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疆长治久安

2021-12-05 19:18夏文斌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新疆

夏文斌,姚 瑶

(1.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疆长治久安,是我们把握并完成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实践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千百年来,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不同民族间相互融合、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国西北的新疆地区,古时称“西域”,就是一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历史和考古的诸多材料都佐证了“古代新疆的原始居民是从周边迁徙进入的”[3]4。而古代西域与中原的交流也多有文献见证,《竹书纪年》(卷下)中记载着公元前1612年左右西域与中原的往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正是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坚守,才成就了中国的统一,成就了中华民族爱国、包容、博大、奋进的精神。这也正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就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关于民族团结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我们加强民族团结、引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价值基础。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深切期待。民族复兴的实现有多个目标维度,但其中两条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两条都与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

第一,从构建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广泛动员全国包括全世界中华儿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在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正是一个精神提振、凝聚、形成共识的过程。伟大的精神理想一旦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追求,就必定会化为团结一心、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应当承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对于新疆而言,西方敌对势力与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在千方百计地阻挠这一历史目标的实现,他们通过歪曲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全方位攻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和现实目标。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在新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用共产主义理想和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筑牢新疆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更加迫切、重要。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4]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启迪着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大势,一如既往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从构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视角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必然会遇到新的安全风险,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现代化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对于新疆而言,强化国家总体安全观更有其特殊意义。新疆不仅是多民族地区,而且是中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同时还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因此强化国家总体安全观能够保障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更好地发挥桥头堡作用提供安全保障。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安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就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谋划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既要从思想文化层面夯实基础,也要从制度和经济发展层面体现导向,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构筑新疆总体安全的铜墙铁壁。

(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价值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交往的重塑,使得全球化背景下交往内容和方式进入新阶段,并推动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大潮面前,一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竟然提出本国优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这将会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断裂,世界经济社会秩序出现危机。从根本上来说,一些国家的所谓本国优先说,其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遏制发展中国家走向世界中央的势头。

第一,回应世界对新疆问题关切的关键所在。民族问题一直是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尖锐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由于愈发复杂的民族问题不断出现,一些国家应对不当,埋下隐患,有的甚至直接断送了国家政权,陷入无休止的动荡和混乱之中,并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正是利用一些国家的民族问题,进行制度和价值输入,实现颠覆这些国家政权的目标。如苏联的解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未能处理好民族问题,而且这些民族问题又是长期形成的。苏联解体后,西方就高呼:民族主义战胜了共产主义。这一沉重的教训令后人深思。苏联解体后,东欧一些国家也因为民族问题而陷入“多米诺骨牌”效应。当然,即便标榜民族问题解决好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问题不断,且已严重影响到本国的安定与和谐。他们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因政治霸权、种族歧视、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不力等,留下诸多隐患。2014年欧洲委员会秘书长托尔比约恩·亚格兰在欧洲人权状况报告中就指出,欧洲人权状况堪忧,存在种族主义与种族歧视、放纵仇视言论等。在欧洲,有39个国家存在着歧视少数民族问题,有23个国家存在着排斥和歧视罗姆人的问题。同样,中东地区的动荡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族冲突所引发的,并最终导致了世界治理秩序的失衡。这些国家由于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政治博弈等原因,陷入严重民族对立和宗教冲突之中,其时间之长、矛盾之复杂、生命财产破坏之严重,都令人唏嘘不已。相比较而言,尽管境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将新疆引入混乱,并引起世界对新疆的关切,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动摇,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保持住了新疆总体安全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从这个意义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着在新疆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回应各种敌对势力挑衅的中国自信。

第二,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出发,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各国现实诉求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倡议。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已经在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共商、共建、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全球经济社会合作机制,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从中受益。很显然,取得这一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的就是建立在民心相通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5]18。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在新疆,只有新疆各族人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才有可能形成“一带一路”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这包括: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互学互鉴,在交往实践中形成文化精神的同心圆。二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的。通过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文化基础,构建和而不同的“一带一路”文化,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这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所在。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实践的基本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其内在要求和基本任务,通盘谋划,精准发力,真正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价值引航标。

