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饮食民俗的传承与弘扬
——以四川省广安地区为例

2021-12-05 20:03贺树
关键词:广安民俗饮食

贺树

(四川旅游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1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对乡村所具有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文化传承功能的认知,并明确乡村是可以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发展的认识基础上的准确判断。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以后,各界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都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途径,乡村文化的振兴等等方面。

本研究基于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求而产生。在总结梳理广安地区嫁娶、坐月子过生日、传统节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饮食民俗的基础上,既从文化理论视角研究乡村振兴,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饮食民俗的传承与弘扬路径选择;既体现了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理论特质,又体现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从传统饮食民俗到现代饮食民俗的发展路径。希望这些路径能对广安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也给乡村饮食发展,又或者说整个乡村振兴的投资者、管理者及其他参与者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路径选择,以促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地方饮食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创造性、创新性地利用地方饮食民俗特色文化资源,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生活方式,促进乡村振兴及乡村的自我发展。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下饮食民俗得以传承与弘扬的政策支持与理论基础,也是饮食民俗传承与弘扬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回馈与落实。

一、文献综述

杜坪、刘飞的《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析——以自贡市盐文化为例》,以自贡市为例,分析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为了有效促进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构建的战略措施[1]。鲁萧萱、邓澧雨认为,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注重乡村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与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文章针对湘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提出了要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管理手段的更新方面着力,进一步挖掘湘西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力[2]。另有张宁,乔海燕,高山、谈国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的发展途径等等。研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又可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3-5]。

民俗作为由相对固定范围内的民众共同形成的生活习惯,它具有在这个范围内大家共同认可的文化范式。饮食作为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也是全人类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饮食民俗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海荣认为饮食民俗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地域差异、民族差异。历史上所谓的南米北面、南甜北咸、西辣东酸等饮食差异,就主要受这些区域特点、民族差异的影响[6]。

陈光新认为,饮食民俗是指“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7]。同时,也注意到了饮食民俗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性。也有学者注意到了饮食民俗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石静在《饮食民俗和旅游开发》中,总结了在旅游开发资源中饮食民俗的民族性、地方性、传播性、稳定性等特点,也总结了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发展的思路[8]。

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乡村振兴、饮食民俗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但目前还没有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于地方饮食民俗的传承与弘扬的专门研究。而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对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等等的认识基础上的准确判断。因此,地方饮食民俗,特别是很多始于地方乡村,多盛行于乡村的优秀饮食民俗的传承与弘扬,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实践。这些优秀的地方饮食民俗,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如果能找到合适的途径传承与弘扬,必将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笔者因自小生活在乡村,一直有着对当地饮食民俗的亲切感,在几十年的乡村变迁和振兴的过程中,感受着乡村民俗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由此提出本课题,开展相关研究,希望能助力地方饮食民俗的传承和乡村振兴。

广安地处四川东部地区,包括广安区、华蓥市、武胜县、邻水县、岳池县,是伟人邓小平的家乡,也是全国红色旅游胜地,主要景点包括邓小平故里、华蓥山风景区、武胜宝箴塞旅游区等等。广安农业物产丰富,盛产稻谷、玉米、高粱、小麦、柑桔等农产品,但又因为其处于川东偏远地区,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都不是很好。近些年来,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广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产业经济发展了起来,文明建设也得到改进,这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层幸福底色。同时,受古代巴人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广安的饮食民俗有着独有的特色。

二、广安饮食民俗的基本形态及文化背景

食物是地方文化的缩影,也是人地关系最直接的表达[9]。地方饮食民俗的基本形态不仅仅指具体食材,也包括饮食民俗主客体、环境等构成的综合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民俗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着当地文化氛围的表达。这些文化氛围的表达,支撑着当地民众的交流互动,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一)嫁娶饮食民俗

在广安地区,凡有闺女出嫁,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女方的亲戚朋友就会在女方家堂屋用几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大家一起唱歌,故称“坐歌堂”。坐歌堂所唱的歌曲主要分前后两部分,前半场主要以朗朗上口、简单明了的民歌向待嫁女的亲朋特别是长辈讨要“添箱钱”,后半场就是待嫁女的亲戚朋友唱一些比较时兴的歌曲为她送行,也营造欢乐的氛围。

