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刘梦雅,刘欢,李建国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030006)
放射治疗是宫颈癌、前列腺癌等盆腔恶性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且近年来在此类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渐提高[1]。然而直肠与宫颈、膀胱等脏器的解剖位置相近,均在腹腔下部,因此在放疗中或放疗后, 由电离辐射导致的直肠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50%~70%[2],严重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和治疗效果,有些甚至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放射性直肠炎(RP)的防治研究一直比较关注[3-6],但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放射性直肠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中非常关键的步骤。确定模型建立的照射方法,制作稳定的动物模型对节省动物资源和减少实验消耗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X射线单次大剂量局部照射SD大鼠,对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进行观察,旨在探索建立大鼠放射性直肠炎模型的方法,为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药物开发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280 g,北京维通利华试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06。饲养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GLP中心,许可证号:SYXX(晋)2018—0005。
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X射线出束能量6 MeV,英国Elekta Limited公司生产,山西白求恩医院放疗科提供,由河北嘉盛剂量服务有限公司检定,检定有效期为2021年11月。
1.3.1动物分组
照射前将动物称重,根据动物体重按分段均衡随机分组法将动物进行分组。
为精确探明模型的最适剂量,本实验进行了两次造模,第一次剂量范围较大,分为对照组、10 Gy照射组、15 Gy照射组、20 Gy照射组、25 Gy照射组、30 Gy照射组;第二次剂量间隔较小,分为对照组、14 Gy照射组、15 Gy照射组、16 Gy照射组、17 Gy照射组、18 Gy照射组。每组动物数均为5只,性别均为雄性。
1.3.2照射方法
将大鼠采用2.5%的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麻醉,以仰卧位局部单次大剂量照射。
第一次造模的照射范围为大鼠下腹部,源皮距为100 cm,照射剂量率为600 MU/min,射野均匀性为3%。照射剂量为 0、10、15、20、25和30 Gy。未照射部位不采取遮挡措施。
第二次造模的照射范围缩小为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肛门,源皮距为100 cm,照射剂量率为300 MU/min,射野均匀性为3%,照射剂量为 0、14、15、16、17和18 Gy。未照射部位不采取遮挡措施。
照射结束,将照射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置于相同环境中继续饲养14天。
照射后第2天开始隔日称取动物体重、每周称量摄食量,每日观察动物的反应速度、活动度、排便情况、有无肛周脱毛、肛门出血和死亡等情况。
照射后第14天将大鼠麻醉,剖取肛门以上直肠组织约3 cm,用生理盐水冲洗,取1 cm×1 cm大小组织,以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下观察直肠组织病理改变。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不符合正态或方差齐性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第一次造模:各组照射后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量减少,反应速度减慢;照后第3天,15 Gy照射组、20 Gy照射组、25 Gy照射组和30 Gy照射组的动物出现排稀便现象;照后第4天,20 Gy照射组、25 Gy照射组和30 Gy照射组动物均出现鼻腔出血现象。
第二次造模:各组照射后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量减少,反应速度减慢,照射部位脱毛等现象。
第一次造模:照射当天,动物体重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照后第2天至照后第12天,动物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10 Gy照射组在照后第2天动物体重达到最低,之后有所恢复,但与对照组各时间点体重比较仍有显著差异。
第二次造模:照射当天,动物体重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照后第3天至照后第15天,各组动物体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17 Gy照射组、18 Gy照射组较其他组增长幅度减小。
第一次造模:照射后第4天,30 Gy照射组出现2只死亡动物;照后第5天,20 Gy照射组出现3只死亡动物,25 Gy照射组出现5只死亡动物;照后第6天,15 Gy照射组出现2只死亡动物。10 Gy照射组存活率100%;15 Gy照射组存活率40%;20 Gy、25 Gy、30 Gy照射组存活率0%,动物死亡前均出现背毛不齐,消瘦等症状。
第二次造模各组均未有动物经照射死亡。
第一次造模:照后第一周,除对照组正常摄食外,其余照射组均未摄食;第二周,存活动物恢复摄食,与对照组比较,10 Gy照射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15 Gy照射组摄食量显著减少。
第二次造模:照后第二周,除对照组正常摄食外,其余照射组均较第一周摄食量减少。
第一次造模:从外观看,照射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背毛脱落现象,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存活动物肠充血较明显;通过对直肠进行HE染色,在2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黏膜柱状上皮、固有层大肠腺、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以及外膜均未见异常。
第二次造模:从外观看,照射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背毛脱落现象;通过对直肠进行HE染色,在2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4 Gy照射组、15 Gy照射组、16 Gy照射组、17 Gy照射组和18 Gy照射组动物盲肠、结肠的粘膜均出现轻微/轻度炎细胞浸润;15 Gy照射组、16 Gy照射组、17 Gy照射组和18 Gy照射组动物直肠的粘膜均出现轻微/轻度炎细胞浸润,部分动物出现粘膜水肿,其中,17 Gy照射组和18 Gy照射组病变程度略重,其余各组病变程度未见明显差异。
本实验通过对两次造模的数据分析认为,照射时的照射野范围和剂量率与造模结果有很大关联。扈婷婷等[2]将雄性 Wistar 大鼠采用直线加速器单次盆腔局部照射的方法进行照射,不用铅块遮挡,照射野面积为3.5 cm×5 cm,源皮距100 cm,剂量率为300 cGy/min,认为19~21.5 Gy能成功诱导大鼠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徐伟等[3]选用SD大鼠采用与扈婷婷同样的照射方法,照射野面积5 cm×8 cm,周围以厚铅块屏蔽,认为12 Gy为放射性直肠炎模型成功的剂量。李宜放等[7]选择 Wistar大鼠,照射野面积3 cm×4 cm, 其余部位以厚铅块屏蔽,源皮距80 cm,剂量率300 cGy/min,确立最佳照射剂量为20 Gy。Seunghee等[4]的研究发现下腹部照射 17.5 Gy可引起大鼠轻中度直肠炎,Korkut等[4]的研究用 20 Gy 建立了大鼠中重度模型,Northway等[5]的研究表明,照射20 Gy或更高剂量,可引起大鼠直肠较严重的损伤。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大鼠造模成功的剂量不尽相同,可能与大鼠体质量、品种和照射方法等相关联[8]。扈婷婷[2]等认为,照射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很大。
本实验综合成活率和RP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第一次造模结果中,15 Gy能保证一定的成活率但病理学改变程度轻微。因此第二次造模时尽量避免对小肠的照射,同时降低剂量率,提高照射剂量,在保证存活率的前提下增加对直肠的损伤程度。结果显示照射后各组动物体重呈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18 Gy组的增长幅度减小,各照射组的摄食量出现减少,未有动物经照射死亡,光镜下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个照射组动物盲肠、结肠的粘膜均出现轻微/轻度炎细胞浸润;除14 Gy组,其余照射组动物直肠的粘膜均出现轻微/轻度炎细胞浸润,部分动物出现粘膜水肿,其中,17 Gy照射组和18 Gy照射组病变程度略重。因此认为18 Gy 在保证了大鼠生存率的前提下使大鼠直肠组织病理学发生改变,这个剂量可视为放射性直肠炎模型的造模成功剂量,有望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