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分析

2021-12-05 15:39杜佳蔚李峰元彭昌家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市农村建设

杜佳蔚,罗 军,卢 宁,李峰元,高 英,徐 鹏,彭昌家

(1.四川省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南充市农业信息服务站,四川 南充 637000;3.四川省南充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4.四川省南充市植保植检站,四川 南充 637000)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3]。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近年来,中国各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研究[6],乡村振兴背景下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研究[7],基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创新与实践[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农庄持续发展研究[9],基于发展区域公共品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分析[10],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探索[11],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农业现代化进程与补短板研究[12],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探讨[13],新时代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14],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意蕴、当前困局及突破路径[15],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做好“加减乘除”法[16]等等。但相对都比较单一,有必要对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情况进行调研和探讨。

南充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四川省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实现763.9亿元、增长6.8%,创历史新高,居四川省第1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25元、增长9.3%,增速居四川省第3位,现代农业集群产值达1205亿元、增长8.8%,农业“多贡献”和“一方阵”如期实现。因此,笔者就南充市2020年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行动取得的成效和2021年行动计划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指导南充、四川乃至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1 南充市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奋力建设“实力乡村”

深入对接四川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建设南充现代农业“5+5”产业体系。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夯实。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完成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92万hm2、全部开工2020年1.94万hm2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引导农民及农业生产组织购买补贴机具17396台(套),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60%;出台撂荒复耕激励政策,推动全市复耕复种1.45万hm2,其中扩种粮食0.63万hm2;加快20个现代粮油园区建设。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6.18万hm2,全年粮食总产达311.65万t。二是生猪恢复生产持续向好。全市先后招引了温氏、天兆、大北农、新希望、蓝润、德康等龙头企业建成大型标准化种猪场19个、纯种猪场4个,新开工建设大型标准化种猪场14个,建立“3+1”网格化监管防控体系;全市新(改、扩)建规模猪场566个,已完工458个,已投产413个;全市全年出栏生猪521.7万头,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全面回落,稳价保供成效明显。三是特色产业持续扩张。推进“中国晚熟柑桔之乡”加快建设,新建柑桔基地6700hm2,促进蚕桑(桑茶)标准化生产,新(改、扩)建蚕桑基地2700hm2;加快嘉陵江沿岸专业蔬菜基地建设,新建蔬菜(花椒)产业基地3300hm2;切实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新建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670hm2;继续推进牛羊、小家禽产业建设,新建出栏牛羊5万头(只);加强稻田和老旧鱼池改造,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670hm2。四是产业融合深入推进。切实强化农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阆中水城等22个在建文旅项目,全力推动阆中嘉陵江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仪陇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蓬安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新创建和培育仪陇德园等4A级旅游景区,高坪凤仪湾等省级旅游度假区,营山清水湖等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力推动蓬安县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等争创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推动阆中市飞凤镇桥亭村等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五是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建设。按照“分级、分类、分步”和适度规模发展原则,有序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园区建设,新培育省级园区4个,认定市级园区14个,县级园区48个。

1.2 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奋力建设“美丽乡村”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美丽南充·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坚决打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一是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动。结合农村“厕所革命”、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园建设、扶贫异地搬迁、自然资源增减挂钩项目等工作,在全市203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率先在阆中市、仪陇县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是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全面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垃圾收运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收运体系覆盖率均达95%以上,累计分别建成乡镇、村垃圾处理设施6335个、18415个,914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面清理整治河塘沟渠、房前屋后、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农田山边等积存垃圾,全面消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三是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全面推广“三格化粪池、沼改厕、圈池改良、厕污共治”4种改厕模式,目前,已完成395个整村推进示范村、123817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目标任务,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四是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全市242个乡镇(街道)、2426个建制村同步打响春季战役,组织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万t,清理村沟村塘淤泥2万t,清除村内残垣断壁2.8万处,西充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五是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继续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改造升级89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建成投产有机肥处理中心7个,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22%

1.3 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奋力建设“文明乡村”

大力开展优良乡风民俗传承培育工程,在南充广大乡村弘扬正气新风、弘扬良好家风、弘扬淳朴民风。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坚持新闻、网络、社会、文艺、对外宣传“整体联动”,统筹“报、台、网、微、端”同频共振,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选树展示活动。深入挖掘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以评选先进典型、力促实践养成为抓手,大力开展“星级文明户”“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等活动。二是注重文化育人。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扶贫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工程,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央项目建设75所、省级项目建设10所,高坪区、仪陇县入选全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县(市、区)。以“安逸走四川·春游到仪陇”为主题的四川省第十一届(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仪陇成功举办,在蓬安县举办2020年南充市“书香天府·万卷南充”暨蓬安县“赋圣故里·书香蓬安”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成功举办2020年南充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周大型直播推广。三是深化文明创建。大力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5个,全国文明村镇5个,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国文明校园2个。省级(最佳)文明单位16个,省级文明村镇11个,省级文明家庭4户,市级(最佳)文明单位50个,市、县两级文明家庭1000户、乡风文明建设示范点12个、跟读文化传承展示馆30个、新生活新家园新风尚示范点12个,阆中市、蓬安县被纳入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县(市)。

1.4 坚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奋力建设 “和谐乡村”

