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然,王金平,姜子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由头位改变诱发的、以短暂性眩晕为症状、以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常见外周前庭疾病,约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1]。其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最为常见[1]。PC-BPPV由Hallpike试验诱发,诱发出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上,扭转成分向下位耳)[2,3],如眼震为短暂性(持续时间<60 sec),可以解释为耳石颗粒游离于后半规管内,随头位变化推动内淋巴液导致壶腹嵴偏斜导致眩晕(管石症假说)[4];如眼震为持续性(持续时间>60 sec),可以解释为耳石颗粒粘附于后半规管壶腹嵴,导致嵴帽相对于内淋巴的密度改变,头位变化时重力引发壶腹嵴偏斜导致眩晕(嵴顶结石症假说)[5]。PC-BPPV中嵴顶结石约占6.3%[2],目前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拟观察序惯法治疗PC-BPPV嵴顶结石症的疗效。
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我科收治的PCBPPV嵴顶结石症患者61例,其中男11例,女50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53.98±10.77)岁;发病时间1~7 d,平均(2.98±1.70)天;右侧31例,左侧30例。诊断符合以下标准:①典型临床表现:患者有体位改变诱发眩晕的病史,主要诱发体位为起、卧时;②特征性试验:一侧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垂直方向向上,扭转方向向低位耳的眼震,眼震持续时间>60 sec;③经过仰卧滚转试验排除水平半规管受累;④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体征,眩晕发作48 h后头MRI扫描正常,排除中枢病变导致的位置性眩晕。
采用SRM-IV眩晕诊疗系统(北京斯睿美公司)对受试者进行复位治疗,其主轴和辅轴在电机的驱动下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360°转动。序贯治疗的顺序依次为:仪器辅助Epley复位-360°翻滚复位-仪器辅助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初诊患者给予患者仪器辅助Epley复位2~3次;1 d后复诊,如仍存在特征性眼震则给予患者360°翻滚复位2~3次。1 d后再次复诊行Hallpike试验,如特征性位置性眼震消失则不再继续治疗,如仍存在特征性眼震则给予患者连续7 d的仪器辅助Brandt-Daroff习服训练。
1.2.1 仪器辅助Epley复位 ①复位椅带动身体与头部沿垂直轴向患侧偏转45°;②快速后仰120°,头悬垂于水平面下30°(Hallpike位置),保持60 sec;③复位椅带动身体与头部同时向健侧偏转90°(反向Hallpike位置),保持60 sec;④复位椅带动身体与头部继续向健侧偏转90°,鼻尖与仰卧位成135°角,保持60 sec;⑤坐起。
1.2.2 360°翻滚复位 ①患者坐于转椅上,沿其垂直轴侧转45°,使患者健侧前半规管和患侧后半规管与复位仪冠状面一致;②转椅先沿冠状面带动患者前滚翻360°,每120°停留30 sec;③回到坐位后转椅携患者再沿冠状面带动患者前滚翻360°,每120°停留60 sec。
1.2.3 仪器辅助Brandt-Daroff习服训练 ①患者坐于旋转椅上,转椅沿垂直轴向右侧旋转45°,迅速向左侧侧卧,保持2 min后转椅坐起,保持30 sec;②转椅沿垂直轴向左侧旋转45°,迅速向右侧侧卧,保持2 min后转椅坐起,保持30 sec。10组/次,3次/d。
1.2.4 复位后效果评估 分别于接受仪器辅助Epley复位1 d后、360°翻滚复位1 d后、仪器辅助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后,根据Hallpike试验评估眼震消失率,并请患者根据自身主观感受判断自己的眩晕症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痊愈、改善或无效);有效率/%=(痊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1例PC-BPPV嵴顶结石症患者,接受仪器辅助Epley复位后,0例眼震消失;360°翻滚复位后,28例转为管结石症(其中16例转为PC-BPPV管结石,通过再次翻滚复位后眼震消失;12例移位至水平半规管,转换为HC-BPPV管结石症,通过Barbecue复位后眼震消失)。33例仍存在特征性位置性眼震,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后,位置性眼震消失23例,仍存10例。单纯仪器辅助Epley复位、Epley+360°翻滚复位、Epley+360°翻滚复位+仪器辅助Brandt-Daroff习服训练眼震消失率分别为0、45.9%(28/61)、83.6%(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79,P<0.01)。患者主观感觉有效率分别为9.8%(6/61)、60.7%(37/61)、85.2%(5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81,P<0.01)。
PC-BPPV嵴顶结石发病率低于管结石,其机制被认为是椭圆囊内脱落的耳石颗粒粘附于壶腹嵴,造成壶腹质量变大,在患者头位改变时(躺下、坐起)壶腹偏斜诱发眩晕[5]。由于偏斜持续存在,患者的眼震呈现持续时间长(>60 sec)的特点。传统的Epley复位法原理为利用耳石颗粒的重力作用,驱赶其逐渐流向总角回归椭圆囊,该方法从机制上来讲对于嵴顶结石作用较小。因为嵴顶结石的耳石颗粒粘附于壶腹上,需要先采用摇晃、震荡或较大的角加速度甩动促使其脱落而后复位。该方法在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报道较多,后半规管较少[6-11]。
对于PC-BPPV嵴顶结石症的耳石颗粒可能粘附于半规管一侧,也可能粘附于前庭一侧(前庭结石)[7],目前很难通过仪器检查判断。解脱两侧耳石粘附的力量应该是相反的[12]。本研究采用360°滚转复位法,先让受试者沿着健侧前半规管-患侧后半规管平面前滚翻,再后滚翻的方法,通过震荡、甩动促使耳石颗粒解脱转为游离状态。16例患者转为PC-BPPV管结石,说明其耳石粘附于半规管一侧;12例移位至水平半规管,转换为HC-BPPV管结石症,推测耳石颗粒粘附于前庭一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不直接交通),经过前滚翻解脱后移位于水平半规管[13]。
部分PC-BPPV嵴顶结石症患者,通过多次复位仍存在位置性眼震,提示耳石颗粒粘附较为紧密,难以解脱[14]。本研究给予其仪器辅助Brandt-Daroff习服训练,促进紧密粘附的耳石颗粒逐渐被内淋巴液冲击松解吸收[15],同时根据既往研究,BPPV造成的眩晕感觉可以逐渐为机体代偿[16],笔者认为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可以加速这一过程。本研究中通过Epley和360°翻滚复位仍存在位置性眼震的33例患者,经过1周仪器辅助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后,23例眼震消失,提示该训练对顽固性嵴顶结石有效。常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一般由医师或技师指导患者居家治疗,受限于患者的年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家属配合等因素,是否坚持、是否规范无法监督,仪器辅助Brandt-Daroff习服法规范标准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每次角度、速度均一致,并利于受试者坚持训练。
PC-BPPV症状较复杂,在诊断时应做出准确的分型,判断哪些患者为嵴顶结石。SRM-IV系统不扭动患者颈部和腰部,既可以模拟手法复位方法,也可以完成沿着患者前后半规管解剖平面的复位以及模拟Brandt-Daroff习服治疗[17,18],对PC-BPPV嵴顶结石症疗效确定。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要得到确定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