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献忠 张作龙
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是指减少进入生产中的物质和能量流量,特别是有害物质的投入量,通过优化饲料配方、限量使用添加剂等技术,在保障生产效益的基础上减少粪污排池量或处理成本。减量化生产是指在生猪生产过程中,通过源头分流,将粪污减少到最低量,有效减少生猪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生猪粪污减量化生产。本文为读者介绍日粮营养调控模式、高床养殖模式、“三改两分”模式和发酵床养殖模式。
研发猪日粮理想蛋白质模式和添加植酸酶、合成氨基酸等,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猪粪尿中氮、磷的排泄量,控制日趋严重的氮磷排放,同时通过改变日粮本身的理化性质来改变粪尿的理化性质,减少粪尿臭气产生,最终达到生猪粪污处理减量化生产目的。
从氨基酸平衡着手,在日粮中使用合成氨基酸,能够降低饲料粗蛋白质水平,提高日粮中氮的利用率,减少粪尿中氮的排泄量。据文献研究,一头猪从断奶到体重达100公斤屠宰时,消耗8~9公斤氮,其中,被吸收转化为瘦肉的氮不超过3公斤,而5~6公斤氮则被排泄掉。在被排泄的氮中,33%在粪便中,67%在尿中。在规模猪场,排入环境中的氮在70%以上。平均而言,每减1%的蛋白质,就可以使氮排出降低 10%,在减少2.5%蛋白质的情况下,采用低蛋白日粮饲喂,至少可以使氮排放减少25%。
猪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使磷的利用率提高50%~70%,粪磷含量降低30%~50%;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提高2%~5%,排泄量减少5%~10%;将饲料中钙、锌、铜、铁等矿物元素的利用率提高9%~13%。应用饲用酶制剂,不仅可以提高常规饲料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扩大饲料资源的选择范围,节约粮食提高经济效益。
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进入动物肠道后,可维持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有利于动物健康、提高生产性能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研究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含乳酸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可提高生长猪(28~52公斤)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养分消化率。
高床养殖模式是将“2/3漏缝地板”“斜坡集粪槽”“饮用余水导流设计”三者之间有机结合,来实现清洁生产模式。猪场栏舍设计采用2/3水泥漏缝地板,猪粪尿通过漏缝地板,进入栏舍架空层集污区,实现猪场零冲洗工艺,大大降低了废水产生量。
高床栏舍下部采用斜坡设计,斜坡分为纵向和横向,产生粪便及尿液经横向斜坡,固体粪便被截留在斜坡上,通过栏舍纵向斜坡设计,尿液经斜坡流向集水沟,降低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易于废水的收集和处理,减少了废水的产生量。
“三改两分”模式,即改人工干清粪为漏缝地板下自动化干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采取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等措施,实现粪污减量化和综合管理优化,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在推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治理“三改两分再利用”清洁工艺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减少养殖场污染物排放为目的,并针对原有养殖场粪污处理工艺过于陈旧的状况,制定了“四改两分再利用”的工艺方案,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放为暗道排污、改渗漏地面为防渗地面,实现固液分离、雨污分离及固体粪便无害化处理后综合利用的处理模式。
减量化处理模式中的三级沉降处理工艺,其特点是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可大幅降低养殖场排放物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缺点是处理后的污水不能达标排放,也不能直接灌溉农田,适合于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使用,场区周围要求有可消纳污水的足够土地、鱼池,且远离主要河道和重要水源地。
发酵床养猪是在养猪舍内利用农林生产的下脚料,如锯末、稻壳、秸秆等,混合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菌种,如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等,制成发酵床进行养猪。通过微生物发酵,使猪粪、尿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从而达到免冲洗猪圈,实现养猪粪污零排放。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保持垫料和猪舍的温度,杀死垫料中不利于生猪生长的多数病原微生物和霉菌;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细菌素、溶菌酶、过氧化氢等,可以抑制许多细菌和病原菌的生长,猪只不断拱食垫料,有益菌进入肠道内代谢产生的多种消化酶、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糖产物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使生猪的生长发育。
此种模式是一种以发酵床技术为核心,利用有氧菌发酵、消化有机物原理,使猪粪、尿等排泄物在栏内有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完全零排放,可达到粪污不外排(垫料可利用)、猪场臭味基本没有,有效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省工省力的优势,垫料经使用后成为有机肥料,不仅能改良土壤,而且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