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杨秀娟,张金保,王 燕,吴溪玮,邓 毅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中医药思维包括哲学思维、象思维、中和思维、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是中医药学的学术精髓。中药学课程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常用中药来源、采制、药性、功效、应用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促使学生将前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知识与本门课程所学中药学知识有机衔接,使学生树立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理念,医药融合,具备常见病证的基本用药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是达到上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1]。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的较长过程,而且需要持续动力促进。因此,重构中药学课程教学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强化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及学生的未来发展。
目前,中药学教学中反馈出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薄弱,临证能力堪忧[2]。究其原因: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学时限制,学生缺乏思维升华的空间及时间。2)学生缺乏哲学思维、中医药文化素养,学习模式以死记硬背居多,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刻理解[3]。3)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及临床体会,而中医药术语相对抽象、枯燥,中药学内容庞杂且易混淆,导致学生缺乏持久兴趣。4)受“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及能力不足。5)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尚未巩固,又受广告信息、现代医学等观点影响,偏离了中医中药的基本模式。
2.1 延伸教学时间、空间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不能一蹴而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保证学生利用开课前假期及网络平台(如雨课堂、QQ、杏林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网络视频等)复习强化中医基础理论,逐步引导学生中药学入门,旨在激发兴趣、探索方法。课堂教学重在培养中医药思维,以思维带动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最后课下引导学生逐渐将知识向能力转化。
2.2 培养中医药思维开课前假期推荐学生研读1 本简单本草,记录学习笔记,存疑。课堂讲授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理论是保证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的关键。
课下教师仔细筛选教学资源,线上向学生有计划推荐相关中医药视频(本草中华、中华道地药材、舌尖上的中国等),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对枯燥理论的形象理解。如分析中秋节吃螃蟹喝黄酒、冬至张仲景饺耳汤、萝卜生食还是熟食、冬季膏丹等生活事例,使学生逐渐领悟中医药思维。线上探究本草条文、讨论医案,融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知识及理论,形成有机整体,突破学生学习中药学的瓶颈,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
2.3 激活中医药思维选择相对简单的章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师生角色互换中应用中医药思维,并及时发现不足之处。结合我校编写的《中医中药在身边》,把问题留给学生,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充当科普人员,利用中医药理论解答生活中的中医药误区。
线下讨论学生平时让教师解答的经典问题,热门话题等,如蒲辅周两次治乙脑处方之变,SARS与新冠肺炎的处方差异等。
选取《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敦煌本草卷子》等经典原文100条,使学生应用中医药思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审辨性思维能力。本草研读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中医药思维的主要载体[4]。学生徜徉在敦煌本草世界中,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心[5]。
2.4 强化中医药思维开展走近名医名家教学活动。初期由教师提供医案,引导学生应用中医药思维分析问题,如王永炎院士的中和思维,孙光荣大师的象思维等,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应用及升华[6]。中期让学生整理研读国医大师、甘肃名中医、我校知名专家医案,并自愿分组进行学习交流,教师通过作业、线上学生发帖、师生线上讨论等形式考核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我校知名专家医案的整理,研读,结合中药学知识进行有目的讨论,更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后期每周由学生提供3~5 个病案,学生组织讨论,教师参与。这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课外研读本草活动。深入研读本草不仅能培养学生大医精诚、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的医学人文精神,有助于深入学习中医药知识,还能在学习中强化中医药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如药性←→功效←→应用的推导,药性与副作用的关联等[7]。另外,研读本草尤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改以“中药文化”“研读本草”“走近名家”“临证模拟”等方式,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分析、课下讨论,使学生达到“情感、知识、能力”三级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热爱,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感悟医学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医德素养。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以“培养强化中医药思维能力”为导向,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应用中医药理论科学判断、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批判性思维及“传承创新”思维意识。但是,在教改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亟待改进:1)初次实践,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过多,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疲于应付,今后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中药文化”“本草研读”“中医药热点追踪”“走近名家”等形式中重点选择1-2 种深入探讨。2)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本草典籍原文相对枯燥,学生缺乏持久兴趣,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寻找素材,改进方法。3)学生素质及自主学习意识有差异,今后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建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4)教学团队应分工合作,每位教师主要侧重一个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模式,充分保证及时深入答疑解惑、督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