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艺术在近代的断流考析①

2021-12-05 18:10戴向东王铁球钱亚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关键词:家具装饰艺术

戴向东 王铁球 钱亚琴 李 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家具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家具自商周到清末的近代,历经了盛衰磨变,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中国家具艺术成就的顶峰,该时期的中国明式家具以其“简洁、秀雅、合度”的造物艺术受到世人的推崇,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66然而,在19世纪以降的清末近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的剧变,中国传统家具艺术也发生了蜕变,导致了盛极而衰,陷入了逐渐式微并近乎断流的境地。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和“文革破四旧”止,此间,我国传统家具已几乎损毁殆尽。从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消费和收藏需求的升温,中国传统家具才得到恢复和发展。从既有研究看,对导致这一蜕变断流的原因,多是从家具的造型、装饰等器物表象变化进行解读而将其归咎于过于追求家具的“装饰繁缛、工艺奇巧”和家具风格受“西风影响”等,而忽视了与家具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与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厘清明清家具艺术风格断流蜕变背后的历史文化成因。

一、明清以前的中国传统家具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由于我们先民的穴居住所十分矮小,于是古老的席地而坐起居方式诞生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商、周两代的青铜礼器是后世家具几、案、桌、箱、橱的母形。春秋、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开始出现。从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到“佛教东传”,为华夏民族引入了高足式起居方式。两晋、南北朝时期,渐高型家具开始显露端倪。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的造型与装饰一改前朝古朴之风,呈现出一种丰满、圆润、富丽的华贵气韵,并出现高型家具取代矮型家具的趋势。进入宋元时期,“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经形成并流行开来。宋元家具吸收了传统木作建筑技术,大量地采用榫卯结构,造型和装饰“简练、典雅、柔婉”,为明清家具走向艺术巅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鼎盛时期的明式家具(明末—清初)

明代家具在传承宋代小木作工艺的基础上日臻成熟,表现出结构严谨、用料考究、做工精湛、线条流畅、造型隽秀、装饰适度等特点,形成了令世人推崇的“明式家具”风格。[2]明式家具风格一直延续到清中的康乾时期为“绚丽、奢华、繁缛”富贵气的清式家具风格取代止。[3]因此,明式家具既包括了明代的家具,也包含了清代早期制作的清代家具。

明式家具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由于明代社会经济繁荣,从事手工业的匠人技艺精湛;二是明代的江南一带,园林盛行,文人虞集,文人墨客直接参与了大量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因而家具中蕴含的文人气质成为明式家具的典型特征之一;三是在与各国的海外贸易过程中,花梨、紫檀等优质家具用材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而被大量进口到中国,为明式家具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四是明代诞生了一批如《天工开物》《鲁班经匠家镜》《髹饰录》等专业文献和技术书籍,对家具制作进行了经验总结,对明式家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式家具以花梨、紫檀、榉木等优质硬木为主要用材,采用的榫卯结构科学精妙,使家具连接不露痕迹,材美工巧,结构与装饰浑然一体,不加漆饰,着意体现木质之美。家具的装饰以线为主,线面结合,有节制的雕饰,凹凸有致,层次简洁而丰富,文秀而清雅。家具的造型稳健挺拔,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收分有致。

中国传统家具由明初发展至清中乾隆时期产生的明式家具,达到了中国家具艺术史上的至高境界,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推崇,成为了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经典艺术长廊中一座不可企及的丰碑。

三、由盛及衰的清式家具(清中—清晚)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跨越近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初家具的发展继承和发扬了明代家具的传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渐繁荣和西方艺术的不断渗入,清代家具的装饰开始逐渐由简而繁,在融入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自已特定的风格。

清代是“西风东渐”的重要时期,17至18世纪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家具随着广州口岸的引进,对清式家具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式家具既是清人入关后满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又是西风东渐后中西艺术的融合体。

