

何晓静,刘欣杰,蒋 伟,周 君,刘洋洋,张海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0)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教师为中心且依赖于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遭遇极大挑战。在电子学习(E-learning)的支持下,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且随着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M-learning)成为推崇的学习新方法[1]。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层出不穷,其中CROMPTON[2]将其定义为:在各种情境中利用个人电子设备进行社交和内容交互而达到学习的目的。随后PARK等[3]对此定义进行了进一步补充,提出移动学习是电子学习的一个新的独立部分,其中教育的内容依赖于移动技术和设备。如今,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这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疫情),让移动学习挑起大梁,成为当今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经历着最大的挑战。

1 移动学习的优势

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自发性、隐私性、便携性、情境性、连通性、交互性、体积小、重量轻、非正式、个性化、语境感知等。总结起来即:任何人(anyon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方式(anystyle),因此称之为“4A”特点[4-5]。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轻松携带移动通信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内容[6],还可根据不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极大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且即时通信功能有助于师生间快捷、高效互动并即时评估和反馈,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可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7]。以往国内高校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为主,形式单一,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移动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模式。由此可以预见,在疫情结束之后,移动教学模式仍然会深入影响高校教学模式的发展,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

2 移动学习目前存在的问题

移动学习并非万能,也存在一定缺点。首先,移动学习完全依赖于移动技术,如移动设备终端或者移动平台的内存有限,设备可能仅支持有限数量的文件格式,这些问题都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克服[8]。其次,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也是移动学习的双刃剑,移动学习给予学生极高自由度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自律性提出更高要求[9],且源源不断的学习机会可能会占据勤奋学生过多休息时间,从而影响其业余生活,因此也对采取移动学习方式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课程设计要求。

3 移动学习模式应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意义

移动设备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无处不在,如用于评估、检查、收集学生反馈或下载课件[10]。目前,美国约80%的医生在实践中使用智能手机或医疗应用程序。移动学习在医学生中同样非常受欢迎,并且还将更加普及。KLMOVB等[11]研究发现,使用移动设备或移动应用程序作为教学工具对医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产生了积极影响。年龄18~26岁的医学生几乎每天都使用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因此,他们更愿意在学习中使用它们。LUMSDEN等[12]认为,教师应在医学教学中反思移动设备的使用,并尝试在教育过程中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如B超、X射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将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状态用图像的形式展现,并通过图像反映人体解剖、生理、疾病的变化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医学影像学以图片呈现的模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教学PPT里的图像资料极为有限,而且往往是剪辑之后的图像,或从典型病例中精选几幅图片进行讲解,和真实的临床场景完全不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影像医师存在极大缺陷。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后,知识严重脱节,面对一个病例动辄成百上千的图片,完全无从下手,感到尤为吃力。而移动学习模式恰好可以弥补该缺陷。通过移动学习教学平台则可以进行以下教学:(1)将完整的病例影像图片资料放到移动教学平台,模拟真实诊断场景,供同学学习;(2)发起读片讨论,通过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影像诊断思路,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将移动学习模式应用到医学影像教学中意义重大。

4 现有移动学习所使用的平台

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形式:(1)基于短信息、多媒体信息、移动邮箱的方式,这也是以往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学习资源或作业通过短信息、多媒体信息或邮件发布,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提交作业并与教师交流。校方通过短信息服务为师生提供公告、通知信息。(2)师生之间通过QQ、微信进行作业布置、学习资源发布及实时交流,这也是最直接、最易实现的一种方式。(3)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基于平台为学生提供通知公告、学习资源,并通过平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第1种模式的缺点在于频繁使用短信息或多媒体信息服务,教学成本增加;更主要的问题在于灵活性不够,师生互动不足,体验不佳。第2种模式最简单直接,广受推崇。QQ、微信在学生群体的使用频率极高,能较好地实现师生实时互动。但该种方式也存在短板,学习较为随意,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易受其他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信息安全性易受威胁[13]。第3种模式较第2种模式在教学上更有针对性、专业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仪式感,但问题在于学生的参与度较第2种模式降低。就以上3种模式而言,学生更倾向于第2种模式,简单高效,而教师则更推崇第3种模式,专业性更强。因此基于更高针对性、专业性的考虑,作者选择了第3种模式。

5 移动学习模式应用于医学影像学的具体实施

5.1现有移动教学平台的选择 随着移动教学的迅猛发展,现有移动教学平台众多,如“好大学在线”“智慧树”“超星”“蓝墨云班课”等,如何选择成为难题。不同于其他平台的操作烦琐或功能欠缺,“蓝墨云班课”作为即时互动教学软件,同时具有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特点,成为更好的选择[14]。其主要优势在于:(1)开发成熟,iPhone、Android Phone、PC端均可下载,对教师和学生全免费;(2)教师可基于平台软件管理课程、管理学生、分享资源、布置作业;(3)教师可在课堂内外开展投票问卷、病例分享、疑难病例讨论等实时互动教学活动;(4)所有学习资源(如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课等)共享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终端,方便预习、复习,让学生的移动设备成为学习工具;(5)可实现学习进度跟踪及学习效果评价,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与进度。因此最终作者选择 “蓝墨云班课”作为移动教学平台。