一般来说,如果家里有女儿,母亲会在女儿适嫁年龄的前几年就开始准备坐歌堂的摆盘食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腌咸菜,比如干咸菜,是用青菜晒干,用盐腌制,放在坛子里面,再将坛子倒立在石盘中,石盘里装上适量的水,以存放起来。期间也会不定期地对腌咸菜进行翻动,或者再将其放阳光下照晒,以使咸菜不坏,同时达到使咸菜更香的目的。同理制作的还有腌洋姜、大头菜、萝卜卷等等腌咸菜。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特别考究盐的分量、青菜晒制的时间长短、咸菜翻晒的时机,等等。如此,存放几年,到女儿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将这些准备了多年的咸菜系列摆上桌子,供坐歌堂的亲友品尝。咸菜的成色、香醇和口感,不仅代表着母亲对女儿的爱,也是评判当家主母是否手巧、是否持家有道的标准之一。

卫凌在《礼俗传统考察与研究——以河东乡村地区为视角》一书中说,山西新绛社火作为一种群众文化,一种乡土习俗,促使乡民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群体意识。这种社会心理和群体意识在乡民的民俗生活中作为纽带,维系着乡民的和睦与安宁,也维系着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和谐[10]。而广安的坐歌堂,也同样是一种维系乡民之间的和睦与安宁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和谐的情感纽带。乡民们(包括待嫁女家里的亲戚朋友)在坐歌堂的过程中,一边吃着美食,一边听着嫁歌,伴着孩子的嬉笑、大人的聊天联络着感情。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提出的就是广安地区的“骂媒人”习俗。在坐歌堂的时候,待嫁女的亲人中会推举一个代表,唱着各种骂媒人的歌,以增加坐歌堂的氛围。其实,骂媒人,是坐歌堂必不可少的节目,听来是不好的,但实际上,媒人是希望你骂他(她),表示可以将霉头去掉。而在婚礼的第二天早上,在新郎家里会有“谢媒”的仪式,谢媒的物品包括衣服、鞋子,还有各种食品,比如糖、酒、烟、面等等。这些食品中独具特色的就是整个猪头,而猪头的大小及切割位置也是新郎家是否大方,以及对媒人在说媒的这个过程中是否满意的体现。这也是广安地区特有的饮食民俗的一种表现。

(二)坐月子与过生日的饮食民俗

在广安地区,妻子生了孩子,丈夫会立马带着酒去妻子娘家报信,时称“报喜”。走时,娘家会让女婿带一只大红公鸡回来。孩子生后第三天,娘家再送去鸡、鸡蛋、猪肉、挂面、醪糟等食品和婴儿衣物,叫作“打三灶”。在婴儿出生一月之内,亲朋好友要送鸡、鱼、肉、蛋、面、糖等食物或礼金,叫“送月礼”。有亲朋“送月礼”来的时候,主人家要给“送月礼”的人煮荷包蛋吃,就是用红糖(广安叫“水糖”)、醪糟水煮鸡蛋。婴儿满月时,产妇家要举宴招待送礼的亲朋,叫“吃满月酒”。婴儿满八个月,其父母要将婴儿坐在石磨上,慢慢转动石磨,边转边给婴儿喂猪肚等食物,叫“开荤”,表示婴儿从此可以吃荤食,胃口就跟猪肚子一样好,身体会越来越强壮。

而对于人人都会过的生日,在广安地区则有着不同的说法:未成年人(除婴儿)满周岁叫过生,由他的父母煮一个鸡蛋给他吃,意思是“一滚而过,又是一年”,以示顺利成长。满10周岁为大生,叫作“起一”,不满10周岁的为散生。散生一般从简,大生则隆重,年龄越高越讲究,吃的东西也就不一样。特别是寿者如果有出嫁的女儿的话,女儿要给寿者准备寿鞋、衣服,而且衣服的颜色在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讲究,同时还要准备大红公鸡,甚至会是一头猪,代表女儿对父母的祝福和孝敬。