清代家具发展到清中乾隆时期,开始抛弃明式家具简洁、质朴、文秀的特点,在造型上竭力显示其威严、豪华、富丽,一味追求厚重与繁缛,极力地营造出一种雄奇剽悍的气势,“清式家具”风格就此形成并终以清式家具取代了明式家具。[4]

但清朝在1840-1895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连连失利,使国运日衰,中国传统家具艺术也就此进入衰退的状态。从此后的家具中就可以看出极致之后的茫然,它一反明式家具的“书卷气息”,用材壮硕,除了雕镂粉藻装饰的密不透风,已再无可圈可点之处了。清末民国之交时期,虽有中西交融“海派家具”的短暂“回光返照”,但中国传统家具艺术还是遭遇了与清王朝几乎同样的命运而由盛及衰。[5]

对于清式家具,有人认为它“重形式、轻结构、略功能”,过于注重技巧而忽略了艺术美,甚至给人一种“雕刻品的感觉”。但如果我们从辩证角度看,清代匠人运用的各种手段、材料和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它丰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工艺文化,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时代的特点和风格。

四、家具艺术在近代蜕变断流的原因

我们从清式家具风格在晚清近代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晚清家具与鼎盛时期的明式家具相比,无论是功能与形式、材料与结构,还是尺度与形制、装饰与工艺,其审美意趣已大相径庭,与中国数千年积淀形成的朴素的家具文化背道而驰。因此,就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而言,无论从审美意识,还是从造型艺术等方面看,可以说近代中国家具的艺术风格已日渐衰落,陷入了近乎断流的境地,其成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国运不济的衰退招致了家具发展的停滞

回顾家具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经济越发达,物质丰裕程度越高,家具的品类越丰富,家具的艺术水准越高。

清代由于自顺治到乾隆等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至清中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版图辽阔,国库充盈,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此后,由于日本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荷兰、英国等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为了隔绝抗清力量,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一口通商”开始实行海禁政策,进入闭关锁国状态。即便如此,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的经济总量仍然占到了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约1/3。

“19世纪不是中国人的世纪”。到了晚清,西方世界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进入了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当时与中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日俄两国非常幸运的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而此时,世界东方大国的中国皇帝正以“天朝上国”的雄姿俯视着“四方蛮夷”,而这种盲目的自信和闭关自守,非但没有与西方保持距离,反而在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中连连败北,被迫打开国门。[6]32

国运渐衰之下,鼎盛时期的中国传统家具也就此进入日渐衰落的窘境。

从明代家具史我们可以发现,明式家具的产生和发展,与大批文人的参与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明代至清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园林盛行,厅堂轩馆与亭台楼榭“蔚然成风”,大批文人在热衷于“四书”“五经”的同时,还热衷于家具的研究,其亲自参与家具设计者、撰写家具文献者大有人在,居历代之首。因此,“文人气质是明式家具的灵魂”。[7]文人虞集的太平盛世之下,从家具的用材、结构、工艺,到家具造型的意匠与审美趣向,都达到了空前创新的程度,将明式家具推上了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巅峰。

从清代的史集、绘画等文献史料中可以发现,到嘉庆道光阶段,家具艺术先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停滞,随后每况愈下。这一窘况可由当时清宫造办处史料所载工时的大幅减少而得到印证,这一时期宫内家具主要是对原有样式的小修小改,谈不上有什么创新。而民间家具也只是以模仿宫廷家具为主,仅是少了一些装饰而已,可以说“仅剩虚势”而并无多少内涵了。光绪皇帝亲政和大婚用的家具也不在宫内制作,而是从北京的木器作坊和广州、香港等地采购而来,其造型与装饰之粗俗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6]34