(一)通过发展社会经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首先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使人民富裕起来。对此,斯大林曾指出:“如果以为社会主义能够在贫困的基础上,在缩减个人需要和把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到穷人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建成,那就愚蠢了。”[6]318由于历史和区位等方面的原因,新疆相对中国其他区域,经济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因素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实践是最鲜活的教材,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体现。在2014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7]37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人们思想的提升必然与客观物质条件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自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也即从2014年至2019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由9 195.9亿元增长到13 597.1亿元,年均增长7.2%,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所有这些,都为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旨归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民族地区而言,要将国家的产业政策与民族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富有特色的农牧业、展现大美新疆生态和文化的旅游业等,要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在民生中,落在巩固民族团结的目标任务中。

(二)通过尊重差异、缩小差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差异性是客观事物存在的重要特质,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想领域,都存在着差异和区别。对于地域辽阔的中国来说,不同区域历史文化的差异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比如古代就有“五方之民”一说,即中国(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五方之民”存在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尊重差异,客观看待包容差异;另一方面要明白承认尊重差异不代表固化差距,更不代表包容落后,而是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作为标杆,努力消除影响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习近平指出,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就必须辩证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二者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中包含着个别,但一般又不能代替个别。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民族文化,推进各民族向着先进文化的方向迈进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三)通过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整体、系统的思想意识体系。我们必须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形成水乳交融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上看,为了增强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早在公元前60年,汉朝便统一西域,并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地方稳定和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治理举措,从而保证了西域的总体安全和谐。从新时代民族关系建构的整体格局来看,立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构建强大且富有活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身需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扩大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内地城市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及不同民族之间大规模流动,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有利于我们在广阔的意义上增强民族团结。因此,要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这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这个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因为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而言,由于生活、工作和习俗的差异,使得他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有许多不适应,同样面对这样一个新的群体,内地城市管理和服务也有许多不适应,毕竟这两者都需要有一个磨合期,但无论如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唯有如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现实的基础支撑。我们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并有序管理好少数民族群众的流动,才能将民族团结的任务与时俱进地落到实处。

(四)通过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同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构建过程,伴随着主体对社会现象从认知到价值确认的演变轨迹。也就是说,只有从民族心理结构中植入价值认同的基因,这个民族的思想文化领域才会形成不可摧毁的精神长城。“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量,指那些身处民族国家疆城之中的人们被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8]228。从构筑新疆长治久安的精神文化长城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尊重、保护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习俗,与此同时,更要从“五个认同”的目标任务出发,在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中大力推进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化,将弘扬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目标,如此,我们才能从文化价值层面上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与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在于我们有坚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014年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指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键在党,根本靠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谋复兴。”[2]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中央高瞻远瞩,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大局,总体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特别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运用有效管用的工作机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干部队伍建设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任务确定后,首先需要有一大批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对于这一批干部来说,既能从思想理论上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讲清楚各族人民为什么需要倍加珍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清楚境内外敌对势力为何要千方百计地破坏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他们还要能够身体力行地领导组织各民族群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积极的实践努力。要通过聚焦发展、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使得党的民族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为此,习近平在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培养培训力度,研究制定新疆干部队伍培养培训规划,着力培养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策把握到位、实践能力强的干部队伍。要把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2]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一种思想要在人民心中植根并化为实践力量,就必须通过构建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这一思想。习近平指出:“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9]20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人民心中形成强大的物质实践力量,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通过基层组织体系,将这些先进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到千家万户。当前,新疆社会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其中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最基层所构建的组织体系。2014年9月,习近平给新疆巴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和全体村民回信,指出:“兴疆稳疆,重在基层。希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把生产搞得更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10]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群众工作机制

做好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能够领导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原因。关于如何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群众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群众工作机制要管用,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了解群众的生活疾苦,并经过反复实践,最后才能真正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基层建设,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根据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大规模的“访惠聚”活动,即“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这一举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针对当前区情和形势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目前,每年都有数万名自治区和兵团的各级干部工作、生活在新疆农村基层一线,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维护一方安全,帮助贫困户脱贫,为乡村修路造桥,造福民生,所有这些,都深受当地百姓的认同和拥护。在这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机制和行动背后,鲜明地体现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新疆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