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下中国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推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中,将艺术的优势利用起来,借助艺术形态语言以及艺术手法来表达、展现和推广乡村文化,将艺术与乡村融为一体,打造乡村文旅艺术的建设。
中国有着广袤富有的土地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乡村,蕴含着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传统乡村。在很多乡村,人们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手工技艺、生活样式以及人生文化,但经济发展落后。乡村发展需要用外力来推动,而利用艺术这一具有感染力的形式来发展乡村文旅,可以使传统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从目前所开发出来的乡村旅游模式以及产品来看,多是以单一的农家乐和游览观光为主,极度缺乏文化内涵,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产品匮乏单一等问题,游客的体验感较差,重游率极低。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再加上艺术的修饰,以及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不仅能极大地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同时对繁荣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三农问题”、乡村发展问题一直是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不但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和努力,还需要有艺术的展现,在这其中艺术家是不可或缺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无疑对乡村发展、乡村文化传承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乡村,礼仪、习俗、风貌等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却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文化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是情感意义上的故乡,也是人们充满记忆去无限回忆的地方,乡村振兴离不开这种文化的支撑。
旅游和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推动旅游的发展,而艺术正是表达展现和提炼优化这种文化的最恰当方式。用艺术去点亮乡村,提升乡村价值,发展乡村文旅,打造艺术乡村是必然要经历的。
“因为艺术,同样是世外桃源,可以有一百种演绎,同样是巴山蜀雨,可以有一百种形态。”艺术可以让人们记住乡村生活的美,还可以让人回忆起对故乡的恋,以及满足现代生活的精神诉求。在众多中外特色乡村实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能让乡村人找到自我,愿意住下来,也能让城市人得到心灵慰藉,愿意留下来。用艺术改变乡村,塑造现代村庄风貌,这不仅可以唤醒乡村文化的振兴,更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全面调研乡村文旅发展以及影响因素基础上,对文献和调研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探索,分析影响乡村文旅发展的各个因素,做到宏观上整体把握乡村文旅发展的现状,微观上深入探索制约乡村文旅发展的根源,立足社会现实、现状,面向乡村文旅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相关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艺术回馈人民的态度,去积极寻找解决乡村文旅发展失败或是发展缓慢的办法,科学地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使政府和艺术指导部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更具有合理的前瞻性和极强的针对性,用艺术的方式将乡村即将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沉睡的传统文化唤醒,挖掘出其蕴含的丰富价值,从而多措并举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也就是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
首先是乡村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现在多是以“魅力乡村”“休闲农庄”“农家乐”的模式在运行,缺乏了相对的艺术气息,没有艺术的加入,乡村旅游的意义就不明显,回流率也很难达到理想化,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就体现了出来。
其次是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如果在艺术的助推下,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通过五种感觉来感知世界的,就是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那么,要想振兴乡村,就需要设置人才中心意识,来助力人类文化振兴,而艺术就需要进入农村,以此激发人们的艺术表现,启发人们的审美意识,所以,艺术与乡村振兴存在着必然关系,将其切入乡村振兴是首要条件。有了正面存在的问题,自然还有反面的,单说艺术欣赏的门槛是否过高,一时让人以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去接受是很难的,艺术需要简单通俗,需要大众品味,需要直观认同,如果一味地追求艺术,就很可能不被接受,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更接地气,结合当地文化,把风俗轶事、人文环境等都考虑进去,再去运用艺术将其展现出来,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用心灵去认同,再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努力规划产业,打造人文IP,传播当地文化等,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市场需求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根本,也是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础,以及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石,一些创新发展的个体乡村文旅与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融合发展,打造网红打卡、文旅必到等标识,推动了乡村经济高速发展。
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新发展的理念,落实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农为本、多元发展,丰富内涵、品质发展,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原则,“从市场需求出发,强化规划引领,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打造以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生态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乡村文旅建设作为全域旅游的重点,推动乡村文旅的跨区域发展,建立完善乡村旅游协调推进机制。各级、各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各方支持、广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把乡村文旅发展摆到了重要的位置。
乡村文旅发展至今较为落后,发展创新意识淡薄,其对外出务工人口、乡村经济等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乡村文旅在于对文化的追求,然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年轻人脱离了农村,剩余的都是老年人,他们对乡村文化和旅游的认识水平有限,导致乡村建设发展上落后,无法第一时间引入并用于乡村文旅融合。
乡村文旅发展个体的素质、理念、团队、运行模式、管理水平、融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因素对乡村文旅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文旅产业相关的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艺术类设计、创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更是稀缺。乡村文旅建设上缺少创意,多是模仿和抄袭,没有特色的品牌,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规划管理和营销,多是当地村民自主参与管理和经营,规模、卫生、交通等各方面水平较低,对于现在的主要消费群体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发现,当前环境下乡村文旅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会和优势,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文旅建设。如,《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乡村文旅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让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文旅产业更好地发展,需要从人民需求出发,发展旅居结合、城乡结合。打造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和供给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真正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然而在机会背后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那就是人力资源方面。乡村文旅发展关键在人,尤其是会旅游、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乡村民宿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有所缺乏,结构不够合理,长期来看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后劲,所以乡村文旅发展需要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置问题。
(1)完善乡村文旅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文旅发展环境。
(2)完善乡村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硬件条件,服务于来往人员和运营者。
(3)完善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文旅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便于交流宣传。
整合优化互联网新媒体资源,为乡村文旅提供和配置优质的流量、平台等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汇聚当地及周边的网红、知名自媒体、网络平台等新媒体资源,利用其力量发挥相应的虹吸汇聚效应,就如知名的抖音网红“铁山靠”一样,只因其经常穿一件衣服,就带动某品牌衣服股票上涨了7个点,全国同款衣服全部脱销,这就是新媒体的力量。
(1)从艺术、技法、观念、能力、综合素质、管理等方面培育优秀的乡村文旅发展人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促成的,需要政府的扶持与良好的教育培养环境,只有系统地、科学地、专业地培养,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乡村文旅发展专业人才。
(2)从自媒体、金融、旅游、娱乐等方面培育优秀的乡村文旅集体或企业。网红乡村在电影题材中也有所呈现,如《我和我的家乡——神笔马亮》,故事讲述了由沈腾所扮演的马亮,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为了发展回馈自己的家乡,不怕困难险阻甘于奉献,隐瞒妻子扎根农村去扶贫,利用自己的艺术优势,以家乡为图,用他的艺术之笔,画出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网红乡村,为自己的家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新媒体的宣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利用其快速传播的特性,将其打造成一个当地及周边都必去打卡的网红乡村,虽然是电影的展现,但也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很简单迅速,但如何持久快速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专业优秀的团队去进行开拓与保障,他们的变现都离不开集体或企业的支持,而集体或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他们的带动,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只有从乡村文旅发展的机会、技术、管理、风险、危机等方面做好预案,才能挖掘商机、洞察风险,防范于未然。
乡村在以往发展中,对乡村本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对外宣传自身形象。在国家提倡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也希望将家园建设得更美也更有艺术文化气息,这就需要借助艺术形态来展现乡村文化,培养村民的文化艺术意识,加强文化艺术的融入,让乡村经济多元发展,从而实现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乡村文旅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