从清嘉庆、道光到近代晚清,朝政腐败,骄奢淫逸,加上外侵不断,割地赔款,导致国库空虚,经济凋敝。国运不佳的清王朝,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民族自信心也受到重创,中国家具由旧日的辉煌走向式微,中国家具的艺术风格出现了断流。[8]这正如史料中所看到的,明清盛世时期富商大贾们竞相建造豪华府第和园林的盛况早已不再,文人虞集之下的闲情雅致也消失殆尽。因此,家具发展创新的社会背景和动力已不复存在,除了一些过度繁复的雕琢装饰就已再无标新立异之处了,中国家具艺术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二)西风东渐的流变导致了家具装饰的繁缛

装饰是使被修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器物的装饰艺术与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直接反映,图案、色彩、形态等符号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工具,会进一步激发造物活动的深化。

中西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佛教东传”,及至17-18世纪,大量西方传教士的涌入中土,再至18-19世纪,“西风东渐”盛行时期,“东西方艺术视线的交错”,对中西各自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人类文化本身的发展或许就存在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当东方文化勃兴之时,西方也适逢巴洛克与洛可可时代。欧洲传统家具的雕刻装饰与18世纪盛行的巴洛克、洛可可艺术几乎同时达到鼎盛时期,而明式家具也恰好在这一时期前后达到中国家具艺术的巅峰。[1]107

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仿效从中国进口的橱柜、瓷器、漆器以及刺绣品的装饰式样,运用于室内设计、家具、陶器、纺织品和园林设计,形成所谓的“中国风格”(法Chinoiserie)。同时,日本的“浮世绘”艺术也在欧洲受到极高的礼遇被当做“座上宾”,产生了所谓的“日本主义”(Japanism)。[9]而在18-19世纪的东方,受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建筑与家具的影响,中国和日本开始出现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装饰样式的建筑和家具。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建成。乾隆继位后新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因此称“圆明三园”。乾隆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加建了一处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它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意大利人,清代宫廷画师)和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和施工,园林建筑内配置了西洋装饰工艺的清代家具。建造期间,乾隆甚至还亲自过问、参与了西洋楼内家具的设计。

17-18世纪,大批传教士来华,除了传播西方的宗教,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绘画和包括家具在内的器物文化。雕刻精美、装饰夸张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样式的家具从海关口岸的引进,必然对当时的清代家具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中期以前的明式家具,素以“自然合度”的线、面雕琢而取得文质雅趣,到晚清却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珐琅、螺钿、象牙、玻璃等材料开始被大量用于家具器表的装饰,粗犷与凝重兼具的雕饰技法均有运用,甚至还与其它多种装饰手法并用,陷入了无以复加的雕刻、镶嵌、描金等装饰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例如,珐琅装饰是清代家具的一大特色。珐琅由西方传入,最初用于器皿的装饰,由于雍正对宫中珐琅彩的酷爱,珐琅的装饰被扩大到家具上。清代广州生产的画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俗称“广珐琅”。其中透明珐琅器以广州出产的最为著名,当时的广州生产的珐琅器与珐琅家具是朝廷的贡品之一。从故宫现存的清代乾隆御用紫檀嵌珐琅云龙纹多宝格上,可以见到画珐琅和玻璃等多种材料和多种纹样的装饰。

可以说,西风东渐使得家具的装饰艺术风格及审美意识发生了“由简而繁”的巨大变化。但客观地看,尽管就装饰手法本身而言,清式家具已达到了工艺技术最精湛的顶峰状态,但此后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却终因过分追求堆砌繁缛的装饰而由盛及衰。

(三)民族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家具形制的蜕变

家具是一类社会物质产品,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以自己特有的形象和符号来影响人们的情感,如清代的蟠龙宝座就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强权政治与龙文化。

明朝至康乾盛世的清中期,形成我国历史上版图辽阔、多民族融合的统一国家,各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强有力地促进我国物质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大发展。透过清代社会与家具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认为,清式家具既是清人入关后满汉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又是西风东渐后中西艺术交汇的融合体。