(三)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民俗

在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应该都大同小异,比如春节、端午、中秋。广安地区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阳尘、齐檐沟,大搞清洁卫生,适当地做些好吃的,叫作“过小年”。晚上,各家各户在灶前焚香、烧纸、供祭品,叫作“拜灶王菩萨”,送灶神上天向天神述说人间善恶,保来年风调雨顺。之后,就可以推豆腐,捂醪糟,炒苞谷、瓜子、花生,准备过年的食品了。

正式的春节,则会一直由大年三十延续到正月十五,每一天的饮食也就不一样。大年三十必吃的菜有猪头、青菜、油菜,当然,还有象征年年有余的鱼。流传着的一句饮食民谚是“初一吃圆包,初二吃面,初三初四萝卜坨坨又来了”。初五开始就吃大年三十多备下的饭菜,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一定要吃猪尾巴根,代表“有头有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初一吃的圆包,蕴含着浓浓的文化特色。在广安地区初一吃的圆包,是用糯米加粘米先在水里面泡上几天,再用石磨子推成黏稠的米浆,然后用布袋子将米浆悬挂起来,滴去绝大部分水,做成汤圆的原料。包圆包的时候,用做好的汤圆原料包上馅儿,做成鸡蛋大小的圆包。圆包的馅儿一般是用红糖,条件好的家庭或者比较讲究的家庭会将花生、芝麻、冰糖一起碾碎了作为圆包的馅儿。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主妇会提前找来两个硬币洗干净包在圆包里面,吃的时候,如果谁吃到了,代表这一年他(她)的运气会很好,也代表着大家对新一年的期待和家人之间的祝福。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糯米包粽子早上吃,中午用麦面炸酥肉,设酒宴,饮雄黄酒,家家挂菖蒲、艾叶避瘟疫,屋内撒雄黄驱蛇虫。新郎新娘要回娘家过节,叫作“送端阳”。沿嘉陵江、渠江以及大的河流两岸的城镇,多有在这天举办龙舟竞赛、扎彩船、捉鸭子的习俗。民众一边观看龙舟赛,一边吃着端午节必吃的水果李子。

农历七月十四为月半节(记得是七月十四,不是七月十五,这是最有别于其他地方七月十五“鬼节”的地方)。这个节日,是广安地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节日之一,也是受重视程度相较于其他地区最不同的节日。这天中午,家家户户备酒饭祭祀祖先,也称“接老人”。晚上,在房前屋后焚烧纸钱、纸衣、纸银锭,叫作“送老人”。如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这个节日,因为一般都是广安地区稻谷丰收的季节,因此,农户们多会将刚收的新米煮一点敬献“老人”。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用碓窝儿(一种用石头做出来的,比装水的水缸小很多的石缸)打糍粑,打出来的糍粑叫作碓窝儿糍粑,中午用水糖伴着热吃,余下的就做成饼状大小,一个一个摊在簸箕上面(糍粑下面用碾磨过的米粉垫着),等以后再烤着吃或者煎着吃。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坝里,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大人给孩子讲着嫦娥的故事,叙天伦之乐,思念异乡亲人。其实,碓窝儿糍粑在广安地区,不仅是中秋节的必吃食品,也是嫁娶礼仪中,男方到女方家里求亲时的必备礼物之一。

在这些节日中,无论哪个节日,最不可缺的就是“松肉”(酥肉),用五花肉调在面粉里面,再加上各种调料,比如豆瓣、花椒、生姜、大蒜等等,调匀了之后,用油炸至酥脆,呈金黄色捞出。过节的时候,孩子们可以抛开平时的规矩,主妇一边炸,孩子们一边吃。旧时,因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酥肉里面的肉一般都很少很少,只是点缀,用的也是面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酥肉也有了改良版,现在的酥肉里面的肉就相对多了,用的原料除了面粉的,也有用红苕粉的(要知道,红苕粉因为产量低、成本高,在以前仅仅作为调料使用)。

