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盼盼,陈 玲,万会娜,张国玉,涂玉洁,燕树勋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燕树勋,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在中医药治疗痤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系统的治疗思路。
痤疮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及胸、背部等处伴有不同程度的皮损,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密切相关[1]。此外,抑郁、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免疫等因素也是导致痤疮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2]。西医目前多采用西药内治外用的方法,化学疗法、物理疗法近年来也得到广泛应用,但西药易引起耐药性,病情反复,物理疗法花费较高且容易导致瘢痕遗留和色素沉着。
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提到“汗出偏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痤,指疖子;疿,即汗疹,俗名痱子;皶,粉刺”“皶”是关于粉刺的最早记载。黄元御《素问悬解》中指出:疖之小者为痤,更小为痱”“汗液内凝,则结为粉皶……若郁于皮肉之间,肉腐脓生,乃成痤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并指出肺经血热是主要病因;《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第八十一》中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
燕树勋教授认为痤疮多因外感风热,邪客于肺;或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或情志不节,肝郁化火;其基本病机为热邪上熏头面,血行不畅,日久导致痰瘀互结而出现结节、囊肿甚至瘢痕,痤疮形成的关键在“热”“瘀”[3],与肺、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实证居多,具有“实多虚少”的临床特点。燕树勋教授对痤疮的中医治疗提出“辨证调治,调治并重”的学术思想,坚持“脏腑辨证-因人制宜-健康教育”的诊疗模式,在积极治疗痤疮临床症状的同时,预防并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
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等外在病理表现,可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脏腑辨证以脏腑病位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主要包括辨脏腑病位和辨病性[4]。痤疮好发于面部、后背部,其中面部表现最多;病性以实证居多[5],因此辨明痤疮所在的脏腑部位,能够为治疗立法提供确切依据。
1.1 辨证思路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及经脉汇聚之处。《望诊遵经》指出“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于枝叶也。”《温证指归·望色论》指出“脏腑精华,毕陈于面,人能望面部之色,以知脏腑之病……”因此通过对面部痤疮所在部位的综合辨证,有助于明确病变脏腑部位。
1.1.1 面部分候法 面部分候脏腑,是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变化诊察相关脏腑的病变。《灵枢·五色》篇中建立了面部各区与人体内在五脏六腑和外在形体肢节的对应关系[6]。《灵枢·五色》篇指出“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下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阙中,即眉心,所候脏腑为“肺”;下极直下,即鼻柱,所候脏腑为“肝”;肝下,即鼻尖,所候脏腑为“脾”,方上,即鼻翼,所候脏腑为“胃”。
1.1.2 经络循行《灵枢·海伦》篇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多起于面部或循行于面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血津液,皆上熏于面。”胃经与面部关系密切,肺经、肝经虽然未直接循行于面部,但均通过其别经的循环与相应阳经相合于头面部[7]。《灵枢·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唇周、下颌部多为胃所属。《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且在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中顺序相接。“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眼眶周围、两侧面颊多为“肝”所属。《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故上唇部、口角多为“肺”所属。
燕树勋教授在综合运用“面部分候法”“经络循行”进行脏腑辨证的同时对面部痤疮部位和所候脏腑进行总结,认为额部、眉心多属肺;口唇周围、下颌部、鼻翼、颈项部、背部多属胃;两侧面颊、眼眶周围及鼻柱多属肝。而且在脏腑辨证的同时结合四诊合参,拟定治则及遣方用药。
1.2 证治分型
1.2.1 肺经风热 皮疹多发于额部、眉心位置,皮损程度相对较轻,起病迅速,多由不避寒暑引起。皮疹以粉刺为主,可伴有少量红色丘疹,痒痛不明显;口干、口渴,或伴有咽喉不适,或痒或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数。治则:疏风散热清肺,方用银翘散合清络饮加减。
1.2.2 脾胃湿热 皮疹多发于口唇周围、下颌部,严重者颈项部、背部均可出现,多由饮食不节引起。皮疹多为体积较大的脓包、丘疹和结节,面积较大,红肿疼痛,通常伴有明显口臭、口苦,皮肤油腻,小便黄,大便黏腻或干结;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则:清热利湿健脾,方用黄连温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1.2.3 肝经郁热 皮疹多发于面颊部、眼眶周围,好发于女性,多由情志失调导致。皮疹以丘疹、粉刺多见,色暗红,与情绪波动及月经关系密切,常伴脾气急躁、善太息、两胁胀痛不适、月经不调;舌质红,边尖明显,苔薄黄或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则: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1.2.4 痰瘀互结 痤疮反复发作日久,皮疹以囊肿、结节、瘢痕为主,颜色较深,呈暗红或青紫色,或伴刺痛、瘙痒,或咳痰、头昏;舌质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则:祛痰化瘀散结,方用软坚散结汤加减。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疾病阶段,痤疮的治疗应当“因人制宜”,即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制定适宜治则。
2.1 年龄国外研究表明痤疮的全球发病率达9.4%,其中11~34 岁青年人发病率超过80%,12~24 岁青年人达85%,35~44 岁青中年为3%[8]。青年痤疮患者气血旺盛,多阳热偏盛,热郁肌肤;或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导致湿热内蕴,循经上行而致病。故多从肺、胃论治,且用药可偏峻猛。中年患者多因工作、生活、精神压力而致病,肝郁在发病中作用明显,故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佐以“疏肝理气解郁”之法。
2.2 性别王仁利等[9]调查指出,痤疮总体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青春期早期(13~14 之前)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侯·酒齄候》中曰:“此由饮酒,热式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而生,故另鼻面生渣,赤疮匝匝也”。燕树勋教授指出男性多嗜酒,其味辛善行而喜升,嗜酒之人酒热内蕴,损伤脾胃,热邪循经上扰,发为痤疮,故多从胃、肺论治。《千金要方》谓:“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在辨证治疗的同时佐以“疏肝理气养血”之法。此外,痤疮疾病初起多实证,病程日久,反复发作不愈者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时不能一味“攻伐”,应补泄兼施、标本同治。
秉承中医“治未病”思想,燕树勋教授指出,药物在痤疮的治疗中固然重要,但为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减少反复发作,应重视健康教育。
3.1 规律均衡膳食《外科正宗》指出:“粉刺……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赵惠娟、李英姬等[10-11]均认为辛辣、刺激饮食会加重病情。痤疮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及高糖高脂食物,清淡饮食,并增加水果和新鲜蔬菜的摄入。
3.2 适度体育运动《吕氏春秋·达郁》云:“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燕树勋教授指出随着无纸化办公及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人们缺乏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气血运行不畅,加之饮食不节等因素发为痤疮,因此必须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3.3 合理生活方式《灵枢·口问》篇指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熬夜使“阳不入内”“阴不得出”,阳盛则热,上扰于头面而发为痤疮,因此需避免熬夜,规律作息。此外还应注意保持面部清洁湿润及消化道通畅。
3.4 必要心理疏导痤疮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况[12-13]。情志失调会进一步加重痤疮病情,因此应对痤疮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燕树勋教授治疗痤疮“辨证调治,调治并重”,坚持“脏腑辨证-因人制宜-健康教育”的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