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竹
(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91)
以东营、滨州为主的鲁北地区大部分为盐碱化土地,是山东省主要产棉区,常年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山东省的4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增长,东营棉花生产规模缩减和植棉区域变化态势基本为鲁北棉花产区演变的缩影。现对2000年以来东营棉花产业的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尝试提出对策,以期为鲁北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东营统计年鉴2020》[1]数据显示:东营市棉花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9296hm2增加到2006年的103456hm2,增加了4倍多,达到顶峰;2006年以后呈现下滑态势,尤其是2012年以后每年同比减幅都在20%以上,2020年植棉面积为16628hm2,是东营市于1983年建市以来的最低水平。受植棉面积下滑影响,东营市棉花总产也在持续下降,由最高时的12.3 6万t,下降到如今的1.7 8万t[1-2],形势极为严峻。
东营市棉花加工企业业务大多集中在棉花收购和籽棉加工成皮棉的初级加工环节,受棉花种植面积下滑、价格下降等影响,目前棉花初加工企业多处于停业状态。由于当地生产的棉花品质不能满足纺高支纱的需要,几家效益尚可的纺织企业,如雅美纺织有限公司、三阳纺织有限公司等,多从外地调入原棉。以广饶县大码头镇为例,2007年全镇境内有棉花加工企业30余家,全年加工皮棉5万t;但近年来当地棉花收购企业大多停业转行。据调查,截至2019年,该镇仅剩4家棉花加工企业收购棉花,生产的皮棉主要用于纺织老粗布或作为絮棉;目前该镇纺织企业只有1家,所用原料全部为进口澳棉。
近几年棉农种植收益逐年下滑,严重挫伤了农户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据调查,2020年棉花种植成本(物化+人工)为20640元·hm-2,土地机会成本为6000元·hm-2,籽棉单产为3237kg·hm-2,平均籽棉销售价格为7.3 5元·kg-1,单位面积产值为23792元·hm-2;植棉纯收益为3152元·hm-2(自家联产承包土地种植)、-2848元·hm-2(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2季粮食作物种植成本(物化+人工)为19500元·hm-2,土地机会成本为9000元·hm-2,单位面积总产值35368元·hm-2,纯收益为15868元·hm-2(自家联产承包土地种植)、6868元·hm-2(租地种植),较植棉分别高12716元·hm-2、9716元·hm-2。而且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机械化程度高,用工少,方便农民外出打工。同时,近几年小麦价格稳中略升,2020年玉米价格比常年高30%~40%,而棉花价格却在低位徘徊,进一步降低了农户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首先,当地棉花品种繁多,农民选种时极易陷入盲从和求新,造成当地种植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生产的棉花品质优劣不一;其次,当前棉花加工厂收购棉花还是以衣分定价,未能实现优质优价,棉农大多“重(产)量轻(品)质”,棉花短纤维率和异性纤维含量高,致使当地棉花纤维品质结构难以满足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3-4]。根据2019/2020年度山东省棉花公证检验数据,东营市棉花品质除颜色级方面的白棉占比(83.8 5%)高于全省白棉占比(40.2%)外,其他指标如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等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5]。
受植棉效益下降、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的影响,东营棉田逐渐向贫瘠土地和滨海盐碱地转移,棉田质量普遍下降[6]。当前东营市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植棉模式仍占主流,2020年全市1.3 hm2以上的棉花种植大户仅为3547户。全市省级、市级示范服务组织分别仅有11家、38家,且以小麦、玉米等大田农作物生产服务为主,现代高效棉花产业及其全程社会化服务尚处于探索阶段。
鲁北植棉区尤其是东营市的大部分棉田属于黄灌区,地下水位较高且土壤含盐量比较高,每年都需要通过春灌排盐排碱。而其灌溉用水高度依赖黄河水。受蓄水能力不足影响,农田灌溉难以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7]。此外,棉花补贴政策滞后、补贴资金减少,也影响了棉农植棉积极性。当地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资金一般在来年的5-6月才发放,2019年的补贴迟迟没有落实;而且2014年 补 贴 额 度 为3525元·hm-2,2015-2018年降为2250元·hm-2。
以棉花生产保护区建设为契机,改善其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将棉花生产保护区内的耕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以棉花生产保护区为抓手,引导棉花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
支持专业服务公司面向从事棉花生产的小农户开展耕种管收生产服务,降低小农户生产成本。积极发展棉花生产环节托管、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方式,满足植棉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作业环节需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探索线上对接和线下服务有机结合的模式和路径,推动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重点培育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的10~15倍或务农收入相当于二三产业收入的家庭农场,使这样的家庭农场逐步成为棉花产业经营的主体。引导农民围绕棉花产品流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流通专业合作社,拓宽棉花产品销路。引导龙头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带动棉花产品加工、流通、营销、技术服务等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8-9]。
要实现耕种管收等全程机械化,当前的堵点和难点是种植方式与机械操作的契合。因此,建议:加大适宜鲁北盐碱地棉花机收品种的选育,解决制约棉花品质提高的瓶颈问题;开展种植密度、化控时期等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探索制定适宜鲁北植棉区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因地制宜,依据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改进研发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械,提升生产效率。
突出棉花产业导向,开展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将棉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等主体培育成职业农民,重点培育一批区域性、专业性、本土化的棉花技术专家。重点组织棉花产业带、集中种植区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产业发展带头人等进行培训指导,提升其增收致富本领和产业发展示范带动能力[10]。加强对棉花加工业、休闲农业和棉花产业化经营等技术人才的培训,为棉花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