5.2基于“蓝墨云班课”软件的移动学习课程前期准备 (1)教学课件的制作及完善:完成所有教学课件的制作,统一制作教案和讲稿。(2)微课制作:针对医学影像学的重点章节及难点内容录制微课。一个知识点对应一节微课,每个课程约5~10 min。(3)影像图片资料库的建立:从现有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调取典型教学图片存于影像资料库内。每一个知识点对应多个影像图片资料,图像资料做到完整、清晰。(4)案例分析资料库的建立: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多组案例分析题。临床资料、影像图片信息、病理结果均完整,并给出诊断分析思路。(5)试题库的建立:建立一个基于移动学习效果测试的小测试题库,并建立起基于医学影像学的完整试题库。

5.3基于“蓝墨云班课”软件的移动学习课程具体实施 教师在医学影像系的专业课程放射诊断学尝试了“蓝墨云班课”教学模式。授课前所有大课授课教师、实习带教教师及学生在电脑或者手机端下载、安装“蓝墨云班课”APP。(1)课前预习任务布置:授课教师在授课前1周通过“蓝墨云班课”将课件PPT上传至 “课件”文件夹、并发布课前预习的要求及内容。(2)课后补充学习资料及微课:大课结束以后,通过“蓝墨云班课”将大课相关的完整病例资料图片上传至 “病例图库”文件夹;将针对重点、难点的微课视频传至“微课”文件夹,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弥补课堂局限。如:肺癌的章节讲解完毕之后,将PACS保存的“肺癌典型教学案例”选择6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完整的平扫肺窗、纵隔窗和增强纵隔窗图像)上传“蓝墨云班课” “病例图库”文件夹,供学生随时调取学习。(3)定期发布案例分析: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定期组织班级、小组活动,发布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题进行实战讨论分析。最终发布案例分析思路供同学参考。如:在肝脏肿瘤性病变的大课学习完成之后,带教教师组织1次案例分析讨论。讨论前1 d,上传案例(PACS保存的“肝癌典型教学案例”,包括完整的平扫、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所有图像)1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在发起病例讨论之后,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1名代表发言,给出病例的诊断结果、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带教教师公布答案,并且给学生详细梳理肝细胞肝癌的CT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要点。(4)单元小测试:通过“蓝墨云班课”定期发布单元小测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5)互动答疑:通过“蓝墨云班课”定期在线答疑,与学生互动,更多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即时解决。(6)问卷调查:通过“蓝墨云班课”发布问卷调查表,学生填写后进行汇总,并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

6 基于“蓝墨云班课”移动学习平台的应用体会

“蓝墨云班课”移动学习平台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种多样的碎片学习模式对目前的医学影像大课教学的局限性进行了有效补充,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全面、牢固。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于“蓝墨云班课”移动学习模式的满意度达87%;且对于病例讨论环节最感兴趣,参与度最高;“病例图库”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海量图片,为巩固课堂知识起了重要作用;师生互动环节极大弥补了大课课堂师生互动的不足;且通过平台即时答疑,即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了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移动学习平台的使用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起到师生间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于影像专业学生最关键的影像诊断思路的建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学生顺利进入实习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但“蓝墨云班课”移动学习平台在应用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定问题。(1)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病例讨论环节虽然对影像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最为有效、最受欢迎,但个别学生仍然缺乏学习激情,在整个讨论环节仅仅旁听,甚至不参与。(2)部分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时易分神,这也是移动学习的最大弱点。学生水平两级分化更加明显,自觉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且知识点掌握更加牢固和灵活。而部分学生在移动学习期间极易受环境影响而分神,学习效率低下。(3)部分学生觉得业余时间被占据。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病例图库” “微课”文件夹成为摆设。(4)单元小测试增加了学习负担。(5)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备课要求,且挤占了教师更多业余时间与学生互动。

总之,移动学习平台作为医学影像学的辅助教学手段是积极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与灵活应用能力。但因其存在的弊端,仍然不能独立替代目前的线下教学模式,而应作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对于参与度不够、容易分神、业余时间侵占等缺点,可通过教学课程的设计来尽力弥补。如讨论环节尽量设置在小课中进行,而不是课后开展,且将讨论环节、单元测试、问卷调查均纳入过程性评价,并增加过程性评价的占比。“病例图库” “微课”上传后,为避免闲置,带教教师需在小课课堂中抽出时间与学生就相关内容简单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逐步建立移动学习平台,提供更为系统、完善的学习资源,将基于“蓝墨云班课”软件的移动学习模式作为医学影像学教学的辅助手段,可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蓝墨云病例微课
“病例”和“病历”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过程性评价对终结性评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蓝墨云班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山西青年(2019年24期)2019-01-15 07:40:26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反思
基于蓝墨云班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世界(2017年16期)2017-04-17 13:12:03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