(四)丧礼饮食民俗

在广安地区,丧葬饮食民俗也有本地的特色,比如,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后人在出葬之前,不能吃荤食的东西,一方面代表后人的哀痛,另一方面,也是迷信的说法,说后人如果吃荤,老人在阴间要受苦。在停柩的这段时间,亲朋好友晚上要在灵柩前唱孝歌,主人家备上瓜子、花生、胡豆等炒货以及茶水供唱孝歌的亲朋以及一起来守灵的人吃喝。

(五)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民俗

在广安地区的农村,农村人会采摘当季的野菜做成时令菜肴或者小吃,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比如春季的鹅儿肠炒蛋,就是笔者幼年时每年春季必吃的一道菜。鹅儿肠,其学名为繁缕,属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语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菜二·繁缕》:“此草茎蔓甚繁,中有一缕,故名。俗呼鹅儿肠菜,象形也。”春季,特别是刚刚小雨后的田间,满地的鹅儿肠十分诱人,农家主妇会去采摘一些嫩嫩的鹅儿肠回来,洗净,剁碎,打上两个鸭蛋(最好是鹅蛋),调上盐,热油炒了一家人分享,如此做出的鹅儿肠炒蛋,带有鹅儿肠的清香,加上鸭蛋的嫩滑,十分爽口,据说可以清热解毒,并预防夏天长痱子,这同时也是农村人对身体健康、生活顺遂的一种祈愿。

农忙时,请人栽秧打谷,午饭前要加餐,叫作“过午”。栽秧时过午,用豆腐干、香肠、皮蛋咽酒,吃麦粑。打谷时过午,用胡豆、炒豌豆下酒,喝绿豆稀饭,条件好些的就吃醪糟蛋。稻谷成熟后,农家用新米煮的饭,再加上其他菜肴,供在桌上,先请“天老爷”,再请祖宗。祭毕,挑一碗饭菜喂狗,看狗先吃何物,预兆物价贵贱。然后,家人一起围席尝新。在农忙季节最具特色的吃食就是皮蛋,忙了一天回到家,家里的男人会拿上一颗皮蛋,倒上二两白酒解乏。而在邓小平的老家广安协兴镇,皮蛋的吃法又更有风味,这里的皮蛋叫盐皮蛋,有皮蛋的风味,又有咸蛋的成型和口感。如今作为广安旅游特色产品的盐皮蛋,起源于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相传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邓氏祖先携带妻女上山躲避战乱,当乱军走后回家发现藏粮食的地窖中除了一些混杂在泥浆中的卤料、食盐、鸭蛋外,其他的粮食已被乱军全部洗劫。面对无粮的情况,邓氏祖先只好将其中的鸭蛋拣出来烹煮。在食用的时候意外发现这种经过“雨水+食盐+卤料”在泥浆中浸泡后的鸭蛋拥有皮蛋的清、盐蛋的黄,而且出奇的好吃。于是邓氏祖先按照泥土中的卤料进行配比,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掌握了这种特色蛋制品的做法。因盐皮蛋具有皮蛋和盐蛋之美味,故得名[11]。

日常饮食中,广安境内民众都有腌制咸菜的习俗,常以青菜(梗儿)、萝卜、洋姜等新鲜蔬菜腌制泡菜,将黄豆煮熟发酵后制成豆豉,将胡豆脱壳发霉后制成豆瓣,将豆腐发霉后制成红豆腐,将青菜心、萝卜、大头菜茵晾晒到半干后制成又香又脆的干盐菜,将红辣椒磨细后制成辣椒酱。每年立冬后,城乡居民都要腌腊肉、灌香肠,用柏树枝条烟熏以后,吃到第二年端午节前后。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传承与弘扬优秀的地方饮食民俗

由上文的调研总结可知,广安地区的饮食民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同时在各种仪式中更体现着民众之间的友好和睦与情感交流,这也是学者研究中的“仪式观”体现。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2]。在广安地区,无论是坐歌堂,还是唱孝歌,又或者是七月半的“接老人”“送老人”、中秋节的赏月,都是一种仪式感的强调。这些仪式中,参与至关重要,无论是家人之间,还是亲朋邻里之间的互动,都展示着广安人所独有的精神和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又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得以重构、升华,或者弱化。