牢牢把握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契机,加快构建以“建强村党组织,推进村民自治、乡村法治、弘扬德治、协同共治、科技助治”为主要内容的“一强五治”乡村治理体系。一是调优调强农村干部队伍。实施万名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千名大学生进村班子、村级后备力量培育“三大计划”,成功回引5725名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择优选拔1665名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培养后备力量6300余名,村常职干部平均年龄从54.6岁下降到48岁。二是激发自治活力。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不断拓展群众参与自治渠道,全覆盖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监督村级权力运行,切实保障村民民主权益。三是强化法治保障。结合“法律七进”主题活动、农村普法“六个一”工程,组织法治宣传2000余场,实现全市2275个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顾问全覆盖,升级改造“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整合多种法律服务资源,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四是树立德治新风。推动全市2275个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建好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选树宣传全市战“疫”先锋、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行各业先进典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五是强化共治联动。建立以村干部、小组长、网格员为主体的民事代办队伍,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直接覆盖群众,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改建扩建,健全落实“全天候随时办”制度。六是强化科技智治。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全市4G网络全覆盖、光纤宽带村村通,推动农村“雪亮工程”联网应用。

1.5 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奋力建设“幸福乡村”

始终把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作为工作的落脚点,确保广大农村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全面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化解疫情疫情影响,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的20条措施》。安排扶贫项目13372个,持续推进1234个脱贫奔康产业园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抓实抓牢就业扶贫,因人因户开展技能培训,引导22.2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扎实开展脱贫攻坚薄弱环节挂牌督战和专项巡察,集中力量整改“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等发现问题,扎实推进贫困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不断补齐发展不平衡方面的短板,统筹推进非贫困村基础设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增强非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8家,今年递补、新增17家,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9245个,新增924个,新评定示范社市级210个、省级35个,新申报国家级示范社9家。全市组建家庭农场9407家,新增1682家,新评定示范家庭农场市级172家、省级88家。仪陇、阆中成立全省首个农场联盟(协会),做法得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市共发展农机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等一批经营性服务机构1267个,完成耕、种、防、收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4.0万hm2。三是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成清产核资和村级债务摸底工作,清查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09.89亿元,锁定村级债务23.87亿元。全市70%以上有经营性资产的村(居)完成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和赋码。争取到105个村获中、省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8400万元、列全省首位。在252个试点村探索实施“党支部+”“基地+”“入股+”等发展模式,集体经济加速壮大。

1.6 坚持以强化党的领导为核心,全面夯实工作保障

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强化农业农村“四个优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持续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和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9县(市、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市、区)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汇报,党委和政府按时向南充市委、市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二是持续强化“三农”工作要素资源保障。坚决落实每年公共财政支出中对乡村振兴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政策,2020年全市各县(市、区)投入比例不低于15%,市县两级公共财政安排乡村振兴资金20亿元以上,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全部纳入统筹整合使用。根据各地实际,县(市、区)在本地一般债券支出中安排8800万元,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易地搬迁扶贫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全市风险补偿金规模达9027万元。截止2020年,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试点款累计发放345笔,金额12亿元,余额5.1亿元。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优先保障乡村产业用地,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hm2上限规定,进一步释放了产业发展空间。三是持续强化乡村振兴先进示范考核激励。常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1个(南部)、乡镇3个、示范村39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新评定市级乡村振兴先进县2个、先进乡镇10个、示范村50个,落实财政专项资金4500万元;将乡村振兴考核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管理,开展乡村振兴“十大工程”、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督导22次,召开现场拉练会3次,激励引领各地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2 南充市2021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全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全面提升“5+5”现代农业产业质效和竞争力,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乡村建设行动,强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达1300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0%,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左右。

2.1 坚决稳定粮食生猪生产,全力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通过撂荒治理、提高复种率等多种方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粮油园区建设,加大轻简技术推广力度,全力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力争达到56.45万hm2、增加2700hm2。围绕562万头生猪出栏目标,全面落实中、省、市有关恢复生猪生产政策举措,兼顾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规模场建设,持续加大非洲猪瘟防控,全面恢复生产能力,切实巩固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地位。

2.2 加快建设“5+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分层级、分批次、分类别”要求,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梯度建设,力争新建现代农业园区21个,争创省星级园区2个以上。大力培育“5+5”现代农业产业,力争新建以优质粮油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6700hm2,全市现代农业集群产值达1300亿元。推动农文旅体养深度有机融合,重点打造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特色景点、农旅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农旅知名品牌,力争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00亿元以上。

2.3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改善农业农村条件

牵头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通社道路、电网升级、农村安全饮水等基础配套,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持续建设“美丽南充·宜居乡村”。完成2020年度1.94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一批农村机耕道建设项目。继续整村推进一批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公共厕所建设项目。加强已改造农村厕所管理维护,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4 不断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提升乡村发展能力

精心组织村、社区“两委”换届。坚决压实工作责任、严格程序步骤、防范风险隐患,做到精心筹备、周密实施、规范操作,确保村、社区“两委”换届风清气正、取得全胜。探索“托管”“入股”等“农民+”发展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基本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资产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主体任务,推广“党支部+”“基地+”“入股+”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久久为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推动改革红利永续释放。

2.5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四不摘”,深入开展贫困动态监测预警和常态化帮扶,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全体和欠发达地方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编制“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从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机制体制和工作基础等方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科学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工程”,持续争创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专项督导,强力推动南充乡村振兴干在实处、走在全省前列。

猜你喜欢
全市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