清代家具的发展至盛清的乾隆时期,一直延续着明式家具的一贯作风。自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满人是一步一步吸收明人日用家具,由购买而仿制。清人入关后,渐受江南世家家具风格之影响,至盛清时期,逐渐至精致艺术境界,意在高雅脱俗,但都并非以追逐奢华为目的。[10]

然自盛清之后,随着国力昌盛,奢靡之风渐长。统治者为了彰显清廷的正统地位和权威而非常看重家具的作用,乃至于他们对家具的用材与尺度、装饰与色彩等都亲自过问。乾隆朝之后,无休止地追求厚重雄浑、工艺新奇的皇宫家具开始重新制作。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历经岁月涤荡后,到明代时满族社会已经高度发展,但这个时期满族家庭的室内一般无桌椅,人们的一切活动均以炕为中心。然而到了后金时期,满族家具的体型壮硕,呈现出马背民族豪迈、粗犷的特质,[11]这种特质从沈阳故宫、赫图阿拉城汗王寝宫遗存的家具上可见一斑。

随着满汉民族文化的日渐融合,以及西方艺术风气的不断渗入,清代家具中厚重、雄浑、壮硕的特征开始显现,明式家具清丽文秀的特质开始销蚀蜕变。

清式家具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苏式、广式、京式”三大体系。其中,京式家具的特点之一是“皇气”十足,较之明式家具,其用料开始加大加粗,规格形制也比以往宽大,除了依靠体量、尺度、比例所产生的气派外,雕刻装饰也随之雄浑、繁缛,以显示清廷的“正统”。[12]广式家具长期受殖民文化影响,因而大量借鉴了西方家具的造型与装饰,诸如狮爪脚、珐琅、螺钿、扇贝、绳纹等等之类都在广作家具中频频出现。但恰恰是因为过分的装饰堆砌和用材的壮硕,成为了以大气著称的广作家具中的一大败笔。[6]34-35

一方面,过多的雕刻、镶嵌等装饰已经无法在“尺度适宜、比例精妙”的明式家具部件上实施,而必须附着于大尺度的家具部件之上。这样一来,使得清代家具的腿部、面板、牙板的用料尺度不断地增大。于是,为了保持家具视觉审美整体的比例协调,由局部而整体、由单件而整套,清代家具的造型一反明式家具“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特点,向着厚重、雄伟、剽悍的制作方向转化。另一方面,“西风东渐”下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艺术风气对清代家具的影响,则正好助推和加速了这一蜕化的趋势。

在经历了汉代夹缤、唐之平脱、宋之素髹、元之雕漆之后,明代的漆艺迅速发展。明代漆家具绝少纹饰,造型考究,一如唐之制琴、宋之素髹,漆饰直接彰显漆质和木纹的天然肌理,晶润、质朴而含蓄。这种质朴高雅的漆饰风格一直延续到清式家具风格的形成为止。由于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深入,清中期之后,家具的漆饰风格开始“画风渐变”,草原民族的萨满图案、吉祥图案、花卉图案,以及描金、彩绘、红漆、螺钿等装饰受到崇尚,呈现出一种用色明丽绚烂的气息和风格。然而清代家具的漆饰与雕刻工艺由于在造型、图案不及明式家具典雅精巧,纹质设色也不甚考究,且滥用金银等辅料,所以反而佳品不多。[13]

明式家具的“文人气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花梨木家具一般通体光素,材色浅黄到橙赤,质感温润怡人,给人文静、含蓄的感受而受到文人的推崇。明式家具本来是花梨、紫檀、榉木等高档硬木为主,但据清宫造办处史料记载,由于乾隆对紫檀情有独钟,将清宫中大量使用的镶嵌玻璃的家具,包括挂屏、横额等都进行更换,改为紫檀家具,并钟爱不渝,终其一生。[14]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材质坚硬、色泽深紫、质地滑腻的紫檀家具以“清高、稳重、华贵”之感而受到官贾富贵阶层的追捧,也因此成就了紫檀在清代家具中的独树一帜的地位。关于这一成因,据传还与清人是从东面入关而来有关,他们认为这是“紫气东来”的壮举,故紫色为其所贵之色,因此紫檀受到清宫的器重。[15]所以,自乾隆朝起,中国传统家具以“紫檀家具”(深紫硬冷)的盛行取代了“花梨家具”(橙黄温润)的主导地位,中国家具就此由“花梨文化”步入“紫檀文化”时期。