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以及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很多饮食民俗逐渐消失在广安人的视野。但实际上,这些优秀的饮食民俗承载的不仅是如笔者这样从小生活在广安这片土地上的广安儿女的美好记忆,同时也是当前、今后广安人情感交流的纽带。因此,保护和传承弘扬这些优秀的饮食民俗就成了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深化饮食民俗与乡村旅游的合作

《规划》指出,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深化饮食民俗与乡村旅游的合作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践,也初见成效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游客旅游,体验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旅游中,旅游地原汁原味的美食,会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比如,到重庆旅游,就一定会去体验重庆火锅,因为重庆火锅已经是重庆的一张名片,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开发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是发展本地旅游业的主要且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地——邓小平故乡广安,如果能开发这样的美食名片,必将促进整个广安的旅游发展,也将更有利于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在这些年的实践中,由广安区佛手山食品有限公司于2006年开发生产的广安盐皮蛋,传承了邓家先祖的盐皮蛋制作技艺,自开发以来,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产品创意优秀奖、首届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四川旅游纪念品金奖。2011年3月,广安盐皮蛋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的国家地理标志,2018年入选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面向市场的这些年,与邓小平故居旅游线路合作,也渐渐打响了名气。如今,到广安旅游的游客或者广安人到外地探亲访友,都会带上一箱盐皮蛋。

因此,借鉴现有的成功经验,可以将当地的饮食民俗中的食物结合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手段,多开发生产出一些具有当地特色并易于保存的特色饮食产品,比如干咸菜系列,就可以找一些有制作经验的广安人,将坐歌堂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开发具有广安风味、广安风情的咸干菜系列。又比如碓窝儿糍粑,同样可以开发成旅游特色产品。这些都是可以服务当地的乡村振兴,助力国家脱贫攻坚重任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每一个产品的开发,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检验,经过合格的包装,才能推入市场,以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决不能为了旅游开发而开发[13]。

(二)增加饮食民俗的文化特色

《规划》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而地域文化涵盖区域特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情世俗,是一定地域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饮食民俗这一物态文化层面[14]。因此,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途径的饮食民俗的传承与弘扬,需要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责,在实施过程中增加饮食民俗的文化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乡村传统民俗受到城市不断发展的影响,必然会不停地发生变迁。但就如陶思炎所说:“民俗功能是潜隐的心理机制的反映,它借助物质设施、惯习行为、语言、图像等符号而显现,作为一个历史的文化变量,它受自然力、生产力、道德力的制约,或微或著、或消或长,始终处于运动发展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也没有始终如一的功用[15]。”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已经很少有比如坐歌堂的形式存在,但大家对这种形式念念不忘;还有其中体现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女儿的爱与持家的教育情感,以及坐歌堂过程吃的咸干菜系列食品的制作技艺,都是值得传承与弘扬的。因此,需要认真梳理,深挖广安地区优秀饮食民俗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蕴,引导广安地区优秀的饮食民俗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以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弘扬饮食民俗的情感意蕴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无论哪一次变革,民族凝聚力都是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而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依靠家族的、邻里的、社区的凝聚力才得以形成,这些小分子的凝聚力都是在一年一年的民俗活动中得以发展形成。广安丰富多彩的饮食民俗,是民间自然积淀起来的文化现象,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既十分古老,又打上时代前进的印记。在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中,最值得注意和保护的就是执行这些民俗活动的人,以及蕴含在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情感。就如马志华所说:“民俗是动态的,因为她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研究民俗文化的着眼点不仅要放在事象本身,更应该放在执行了这一活动的人,即俗民身上[16]。”因此,可以由文化部门牵头,联合地方高校、企业对民间艺人进行普查和保护。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对这些饮食民俗的制作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使现有资料不再遭受二次损失。比如找到会做咸干菜、碓窝儿糍粑的村民,让其展示,录成视频,永久流传。更在这个过程中,讲述、传达其对子女的爱与责任这些永不磨灭的情感。这是乡村中延续几千年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体现,也是对《规划》“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的具体落实。

猜你喜欢
广安民俗饮食
广安清廉地图
春节饮食有“三要”
民俗中的“牛”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区广安
广安这方热土等你来
广安这方热土等你来
民俗节
漫画民俗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