(四)生活方式的渐变形成了家具的交融合流

家具是生活方式的缩影,设计一件家具就是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就如我们设计一把椅子就是设计了一种坐的方式。不同的国家、民族、人群和社会形态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受到政治制度、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制约。

国运不济的清末在经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向西方列强开放口岸,设立租界。其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上海、广州、武汉、青岛等地通商口岸的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的西洋建筑,如洋行、洋房、厂房等。另外,晚清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也建造了大批的工厂、百货公司等近代新型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建筑群,就是这一时期遗存的经典之作。在这些新兴建筑内,西洋家具和中西风格融合的家具成为必不可少的陈设,随之西洋舶来的家具在市场上开始增多。因此,可以说是这些新兴的建筑开启了近代中西家具的交融与合流。

伴随西方列强一起进入中国的,不仅有大量的西方家具,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以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为代表,涌现出了一批喜爱洋装革履、渴求西式家具、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的消费阶层。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末代皇帝溥仪,在英国老师庄士敦的熏陶下,在紫禁城内穿西装,听留声机,骑自行车,用西式家具,生活方式趋于西化(亦可称“现代化”)。

“家具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在家具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器物上,面对西方家具的大量入侵,中国传统家具也采取了不同的吸纳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20世纪初,出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与西洋家具合流的“西式中做”“中式西做”的具有双重特色的“摩登家具”,因最早出现在上海,故被称之为“海派家具”。有学者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海派家具”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标志,不少西式中做的红木家具,以及各种摩登时尚样式的家具逐渐为人们所接纳,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增添了些许“创新”的成分。

由“清式风格”向“海派风格”的演化,其实质就是一个“中西合流”的过程。在中西合流演变过程的早期,出现了大量“穿靴戴帽”式的家具,它是海派家具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穿靴戴帽”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描述,以大衣柜为例,其“帽头”和“腿架”都采用西洋样式的雕刻装饰,中间柜体是中式三门柜或两门柜,由于是一种生搬硬套的嫁接,多数造型俗套。在海派家具艺术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虽不乏经典力作的清流,但较之巅峰时期的明式家具,其结构与形制、审美与意匠已是今非昔比、大相异趣了。

结 语

通过对明清家具演进历程的回顾,我们发现,家具艺术的盛衰都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审美意识等方面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明代至清中期的“康乾盛世”,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家具艺术得到不断地创新、发展和繁荣,并达到中国家具艺术的巅峰。清朝中前期的家具基本延续了明代家具艺术的表现风格,并将其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但到了清朝的中后期,由于“国运不济的衰退、西风东渐的流变、民族文化的融合、生活方式的渐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晚清近代的中国家具艺术风格发生了蜕变与断流,与鼎盛时期的明式家具相比,其审美趣向与整体形式已大相径庭,与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朴素的家具文化背道而驰,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就此逐渐衰退,并陷于近乎断流的境地,反映出了一个家具辉煌时代的没落。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明清家具艺术风格在近代发生流变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因之一,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由“明式风格”向“清式风格”“海派风格”的演化过程,其实质就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开启“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以史为鉴,我们应从明清家具艺术在近代的兴衰史中得到启示,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过去与未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努力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契机,在当代再创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辉煌。

猜你喜欢
家具装饰艺术
鲤鱼旗装饰坠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家具设计·互动
纸的艺术
DIY装饰沙漏
因艺术而生
DIY节日装饰家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